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勞動力從農業向非農業、從農村向城市轉移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據統計,2006年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的數量已超過1.3億人,但是,舉家外出的只有2644萬人。由于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特殊機制和社會性別分工模式的影響,中國在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性別差異明顯,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明顯滯后于男性勞動力。本文試針對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滯后的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女性勞動力 轉移滯后 原因 對策
一、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滯后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規模的加大,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人數也不斷增加。據統計,2002年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人數為2806萬,到2004年和2005年分別為3550和3691萬人,2006年年底已達到4747萬人。不僅如此,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人數占轉移總人數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2002年,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人數占總轉移人數的29.89%,2004年達到34.6%,到2006年,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比例已達到36%。但我們仍應看到,雖然自2002年以來,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的人數和比例有所增加,但其轉移規模仍然遠遠落后于男性勞動力,勞動力轉移的主體仍然是農村男性勞動力,女性勞動力只占總人數的1/3。
二、我國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滯后的原因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低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許多有女孩的父母,特別是農村父母認為,對女孩的教育或者技能培養是不明智的投資。在這些父母的認知中,女孩將來要嫁人,對女孩的投資是很少甚至是沒有回報的,因此多數家庭很少對女孩進行教育方面的投資。很多農村女性勞動力沒有受到足夠的教育,而輟學之后大量不夠就業年齡的農村女性勞動力過早地加入勞動力隊伍,由此帶來的短期經濟利益又刺激更多的家庭放棄對女孩的教育,由此導致大多數農村女孩受教育程度偏低,文化素質整體落后于男性勞動力。因此,她們的視野不夠開闊,外出就業的觀念就比較淡薄,就算有外出務工的打算,可供她們選擇的職業也會因為自身技能和素質有限而受到限制,進入城市從事的也大多是一些底層的職業。
(二)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由于農業生產中存在著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兩種相互交織的過程,所以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自然災害和市場失靈的問題。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并不健全,沒有完善的保險和信貸體系,在農業生產遭遇自然災害和市場失靈問題時,農村家庭無法從社會保障體系中得到幫助,所以很多家庭為分散風險,會安排部分家庭成員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也同樣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是無法加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一旦沒有獲得收入或者遇到挫折,則只能以家庭所獲得的農業收入作為支撐。所以,農村家庭出于分散和規避風險的考慮,會安排部分家庭成員外出打工,部分家庭成員留守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家庭成員的性別和年齡不一樣,技能和素質也不一樣,應根據不同家庭成員的比較或相對優勢將家庭內部資源分配到各種活動中。任何在市場上具有某種比較優勢的家庭成員應該完全參與市場,而在家庭中具有比較優勢的家庭成員則留在家中從事家務勞動。由于男性勞動力和女性勞動力生理上的差異,使得男性勞動力具有從事戶外勞動的比較優勢,而女性勞動力則具有從事以養育子女為主的家務勞動方面的比較優勢。所以,從家庭福利最大化角度出發,家庭中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的農村男性勞動力會選擇外出打工來增加收入,而農村女性勞動力則選擇留守在家里從事農業生產、照顧老人和養育子女等工作。
(三)勞動力市場的歧視
首先,我國勞動力市場發育程度不平衡, 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存在著巨大差異, 農村勞動力被排斥到了一個與城市居民不同的勞動力市場上, 只能進入那種收入低、工作環境差、待遇差、福利低劣的次屬勞動力市場。
其次,在勞動力市場中,在某種程度上“重男輕女”是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濟性導致的,社會觀念和習俗的影響很少有企業能夠超脫。比如,在對待兩性勞動力的態度和評價方面,幾乎所有企業都會認為男性勞動力的生產勞動率水平要高于女性勞動力,且女性勞動力在到達一定年齡之后就面臨著結婚生子以及照顧家庭的責任。因此,一般情況下多數企業會選擇直接傾向于男性勞動力。雖然兩性勞動力的生理及心理差別影響了他們生產力水平的發揮程度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更加不可否認的是,重男輕女的觀念甚至是性別歧視的行為在企業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想而知,作為女性與農民兩個身份的疊加的農村女性勞動力在勞動力市場中更難獲得就業機會。
三、推動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建議
(一) 努力提高農村女性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
首先,政府和社會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證義務教育的貫徹實施,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特別要注意的是要防止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導致女生輟學的現象,防止女性文盲的出現,全面提高農村女性勞動的受教育程度。
其次,在保證農村女性勞動力接受基礎教育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對農村女性勞動力的職業技術教育。大部分農村女性勞動力在轉移過程中之所以存在就業難的現象是因為她們往往沒有一技之長。因此,政府和社會應針對農村女性勞動力自身特點和市場需求,通過開展各種職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村女性勞動力自身素質,增強其市場競爭力。
(二) 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免除進城農村勞動力的后顧之憂
在我國當前農村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土地是農村家庭的惟一失業保障和養老保險。農村社會保障問題一日不解決,農村家庭與土地的緊密依存關系必然存在,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能實現整體的、徹底的轉移,進而造成農村女性勞動力的轉移難度加大。
(三)消除就業歧視,促進男女平等就業
受傳統觀念以及我國當前社會進步程度的影響,男尊女卑的腐朽觀念依然殘存在社會生活中。因此,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努力建立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型倫理道德規范,通過開展社會性別平等意識培訓等多種形式增強全社會的性別平等意識,消除對農村女性勞動力的偏見和歧視。建立健全保護女性勞動力權益的法律法規,保護女性勞動力的各種權利,在法律層面上消除勞動用工中的性別歧視,加強對勞動力市場的監管,建立城鄉統一、性別平等的勞動力市場。
參考文獻:
[1]劉霞.城市化進程中的山東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問題[J].理論學刊,2009(9).
[2]庫世昌.農村女性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對策三農,2011(6).
[3]王東平.流動還是留守—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女性勞動力流轉問題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