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財務省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日本債務總額與GDP的比重已經達到205.30%,是發達國家中債務占比最高的國家。然而,在如此高的債務率下日本并未爆發債務危機,是什么使得日本在高負債下發展呢?本文將從日本國債的現狀,日本債務未來的發展趨勢來分析日本是否會爆發債務危機。
關鍵詞:債務危機 現狀 發展趨勢
一、引言
截至2011年底,日本的國家債務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已經高達200%以上,全世界都在猜測日本是否會爆發債務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l5年日本債務累計額將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250%,是主要發達國家中最高的,而同樣出現財政危機的希臘的這一比率僅為133%。那么日本是否真的爆發債務危機?本文將對該問題進行探討研究。
二、日本國債的現狀
(一)指標
本文從國債絕對規模指標、債務負擔率指標來反映日本國債的現狀。
1.國債絕對規模指標
日本的國債規模從2004年的4,966,635.00億萬日元開始逐年穩步擴大,其中2007年到2010年期間擴大趨勢比較緩慢,而2004年到2007年和2010年至今擴大趨勢較快。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2004年的國債總額為4,966,635.00萬億日元,2013年為7,807,796.00萬億日元,在短短十年內,國債規模的擴大接近兩倍。而日本財務省公布2014和2015年國債預算分別為8,227,222.00萬億日元和8,548,149.00萬億日元,可見日本要繼續擴大國債規模。在日本經濟復蘇緩慢的情況下,這無疑為日本埋下了危機的種子。
2.債務負擔率指標
同為發達國家的美國、德國等國家,其債務負擔率均低于130%,而日本在2004年已經達到166.30%。根據國際經驗,發達國家的債務累計額最多不超過當年GDP的45%,為公認的最高警戒線。很顯然,從債務負擔率指標來看,日本的債務規模是非常不合理的。
(二)日本債務的特征
1.日本國債多為內債
從圖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債務中95%是由日本國內的政府機構、銀行和個人持有的,僅5%是由非居民持有的,由此可見,日本的債務多為內債。
日本政府是否能按時償還債務,不會直接影響到國際金融市場的運行,也不會引起區域性或者國際金融體系的動蕩。即使日本債務規模非常大,日本的債務市場仍可以維持在較穩定的狀態下運行。
2.國債利率低
日本量化寬松政策一公布,便立即引發市場的明顯反響。本來市場預期央行今后每月承購的長期國債IIhFtjVjKu64K3Y00sjZbw==為4-5萬億日元,沒想到居然是7萬億日元。這一額度使國債成為2013年4月4日當天東京債券市場上的搶手貨,由此導致國債價格攀升,而利率明顯走低,一度下降至0.425%。這一利率水平同時也刷新了2003年6月11日創下的0.430%的紀錄。從全球債券市場的利率水平來看,德國10期國債為1.8%,美國為1.2%,日本則早在1998年就跌破了1.0%大關,而此前全球國債利率的最低紀錄是意大利在17世紀上半葉保持的1.125%。
國債的低利率無疑降低了日本籌集資金的成本,而日本國債多為內債,給日本國債規模擴大提供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三)日本金融的特征
1.日本家庭高儲蓄率
日本的家庭儲蓄率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支持日本政府的債務融資。1980年以前,日本的家庭儲蓄率一直維持在20%左右的高位,之后雖逐年下降,但到1992年仍在13.1。同時,日本積累的家庭資產大部分以存款、國債等安全資產的形式存在,風險性金融資產所占的比例較小。
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國民持有風險性資產的比例顯著下降,日本的稅收制度也降低了對持有風險資產的激勵,使得日本家庭偏愛存款等安全資產。據日本銀行公布的數據,2011年日本的家庭金融總資產規模約為19.13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2,其中現金和存款占56.5%,遠遠高于歐元區國家的36.4%和美國的14.4%。
2.穩健的金融機構
20世紀90年代初,泡沫經濟的破滅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日本更加注重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日本金融體系仍然實行長短期業務分離、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離、銀行與信托業務分離分業經營的體制,有效地避免了混業經營的風險。
日本金融機構對投資比較謹慎,偏愛于購買風險較低的國債。金融機構將大量的家庭存款用來購買國債,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融資成本。從圖2可得,國內銀行和日本郵政集團持有的國債占總國債的54.3%。據日本銀行公布的數據,日本各類金融機構持有國債的規模占其總資產的30%,高于美國和歐元區國家。
三、日本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人口老齡化加劇
數據顯示,2005年,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20.2%,日本已經處于嚴重的社會老齡化階段。到2020年,這一數值將達到29.6%,2050年更攀升至43.4%。
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2013年日本的財政預算支出中,社會保障支出為291224億日元,占所有支出的31.4%。用于社會保障、支付國債利息費用和地方交付稅交付金的相關費用,就占整個支出的70%以上。
預計到2050年,日本的社會保障支出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將超過40%,目前日本的稅收收入占總收入的46.5%,僅社會保障支出幾乎要占據所有的稅收收入。不斷加劇的的老齡化,使得日本的社會保障支出不斷加大,進一步地加重了財政負擔。社會保障對財政支出的需求越來越大,結構性財政赤字將更趨惡化。
(二)低利率下降空間少
2013年日本銀行進一步擴大了其為國債融資的規模,開始施行新一輪的量化寬松政策,日本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也曾一度跌至0.425%。但是,日本未來名義利率繼續走低的空間較小。
日本國債的利率較低,使得國債的融資成本很低。但日本國債過低的收益率,使未來國債的收益率降低的空間很小。當收益率下降到某一數值之后,收益率會上升,國債的融資資本提高。長期的低利率,可能會使資金流入其他有更高回報率的市場。
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在2013年日本的財政預算支出中,國債費為222415億日元,占所有支出的24%,其中,債務歸還費占13.3%,利息費占10.7%。這使得原本就占比較大的國債利息費用支出在未來的支出更多,進一步加劇了日本財政緊張的狀況。
(三)日本家庭儲蓄率的下降
日本是一個高儲蓄率國家,1999年的家庭儲蓄率仍維持在10%以上。但近十年來,日本的家庭儲蓄率快速下降,2008年跌至最低點時僅有0.4%,甚至低于美國同期水平。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日本的家庭儲蓄率回升至6%-7%,但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這一趨勢難以維持,日本的家庭儲蓄率將在近兩年內繼續下跌,可能略高于美國的水平。
家庭的高儲蓄率對日本能夠在高債務下繼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一旦家庭儲蓄支撐不足,而投資又不相應減少的話,日本將很難繼續高負債發展。在不得不吸收國外資金的情況下,日本的國債收益率很難繼續維持低位。融資困難加上利息支付壓力,日本政府可能被推向破產邊緣。
(四)有望上調消費稅
日本央行在2013年9月10日公布8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央行委員強調必須穩步推進財政改革,重建市場對日本政府財政管理的信心。按照原計劃,日本將從2014年4月將消費稅稅率由5%上調至8%,并于2015年10月再次上調至10%。
日本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日本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季增年率達3.8%,超越之前的估值2.6%。同時,修正后的第二季度日本企業新投資增長為1.3%,而非之前預估的下降0.1%,加速復蘇的日本經濟為上調消費稅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在2013年日本的財政預算支出中顯示,消費稅占總的財政收入11.5%。若能將消費稅由5%上調至8%,甚至10%,能為日本財政增加豐厚的財政收入,降低不能按期償還債務的風險。
(五)主權債務評級保持良好
2009年12月,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宣布,將希臘的長期主權信貸評級下調一檔,從“A-”降為“BBB+”。標普同時警告說,如果希臘政府無法在短期內改善財政狀況,有可能進一步降低希臘的主權信用評級。繼而,另一家評級機構——惠譽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剛剛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降至 “BBB+”,并引發了希臘股市大跌和國際市場避險情緒大幅升溫。這也是導致希臘爆發債務危機的直接原因。
希臘在爆發債務危機時主權債務評級是BBB+,而根據國家標準普爾主權債務評級,從表中可以看出日本從1990年開始信用評級均在A,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主權債務評級上還是相對較好的,且將繼續保持良好的信用。日本注重對實體經濟的發展,日本金融體系也實行長短期業務分離、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業務分離、銀行與信托業務分離分業經營的體制,有效地避免了混業經營的風險。
四、總結
1.盡管日本目前的債務規模不合理,債務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為224.30%。但是由于其國債的95%都是由國內機構和個人持有的,相對較高的家庭儲蓄率、良好的信用評級等原因,使得日本依然可以高負債發展,在短期內不會爆發債務危機。
2.很顯然,日本目前面臨著諸多風險與影響因素。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儲蓄率的下降、利率下降空間小,加重了日本高負債發展的成本與風險。如果無法有效調控這些風險因素,長期發展下去日本有可能爆發巨大的債務危機,使得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