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進行現代化建設以來,中國經濟發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8%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反思中國經濟增長背后的動因,不難發現這種增長是以資源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這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與低效率,而且還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隨著全球生態破壞日益加劇,大氣中CO2等排放物增多,溫室效應對人類的影響日趨嚴重,特別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成為關注的焦點,而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之一。溫室氣體減排行動正在逐步成為人類發展的責任和共識,如何實現碳減排也越來越被重視。因此,分析和準確把握我國碳排放的變化特征和影響因素,對科學制定碳減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中國碳排放測算方法及數據來源
(一)測算方法
碳排放主要來源于三個方面:煤炭、石油、天然氣的使用。本文參照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表1),計算出中國代表性產業的二氧化碳的排量,據以觀察國民經濟增長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點產業。本文用于計算碳排量的公式為Et=δfEf+δmEm+δnEn ,其中,Et為碳排放量,δf為煤炭消耗的碳排放轉換系數,Ef為煤炭消耗量;δm為石油消耗的碳排放轉換系數,Em為石油消耗量;δn為天然氣的碳排放轉換系數,En為天然氣消耗量。
表1 各類能源的碳排放系數表
資料來源:根據徐國泉、汪剛等人的相關研究整理得出。
(二)數據來源
數據根據1994-2012年的中國統計年鑒獲取,代表性行業選取了農業,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業,批發零售貿易、貿易、餐飲業和其他產業。
三、中國碳排放變化特征分析
根據已給出的碳排放測算公式,測算1996-2011年中國碳排放總量的變化趨勢。結果表明,1996年碳排放總量為467646.21萬t,而2011年碳排放總量為852116.88萬t,年均增速為4.12%,從總體上來看,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呈階段性上升趨勢。
從中國碳排放量變化趨勢( 圖1) 中可以看出,1996-2011年碳排放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但不同階段增速存在著一定差異,總體上可以分為三個變化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1996-2000年,不穩定快速增長期,年際增長率基本大于5%。這主要是由于步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對煤炭等能源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國家對于建造現代工業的經驗不足,政策制定頻繁變化,導致碳排放不穩定增長。
第二個階段為2001-2007年,緩慢增長期,年均增速低于3%。這主要是由于前一個時期盲目加快現代化進程,導致很多經濟結構性問題凸顯,受其影響,各個行業對能源的需求放緩,碳排放的增速放慢。
第三個階段為2008-2011年,增速反彈回升期,年均增速介于2.5%-4.5%之間。這是由于國家調整了經濟發展政策,解決了一些前期出現的矛盾與問題,經濟增速回升,對能源的需求增加,碳排放穩定增加。
圖1 中國碳排放總量及年均增速
四、中國碳排放總量影響因素分解
(一)研究方法
Kaya 碳排放恒等式是用數學分析方法將人類社會活動產生的碳排放量與經濟、政策和人口等因素建立起聯系。該恒等式顯示,碳排放主要的影響因素有四個,分別是人口、生活水平、能源使用強度和碳排放強度。具體公式為:
其中,P 、CI、EI、G、分別為人口規模因素、能源結構因素、能源效率因素、經濟規模因素,C表示的是碳排放量,E為能源消耗總量,而GDP、P則為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口總量。為了便于分析,各產業間以產值代替規模,統一采用產值作為比較量。為了消除殘差對于分析的影響,將該恒等式的殘差部分去除。故將該恒等式變形為:
△CIt:代表從T -1年到T年僅有單位能源消耗碳排放強度變化而其它因子未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碳排放量相對于基年的排放量變化。
△EIt:代表T- 1年到T年僅有能源效率發生改變而CI、G、P 均保持在T年水平條件下碳排放量的變化。
△Gt:代表從T -1年到T年僅有經濟規模變化而其它因子未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碳排放量相對于基年的排放量變化。
△Pt:代表從T -1年到T年僅有勞動力規模變化而其它因子未發生變化而導致的碳排放量相對于基年的排放量變化。
通過變形可以得到以下公式:
這是一種沒有殘差的分解方法,通過此方法可以得到:
(二)結果及分析
根據上述模型以及搜集得來的數據,借助相關分析工具,得出中國各產業碳排放驅動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
圖2 基于Kaya恒等式的中國各產業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結果
生產效率因素、結構因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碳排放量,盡管促進碳減排逐年增強,但是作用有限。1997-2011年相比基期,生產效率因素、結構因素分別累計貢獻13.6% (217.54萬t) 、43.9% (982.37萬t)的碳減排。總體來看,碳減排的效果為:結構因素 生產效率因素。從圖2波動下降的態勢可以看出,近年來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有助于碳減排。隨著勞動力規模的增大,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進而不利于實現規模經營,不利于碳減排,而經濟發展則成為了碳排放增加的最主要因素。結果表明,1997-2011年相比基期,勞動力規模因素累計產生了34.4%(718.24萬t) 的碳排放增量,經濟發展水平因素則貢獻了127.6%(7358.74萬t)的碳排放增量,因此,隨著經濟的增長以及勞動力的增加,碳排放會增加,在今后一段時間內,經濟發展仍會成為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五、促進中國碳減排的政策建議
(一) 加快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碳減排
生產率提高在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時可以促進碳減排,要使國家發展經濟以及節能減排目標真正得以實現,提高生產率是最為有效的方法。應加大生產技術的改進,從而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發展規模經濟,同時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實現高產出、低能耗的生產方式,達到碳減排的目的。
(二) 進一步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產業碳排放
在確保經濟穩定的前提下,進一步調整優化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區域布局。當前我國能源消耗仍以碳排放量大的能源種類如煤炭、石油為主,綠色能源如風能以及低耗能產業發展水平相對滯后。因此,我國經濟在未來發展中應減少對高耗能產業以及高排放能源的依賴,適當向低耗能產業以及綠色能源擴展,尤其是環保產業,一方面發育水平較低,擁有廣闊的開發潛力;另一方面還能起到增加碳匯、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減少資源高消耗、投入大的產品的制造,加大高生產率、低資源消耗產品的研發與制造。
(三) 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發展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因此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摒棄傳統的發展思維和發展模式,在發展思路上徹底改變重開發、輕節約,重速度、輕效益,重外延擴張、輕內涵發展,片面追求GDP 增長、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傾向,加快推進低碳經濟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者統籌兼顧,促進經濟與氣候資源環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四) 樹立低碳經濟意識,降低人均碳排放
人口的增長也是碳排放增加的因素之一,要減少碳排放總量就要減少人均碳排放。因此要加強宣傳,使人們充分認識氣候變化問題的復雜性和長期性,深刻認識到經濟發展對于氣候變化的雙刃劍的作用,樹立低碳經濟發展意識以及綠色消費觀念,在日常生活及經濟活動中自覺減少碳排放量。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