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7年內蒙古東部地區被正式納入國家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范圍以來,東部盟市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政策等優勢,不斷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雖然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國際經濟形勢對外經貿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但是總體來看,蒙東地區近幾年來對外開放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對外開放水平有了較大提升。
一、對外經貿合作成效顯著
(一)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2007-2012年,蒙東地區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257.9 億美元,占全區5年累計進出口額的47%。其中,出口52.9億美元,占全區5年累計出口額的25.4%;進口205億美元,占全區5年累計進口總額的59.4%。2012年,實現進出口50.5億美元,占全區進出口總額的44.8%,同比增長5%,其中,出口13.9億美元,同比增長16.8 %,高于全區出口增幅30個百分點,進口36.6億美元,與2011年基本持平。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進口商品由畜產品、木材等附加值較低的產品逐漸向鐵礦石、鋅精礦、基礎油、燃料油等礦產資源型商品轉換,出口商品由生活日用品和農副產品逐漸向機械設備、機電產品及工業原料轉換。
(二)利用外資水平逐步提高
2007-2012年,蒙東地區累計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92家,占全區38.7%;合同外資金額1 9.2億美元,占全區23.0 %;實際利用外資12.5億美元, 占全區6.6 %。引資領域涉及制造業、電力、能源、服務業等。外資主要來源地包括香港、日本、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等國家和地區。2012年實際利用外資1.99億美元,其中呼倫貝爾市、通遼市實際使用外資保持較快增長,分別達到了10752萬美元、650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1%、34%。
(三)對外經濟技術合作實現新突破
2007—2012年,蒙東地區新批境外投資企業77家,約占全區新設境外投資企業的1/2;項目投資總額16.73億美元,占全區18.3%;中方協議投資總額11.25億美元,占全區35.8%。投資國別打破了傳統投資蒙古國、俄羅斯的局面,開始向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拓展。投資領域不僅限于傳統的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農業種植、進出口貿易等,也開始涉足商業地產、醫藥研發、綜合服務等領域。6年來,蒙東地區累計完成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營業額2.24億美元,占全區的66%;外派勞務25011人次,占全區的94%。合作國別仍集中在俄羅斯、蒙古和日本。2012年蒙東地區新批境外企業32家,占全區的65.3%,中方協議投資總額5.65億美元,占全區的46.5%;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簽訂合同額7.7億美元,完成營業額7972萬美元,外派勞務4919人,這幾項均占全區的90%以上。
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進程加快
內蒙古東部地區在國家實施向北開放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蒙東地區共有12個口岸(全區19個),對俄6個,對蒙6個。其中,滿洲里是我國對俄最大的陸路口岸,二連浩特為我國對蒙最大口岸,我國境內通往俄羅斯與蒙古國的鐵路分別經過滿洲里和二連浩特。口岸不僅承擔著自治區本身與俄蒙的貨運和客運任務,還承擔著國內其他省市與俄蒙的運輸任務,發揮著重要的交通樞紐作用,是我國與俄蒙發展經貿合作的重要窗口。
(一)口岸建設不斷完善,過貨量不斷提升
蒙東地區各口岸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滿洲里口岸新建國際貨場、旅檢大樓、濱洲鐵路海滿段復線和滿洲里至俄羅斯后貝加爾斯克寬軌復線,二連浩特公路口岸新建口岸報關樓和擴建貨運通道,滿都拉等口岸新建聯檢樓等。口岸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推進,開放口岸均架設了海關專網、配置了X光機、安裝了電子地磅,遠程電子報檢終端軟件,相應建設了一批執勤現場、驗證通道、驗證臺和各類服務性設施。2007-2012年,東部地區口岸進出境貨運量累計達2.05億噸,占全區71.7%;進出境客運量達2157.6萬人次,占全區87.6 %。2012年進出境貨運量為4124.3萬噸,同比增長9.3%。進出境客運量為405.8萬人次,同比增長12.5%,其中滿洲里口岸進出境貨運量2817.3萬噸,同比增長5.9%;二連浩特口岸進出境貨運量1160.4萬噸,同比增長12.6%;這兩大口岸進出境貨運量占全區口岸進出境貨運總量的59.11%。
(二)以口岸為依托的邊境貿易發展迅速,運輸、旅游、工程承包等服務貿易項目初具規模
截至2011年底,蒙東地區共有邊貿企業1454家,其中呼倫貝爾市(不含滿洲里)72家,錫林郭勒盟(不含二連浩特)42家,滿洲里市776家,二連浩特市564家。2012年,滿洲里邊境貿易進出口20.83億美元,占全市外貿總額的95%,;二連浩特邊境貿易進出口18.52億美元,占全市外貿總額的95.8%。
進口商品主要以能源和原材料為主,出口商品以建材、農副產品、機電產品、日用品為主。雖然服務貿易總體額度較小,但是通過近幾年大力發展口岸貨運、客運、邊境旅游和邊民互市貿易,運輸、旅游、工程承包等項目初具規模,成為我區服務貿易發展的主體項目之一。
(三)不斷推進與俄蒙的經貿合作
1.與俄羅斯合作情況
俄羅斯是內蒙古最大的貿易伙伴,內蒙古也是俄羅斯與中國進行經貿合作的前沿大通道和重要窗口。蒙東地區與俄羅斯有長達1010公里的邊境線,在對俄經貿合作中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目前,已開通對俄羅斯的滿洲里口岸(包括鐵路、公路和航空口岸)、黑山頭口岸、室韋口岸和海拉爾航空口岸,初步形成了以邊境口岸連接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和俄羅斯腹地市場的格局。滿洲里對俄貿易額占全區的四分之一左右,以2012年為例,我區對俄羅斯貿易額為27.3億美元,其中滿洲里對俄貿易達20.27億美元,占全區的74.2%。對俄主要出口商品有水果、蔬菜、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玻璃及制品、鋼鐵制品、機電設備、車輛及零件、建材等,主要進口產品為原木、礦產品、石油及成品油、化工產品、塑料及制品、橡膠及制品、木漿、板材等。目前我區對俄經貿合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與俄羅斯的經貿合作方式呈現多元化特點。由過去的單一貿易向多樣化經貿合作發展,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技術貿易、加工貿易、互市貿易等經貿合作方式日趨靈活多樣并趨于成熟。上世紀90年代初雙邊經貿活動以邊境小額貿易為主,其他貿易方式所占比例極小,使得雙邊經貿合作層次低、經貿額難以大幅提高。經過多年努力,目前包括金融服務、投資合作、科技合作等多種高層次合作方式已經成為雙邊經貿合作的重要方面,有效地促進了合作層級的提高和雙邊經貿額的顯著增長。
二是雙邊經貿合作結構已經發生較大變化,貿易結構呈逐漸優化趨勢。單從貿易產品結構來看,過去雙邊貿易主要以食品、輕紡、木材、礦產品、能源、鋼材、紙漿等進出口為主,逐漸發展到機電產品和其他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比例逐步提高的趨勢,雙邊在投資、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合作日漸加強。
三是雙邊經貿合作有所起伏,但總體保持良好態勢。盡管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除2009年雙邊貿易額出現急速下滑的情況外,雙邊經貿合作總體保持正常發展態勢,到2010年以后,雙邊貿易額下降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轉。經過多年努力,內蒙古依托地緣優勢,積累了與俄羅斯進行經貿合作的經驗,雙方的合作興趣點日益增多,特別是呼倫貝爾市和滿洲里市與俄羅斯鄰近州市關系非常密切,建立了良好的公共關系。各種產業園區、合作中心、合作基地、邊境城市的互市貿易區等經貿合作平臺日趨成熟,對促進和活躍雙邊經貿關系發揮著關鍵作用。
2.與蒙古國合作情況
蒙古國是我區第二大貿易國。我區與蒙古國的貿易互補性比較突出,進口主要以煤炭、銅礦砂、成品油等資源性產品為主,出口則以機電產品、服裝、建材、日用品等為主。蒙古國一直是我區企業“走出去”的主要國別地區。在蒙投資合作項目主要涉及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建材、木材加工、農畜產品加工、有線電視、餐飲業以及國際貿易等領域。二連浩特是我國對蒙開放的最大鐵路、公路口岸,承載著中蒙兩國間70%以上的進出口貨運量,其對蒙貿易額占全區的70%以上,2011年二連浩特進出境貨運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目前我區對蒙經貿合作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合作領域更加廣泛。我區與蒙的經貿合作已從最初的蔬菜種植、建筑裝潢等普通合作領域擴展到了礦產資源勘探開采、石油化工、電力、冶金、木材深加工、農畜產品加工、水利工程、房地產開發等領域。
二是合作方式更加多樣化。從單純的貿易、勞務、工程和投資方式發展到投資與貿易相結合、工程承包與生產合作相結合、資源開發與深加工相結合等多種合作方式。
三是合作思路更加完善。把對蒙的資源開發作為戰略重點,加大扶持力度。我區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已在蒙古國投資合作開發煤炭、鐵礦、鉛鋅礦等能源資源,并取得積極進展。
三、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推進外向型經濟發展
(一)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加強農畜產品出口基地建設
蒙東地區農畜產品資源豐富,按照自治區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的整體部署,蒙東積極建設各具特色的農畜產品出口基地。錫盟重點建設活羊、凍肉和冷鮮肉出口基地,赤峰重點建設肉禽出口基地,通遼重點建設有機農產品和活牛、肉牛出口基地,興安盟重點建設脫水蔬菜出口基地,滿洲里面向俄羅斯東部地區重點建設菜果集散基地。
(二)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加強與俄蒙的經貿合作
東部的呼倫貝爾市、興安盟和錫林郭勒盟與俄蒙毗鄰,俄蒙與我區經濟既有相似點,又有互補性,是我區企業對外經貿合作的主要地區。近幾年,東部盟市積極鼓勵企業加強與俄蒙在礦產資源開發、冶金化工、農業種植、食品加工等重點領域的合作。利用國家領導人互訪頻繁,中蒙、中俄國家間進一步發展友好關系的有利時機,建立了地方間的協調聯絡機制,通過定期會談會晤商談解決雙方經貿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推動互利雙贏目標的實現。滿洲里市還成立了俄蒙市場研究中心,設立駐外辦事機構。
(三)借助展洽活動,大力推動企業“走出去”
近幾年,東部盟市政府積極組織企業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吉林東北亞投資貿易博覽會、哈爾濱投資貿易洽談會、廈門投資貿易洽談會、內蒙古·香港經貿合作活動周、莫斯科中國國家展、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俄羅斯赤塔州邊境地區投資合作展洽會、伊爾庫茨克展洽會、烏蘭巴托中國商品展洽會等國內外重要展洽活動。同時,積極與其他地區共同舉辦展洽活動,如呼倫貝爾市政府與蒙古國東方省政府共同主辦的中蒙毗鄰地區商品展銷會暨經貿洽談會,滿洲里市政府承辦的中俄區域合作論壇暨中俄經貿洽談會,二連浩特市政府承辦的中蒙俄經貿合作洽談會,等等。通過這些展洽活動,進一步增強企業“走出去”意識,提高“走出去”能力,對推動企業“走出去”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尋求經貿合作機會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加強軟硬件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近幾年,蒙東加強城市、鄉村及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注重提高對企業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政策法規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在有關部門的大力配合和共同努力下,投資環境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強了國內外企業的投資信心。
(五)實施貿易多元化戰略,優化貿易結構
雖然目前蒙東地區在對外貿易中,邊境貿易仍占很大比重,但是近幾年東部盟市一直在積極探索,努力構建多元化的貿易格局。一是繼續擴大邊境貿易,充分利用口岸和地緣優勢,提升邊境貿易的層次和水平;二是積極扶持加工貿易發展。加強對加工貿易企業的服務和指導工作,努力擴大加工貿易規模;三是努力推動旅游貿易增長。
(六)參與區域經濟合作,擴大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的經貿往來
深化區域合作,對于實現區域內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尋求新的發展機遇,具有深遠意義。蒙東充分認識到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如遼西蒙東經濟區聯合體已由成立初期的5個成員市發展成為地跨遼蒙兩省區,涵蓋朝陽、赤峰、錫林郭勒盟等12個市(盟),總人口超過2700萬的大規模城市聯合體。“九市一盟”區域合作組織由2007年成立初期的“三市一盟”發展到今天的“九市一盟”,成為遼冀蒙相鄰區域深化合作交流發展的有效平臺。2010年,自治區政府與黑龍江、吉林、遼寧省政府共同簽署了《東北四省區區域合作框架協議》,主要就東北三省一區加強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2011年10月,錫林浩特行署、遼寧省錦州市政府聯合承辦了中蒙八地區經濟交流會,中蒙雙方簽署了《中蒙八地區經濟合作交流會會議備忘錄》,通過中蒙八地區經濟不斷加強合作交流,完善合作機制,開拓發展空間。興安盟積極參與“大圖們江倡議”國際區域發展,2011年首次疏通了十幾年來興安盟為推進“兩山”鐵路建設與中央政府主管部門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圖們秘書處的溝通渠道,密切了與東北亞各地方政府和國際發展援助機構的聯系。
(七)加強口岸建設,大力發展口岸經濟
蒙東以建設現代化口岸為目標,努力提高口岸資源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一是不斷加強滿洲里、二連浩特、珠恩嘎達布其、阿日哈沙特、室韋等口岸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蒙東口岸經濟發展環境。二是積極創建跨境經濟合作區和口岸經濟園區,提高大宗進口商品的落地加工比例。從國家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角度出發,通過創建跨境經濟合作和口岸經濟園區提高大宗進口商品的落地加工比例,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為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提供重要的工業原材料。三是建設口岸物流大通道,打造口岸進出口資源加工區、貿易區服務平臺,為邊境合作區服務。
四、下一步擴大開放的思路
(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圍繞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8337”發展思路,立足于蒙東地區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繼續實施“科技興貿”和“以質取勝”戰略,加快引進適用先進技術和設備,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提升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形成以傳統骨干產品為基礎,以高新技術產品及機電產品出口為引領,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擴大出口效應。
(二)加快培育和建設進出口基地,擴大對外貿易規模
蒙東根據自身外貿發展基礎和產業特色,培育和建設出口基地。重點支持滿洲里進口木材加工園區、通遼肉牛出口基地等較為成熟的進出口基地建設,鼓勵優勢企業入駐基地,形成規模集聚效應。結合各地區產業發展實際,在具備條件的口岸及泛口岸地區,圍繞煤炭、木材、鐵礦砂、銅精礦等進口資源建設落地加工基地。
(三)推動加工貿易升級轉型
借助于國內外產業轉移的有利實際,借鑒東南沿海地區發展加工貿易經驗,依托蒙東資源、勞動力、區位優勢,積極承接符合國家及自治區產業政策的機電、高新技術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獨具我區特點的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農畜產品深加工等產業集聚區,大力發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加工貿易,推進我區價格貿易轉型升級。
(四)推進邊境貿易的發展
邊境口岸城市政府利用好國家扶持政策,支持邊境貿易企業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切實提高企業進出口加工增值能力,形成“以貿帶工,以工促貿”的發展格局,提升發展空間。加強口岸練劍部門協作配合,繼續創新通關舉措,提供通關便利,增強工作合力,提升口岸通關服務水平。進一步擴大出口企業綠色通道、直通放行范圍,為優秀企業提供便捷服務。加強和規范口岸邊境經濟合作區和邊民互市貿易區的建設和管理。
(五)培育壯大對外經貿合作主體
一是根據蒙東地區產業結構和出口貿易商品結構,重點鼓勵和支持能源、有色金屬、農畜產品、物流和旅游企業積極開展對外經貿合作。二是鼓勵經營范圍相近的企業組成企業集團,形成規模和合力。三是倡導生產企業和外貿企業打破部門和條塊分割,以股權的形式實現聯合。四是進一步加大蒙東地區招商引資和“走出去”力度,使蒙東地區企業能真正充分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接受市場考驗,起到示范作用。
(六)不斷提高利用外資水平
按照《自治區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明確招商引資重點,不斷拓展引資領域,提升引資水平。在當前內外部環境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東部盟市要更加關注項目跟蹤落實工作,協調相關部門解決企業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保證項目盡快落地。鼓勵外商投資農產品加工業、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形成具有東部地區特色的利用外資產業結構。
(七)大力推動服務貿易領域引進外資
蒙東地區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口岸優勢,在發展生態旅游和口岸經濟的同時,帶動外商投資相關服務貿易領域,力爭在服務貿易領域實現利用外資的新突破,從而提升東部地區服務貿易的水平和層次。
(八)進一步改善東部地區的投資環境
商務、發改、工商、土地、稅務等部門加強聯系合作,推進外商投資便利化,保護外商投資企業的合法權益。加快利用外資載體建設,對滿洲里、二連浩特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予以重點扶持。
(九)加快推進境外投資合作
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積極運用國家財稅、金融等手段,支持東部地區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特別是到俄蒙投資辦廠,合作開發和利用境外資源,鼓勵餐飲、中介、旅游等中小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經營。支持企業在境外建立營銷網絡、營銷服務中心和技術服務中心,支持企業在境外開展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承包工程企業,帶動成套設備出口。在重點開展對俄蒙投資合作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
(十)加強與俄蒙的經貿合作
進一步加強東部盟市政府與俄蒙毗鄰城市政府間溝通與協調,增進互信和了解,不斷鞏固國家和自治區主要領導與俄蒙高層互訪取得的各項成果,落實《中蒙經貿合作中期發簪綱要》和《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以重大項目合作為抓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拓展對俄蒙經貿合作領域,進一步加強與俄蒙在礦產資源開發、冶金化工、農業種植、食品加工等重點領域的合作,提高合作層次和規模,提升內蒙古在我國與俄蒙經貿合作方面的戰略地位。
(十一)加強區域合作
充分發揮地緣優勢,大力推進與東北三省、京津冀地區間的合作,主動推進與遼寧沿海經濟帶、沈陽經濟區、哈大齊工業走廊、長吉圖開放開發試驗區的合作,共同推動滿洲里-綏芬河沿邊開放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主動接受京津冀等區域的輻射帶動,以園區為載體,積極承接發達地區資金技術密集型、高新技術等產業轉移,延長、擴展、補齊產業鏈條,實現區域合作向更深層次、更廣泛領域發展。積極參與圖們江區域合作,大力開拓東北亞市場,擴大對外合作渠道。重點利用東部盟市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吸引東部發達省市資金、技術和人才到內蒙古開展對俄蒙投資合作。支持區內外企業依托蒙東各類園區和俄后貝加爾工業經濟園區、赤塔州華商貿易加工合作園區、阿金斯克工業經濟園區以及蒙古國扎門烏德的經濟區投資建廠,發展面向俄蒙的對外貿易和多外投資。
(十二)繼續推進口岸“大通關”建設
加大口岸建設的投入力度,重點加強口岸現場通關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電子口岸和先進查驗設施建設,提高口岸通過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優化口岸發展環境,加強與各聯檢部門的溝通和聯系,繼續創新通關模式,提供通關便利,增強工作合力,提升口岸通關服務水平。加強與俄羅斯和蒙古國地方口岸管理部門的溝通和聯系,發揮雙方地方口岸管理部門之間的協商會晤機制作用,解決雙方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和通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三)大力推動泛口岸經濟發展
加強口岸區域合作,增強口岸輻射功能,帶動口岸周邊地區加工產業發展。積極爭取建立海關特殊監管區,實現口岸保稅、互市、倉儲、貿易、加工等多功能一體化,加快陸港經濟發展。積極推動口岸各類園區建設,重點推進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二連浩特重點改革開放試驗區、通遼陸港物流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加快口岸現代服務業發展,積極推進口岸物流業、商貿流通業、口岸金融業、旅游業和中介服務業發展,提升口岸綜合服務功能。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