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方式滯后是制約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而創新意識、創造水平和知識產權綜合能力薄弱則是我國經濟發展缺乏內在動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深層次原因。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當前我國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其根本內涵是要充分開發和利用知識資源,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規模擴張型向效益提高型轉變、從高成本向低成本轉變、從投資和資源驅動型向創新驅動型轉變。換句話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就是經濟發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產權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知識產權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財富源泉,已成為企業技術創新的動力和企業在市場上綜合競爭力的集中表現,并且日益成為一個國家、地區經濟發展的一項戰略性資源,成為建設一個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支撐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關鍵。因此,實施知識產權戰略,提升民族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和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是我國經濟領域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支撐和保障。近年來,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主線,我國多層次的知識產權戰略已經穩步進入深入實施階段。在知識產權創造方面呈現出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率的趨勢。我國知識產權創造主體也逐步從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知識產權在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創新型國家中的作用愈加顯現。
一、多層次知識產權戰略的構建與實施
知識產權戰略是從宏觀戰略的高度,充分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引領和帶動知識經濟集約型增長方式來實現知識產權資源優化配置和知識經濟收益最大化的策略或政策,為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夯實了戰略基石。根據權利主體不同,知識產權戰略可以劃分為國家知識產權戰略、行業或產業知識產權戰略和企業(事業單位)知識產權戰略三個類別。我國非常重視知識產權戰略,不僅國家知識產權局根據國情制定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也制定了多層次的知識產權戰略,每個層次的知識產權戰略都有明確的戰略目標。
(一)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2008年國務院頒布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把我國建設成為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較高的國家。它是從整個國家的宏觀層面來考量,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人才培養、研發體系等密切相關,統籌規劃而制定的。
(二)地方層面的知識產權戰略
它注重緊密圍繞地方、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標,全力提高本地區、本區域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能力,不斷改善和優化本地區、本區域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與市場環境,從改善、加強地方政府知識產權管理職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入手,重點解決本地區、本區域帶全局性、體制性和政策性的問題,促進本地區、本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行業知識產權戰略
它以加快行業整體發展為目標,促進聯合開發能支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與配套技術,努力形成自己的技術標準,有效防范和突破他人的技術壁壘,提高行業的整體競爭力。
(四)企業知識產權戰略
它是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引導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自我增強其知識產權創造、利用、管理與經營能力而制定的。以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通過不斷提高運用知識產權制度的能力與水平,大幅度提升企業創造、管理、實施和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與水平,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企業利益的最大化。
知識產權戰略在中國國家層面的確立正在逐步改變著傳統農業和工業經濟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如同“助產士”和“催化劑”一樣,孕育和催生著知識經濟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自知識產權戰略實施5年來,我國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知識產權創造質量得到提升。一個重要標志是發明專利占比的提升。截至2012年底,我國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達43.5151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2件。另外,商標工作取得顯著進展,截至2012年底,我國商標累計申請量1136萬件,累計注冊量765.6萬件,有效注冊商標640萬件,繼續保持世界第一。二是創新主體——知識產權意識得到提升。2012年,我國企業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在國內發明專利授權總量中所占比重提升至54.7%,授權量超過100件的企業達到49家,同比增長了16.7%。這些成績的取得是我國多層次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穩步推進的必然結果,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不斷注入發展動力。
二、知識產權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了快速穩定增長,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目前核心技術缺乏、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已成為制約我國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也成為了我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一根軟肋。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經濟上“丟票子”,社會上“惹亂子”,民生上“傷身子”,國際上“失面子”。 這些都是我國城市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基本特征,符合階段性發展的基本規律性。但是,長此以往,我們面臨的是資源支撐不住、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發展難以持續的多重壓力。因此,要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歷史性轉變,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打破原有經濟發展方式下的思維定勢。而要打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就需要開創新的思想觀念,進行觀念創新。第二,改進原有的經濟發展水平。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就需要改善原有的資源稀缺程度、生產能力、技術水平以及市場化程度,這就需要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觀念創新。第三,要素的供給或數量要發生變化。生產要素的質量和生產要素的組合與利用方式要提升就需要改變原有的狀態,就需要技術創新。第四,要實現有利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這就需要進行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還包括政府職能創新、文化創新、管理創新,等等。也就是說,創新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最根本的影響因素。而知識產權是各類創新的第一資源,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一)有助于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在金融危機中,事實證明,無自主品牌、無自主設計、無核心技術的“三無”代工企業,在經濟波動、政策調整和激烈競爭面前,往往束手無策,缺乏應對變化和克服困難的動力和活力。相反,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知識產權的企業則表現出很強的抵御風險的能力。后金融危機時代,在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背景下,單純引進和模仿他人技術,依靠低廉生產成本換取競爭優勢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和持續發展。只有不斷創造新的技術和產品,掌握核心自主知識產權,才能在發展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作為激勵和保護創新的必要制度和有效手段,知識產權是發明創造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是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生命線,是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是推動經濟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二)有助于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核心技術的知識產權,大部分中國企業和產業只能停留在產業鏈低端,賺取微薄的加工費,卻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犧牲了環境。當前,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價值分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在“微笑曲線”的中間環節,投入產出比低,而產業鏈向上游研究開發環節以及向下游營銷服務環節延伸,則能獲得高附加價值。這表明,加大知識產權投入,使知識產權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產業,一方面,可以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進高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傳統優勢產業和產品的技術含量,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同時還可以促進產業由低技術含量向高技術含量、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演進。
(三)有助于提高經濟發展效益
經濟跨越式發展強調的是時間和效率,知識產權保護就可以使我們更加明晰地了解現有狀態,明顯地減少重復勞動。特別是在形成創新型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式過程中,對知識產權信息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合理利用,可以加速創新要素的聚集,提高研究開發的起點和能力,減少研究投入,節省研發時間,彌補創新能力的不足。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過程中,分析和把握知識產權資源的發展趨勢,可以了解該技術領域的發展歷史、技術現狀和研究重點,掌握競爭對手的市場動向,同時尋找自身發展的突破口。在組織實施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大項目或經濟活動中,加強知識產權審核、把關,可以防范重復研究、盲目引進、無效投入、創新成果流失以及可能發生的侵權風險,有效增強自主創新、產業升級以及招商引資活動的科學性,減少盲目性。
(四)有助于優化經濟發展環境
通過不斷完善知識產權立法、司法和行政執法體制機制,使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得到積極有效的保護,使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得到嚴厲打擊和制裁,有利于形成保障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法制環境。通過促進知識產權轉化為市場優勢,有利于形成創新成果產權化、產權成果產品化、產品成果產業化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動力和潛力的市場環境。通過在全社會廣泛傳播“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理念,使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成為自覺行為,使創新和創造成為市場主體競相追求的目標,有利于形成由主要依靠物質性投入向主要依靠知識性投入轉變的社會文化環境。
(五)有助于激發“后發效應”
后進國家的趕超離不開對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有效的知識產權保護,一方面可以使我們處在國際技術轉移的公平市場之中;另一方面使國外先進技術的持有者能放心地將技術引入我國市場,從而消除諸多開放引進中的障礙和顧慮,激發“后發效應”。
在知識經濟和全球競爭的時代背景下,知識產權作為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已成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的基礎性資源和重要的支撐力量。各地經濟發展的實踐證明,知識產權的創新與運用已占據經濟轉型與發展的核心地位。知識經濟時代,缺乏知識產權戰略的國家和地區就像一只螃蟹,這只螃蟹不能前進,只能橫行和倒退。因此,在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勵下,我國知識產權工作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更多優質的知識產權將融進經濟社會發展大潮中,在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知識產權戰略應該成為各級地方發展創新型經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突破口,最終使知識產權成為地方經濟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新興產業、服務業發展的支撐。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