現在,我們來簡單描述一下數年來提出的有關星際旅行的觀點,這些觀點都基于現有的科學理論: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獵戶座計劃,利用核爆炸實現具有建設性意義的目標;
20世紀60年代,巴薩德星際沖壓發動機;
20世紀70年代,英國星際協會的代達羅斯工程;
20世紀80年代,羅伯特·弗沃德星際激光帆;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反物質計劃。
獵戶座計劃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獵戶座計劃首先提出利用核爆炸實現一個建設性目標——太空旅行。
飛行器以核爆炸產生的動力推動前行。飛行器的底座由一個巨大的帶有減震器的震盤構成。利用常規爆炸物進行的實驗已證明該方案的可行性。這種飛行器的設想是將機組人員送往火星,但也可用于運送較小的恒星探測器。20世紀60年代,該計劃由于《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的簽署而終止。巴薩德星際沖壓發動機
既然不能攜帶燃料,可以考慮在飛行途中獲得燃料。巴薩德星際沖壓發動機概念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這個概念依賴于收集飄浮在星際空間的游離質子,然后以某種方式將它們融合制造核火箭。這個概念有各種各樣的局限性,例如,能夠收集多少質子、收集行為產生的拉力等,而且還涉及利用質子實現火箭核聚變的技術。代達羅斯工程
20世紀70年代后期,英國星際協會開始重新探究獵戶座計劃的概念,但更加理性化,將目標定在內太空。代達羅斯工程的目標是:研制經過巴納德恒星(巴納德恒星距離我們大約6光年)的50年旅程的探測器。該項目計劃通過微融爆炸來獲取動力,而獲得燃料的途徑是——沖出太陽系時從木星上獲得合適的同位素燃料。然而,這種方式實現起來相當棘手。
羅伯特·弗沃德星際激光帆
光帆是另一種可能性。既然不能使用火箭,為什么不利用光能?當光接觸物體時,它只有極其微弱的推力,但是在巨大面上得到大量的光所產生的力卻不容忽視。這就是該設想的基本觀點所在。羅伯特·弗沃德提議,將1000萬兆瓦特的激光通過菲涅耳透鏡照射到長1000千米的光帆上。這些數據顯示,再過10年,人們可以將重達1000噸的載人飛行器運送到最近的星球。
此設想最大的阻礙是什么?是1000萬兆瓦特的激光,其能量水平是現在全球所使用的總光能的10000倍。
因此,弗沃德在光能強度的選擇上更加合理地修改了這一設想。現在,只需10兆微波激光(這本身就是絕活),便能延伸1000米的輕質電線。光帆上的各種傳感器和材料直接組裝到一排排的電線中。
這類設想都還在研究中,只有人類科技取得重大進展,才能實現這樣的系統,才能促成更加強大的航天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