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好奇”號火星車近日對獲取的巖石樣本進行分析的結果令人激動:這顆紅色星球在地質意義的遠古時期,可能曾經擁有足以支持微生物存活的宜居環境。
在這些樣本中,科學家檢測出了硫、氮、氫、氧、磷以及碳等元素,而這些都是構成生命體必不可少的化學成分。
麥克·邁耶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總部火星探測項目的首席科學家,他表示:“此次探測任務要回答的一個關鍵性問題,便是火星是否曾經存在宜居環境?就我們目前掌握的線索來看,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而得到這些關鍵性分析的設備是“好奇”號搭載的火星樣品分析儀以及化學與礦物分析儀。分析結果顯示,“好奇”號目前所在的“黃刀灣”地區在地質歷史時期曾經是一條古老河道系統的終點,或者是一個間歇性有水的湖泊的湖床。可以確定的是,這樣的環境能夠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必要的化學能以及其他有利條件。
此次鉆探的沉積巖屬于泥巖,其中含有很多黏土礦物、含硫礦物以及其他化學物質。礦物證據顯示,這里曾經存在的宜居環境和此前在火星其他地方發現的含水環境不同:其他區域的環境盡管含水,但是普遍為強氧化、酸性或高鹽度環境。
此前,“好奇”號進行第一次鉆探取樣所嘗試的沉積巖位于蓋爾隕石坑邊緣下方一個古老的河網系統中。這一巖石同樣是細粒的泥巖,其中包含多期沉積環境的線索,包括一些結節體以及巖脈結構。2012年9月,“好奇”號曾經發現一條古老的河道遺跡,而此次它進行取樣鉆探的地點距離那條河道遺跡僅數百米距離。
大衛·布萊克,美國航空航天局埃姆斯研究中心的化學與礦物分析儀首席科學家。他表示:“黏土礦物構成了這些樣本中至少20%。”這些黏土礦物是相對新鮮的水與火成礦物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如橄欖石,這種礦物同樣存在于這些沉積巖中。這樣的反應應當發生于沉積物中,或許是發生在沉積物搬運過程中,或者是在沉積物來源地。在沉積巖中發現的硫酸鈣和黏土礦物證明。這里的土壤環境呈中性或輕微偏堿性。科學家對發現這里同時存在的已氧化礦物、輕微氧化礦物以及未氧化礦物感到驚喜,因為這樣的差異氧化將可以為微生物生存提供必要的能量。在地球上發現的很多微生物正是依靠這種能量來源生存的。當“好奇”號獲得的樣本呈現灰色而非紅色時,科學家便開始懷疑其中的礦物可能未被充分氧化。
保羅·馬哈菲是SAM設備的首席科學家,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他說:“迄今我們在樣本中檢測出的化學成分令人印象深刻,硫酸鹽和硫化物等礦物的存在可能構成足以維持微生物生存的化學能源環境。”接下來,“好奇”號還將進行數次鉆探來確認SAM設備此次檢測出的幾種微量氣體。
約翰·格洛岑科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火星科學實驗室的項目科學家,來自加州理工學院。他說:“我們剛剛發現了一個非常古老,卻又令人意外的非常年輕的‘灰色火星’,這個火星擁有適宜生命生存的環境。”他同時表示,“‘好奇’號火星車正在進行發現和探索之旅,作為一個科學研究團隊,我們都意識到在前方,在未來數月或者數年時間里還將有更多令人興奮的發現在等待著我們。”現在,科學家計劃讓“好奇”號在這個名為“黃刀灣”的地區繼續工作數個星期,此后再出發前往蓋爾隕石坑中央的夏普山繼續接下來的考察任務。此前的軌道觀測數據已經確認,在夏普山上存在出露的黏土礦物以及硫化物礦物。“好奇”號趕往那里對出露的沉積巖層進行考察,或將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我們對火星這一地區地質歷史上宜居環境存在的時間以及多樣性的認識。
圖片是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機遇”號和“好奇”號火星車在火星表面兩個不同地區采集的不同類型的巖石。左邊是“機遇”號在耐力隕坑中研究分析的Wopmay巖石樣本;右邊是“好奇”號在加勒隕坑中研究分析的Sheepbed巖石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