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2002—2011年中國30個省、市、自治區房地產業面板資料,采用DEA方法構建的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測算我國8個分區以及整體的房地產業生產率變動;分析我國房地產業的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變動。結果顯示中國房地產業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整體呈下降趨勢,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最后根據得到的結論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中國 房地產業 DEA 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
一、引言
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就業等方面占據重要地位,也是我國的支柱產業。自1978年中國理論界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產權等觀點以來,我國房地產業經過了30多年的發展,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2.19 %上升到2011年的5.65 %。但與其他經濟體相比,我國房地產業的增加值比重、就業比重均較低;與國內制造業企業相比,房地產業企業的財務和經濟效益也較差。因此,在保證房地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房地產業的增長質量更應引起關注,因為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而非效率(生產率)提升所引發的經濟增長是難以長期維持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才是經濟長期持續增長的重要源泉。對于發展相對滯后的中國房地產業而言,其發展除了依賴資本、勞動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投入外,更離不開技術進步和效率提升。鑒于此,本文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嘗試運用基于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采用中國2002—2011年的房地產業分區域面板數據,對房地產業分區域及整體的全要素生產率變遷進行測算和分析。
二、文獻述評
DEA在房地產業的應用文獻不多,且主要集中在對房地產企業進行研究的微觀層面。謝岳來、劉洪玉(2004)應用DEA的CCR模型,以滬深股市50 家房地產公司為決策單元,采用其2002年度財務數據,對資本利用有效性進行了實證分析。劉永樂、孫仲明(2006)應用DEA的CCR模型對我國證券市場有代表性的49 家房地產上市公司2004年的經營效率進行分析與評價。張波(2006)應用二階段DEA模型對在房地產板塊隨機選取的26 家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進行了實證研究。何元斌(2006)應用DEA的CCR模型對12 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業績進行了實證研究,并對公司的業績及有效性進行了評估。王堅強、陽建軍(2010)采用DEA方法構建的Malmquist指數,基于2004—2008年中國57 家房地產企業的面板數據,測算了房地產企業的動態投資效率;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不同區域、不同所有權性質、不同股權結構的房地產企業動態投資效率及變化趨勢。
在以上代表性研究的基礎上,本文從房地產行業這一宏觀層面出發,應用DEA方法構建的Malmquist指數,采用中國2002—2011年的房地產業分區域面板數據,對房地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處理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DEA-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法,其有如下優點:1.可以弱化數據質量對結果的影響。中國的數據質量一直為許多學者所詬病,而Malmquist指數相當于做了一階差分,各行業同方向的變化將被消除;2.不需設定生產函數,不要求生產處于有效率的路徑上,從而避免主觀判斷或函數形式設定錯誤而影響結果的準確性;3.能夠實現有關TFP的所有分解,結果和政策含義更為豐富。
(二)數據處理
測算TFP需要收集和處理房地產業的產出、勞動投入和資金投入數據。
1.房地產業產出。房地產業產出用房地產業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2002—2011年數據取自《中國統計年鑒》。
2.勞動投入。理論上,勞動投入應綜合考慮勞動人數、勞動時間、勞動質量(效率)等因素,但實際研究中的指標選取最終取決于數據的可得性。因此,選取房地產業的“年末從業人員數”作為勞動投入指標的代理變量。2002—2011年數據取自《中國統計年鑒》。
3.資金投入。關于資金投入指標,陳岱孫教授主持編譯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在介紹全要素生產率指標時,把資金投入解釋為生產中占用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用房地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作為資金投入指標。2002—2011年數據取自《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年鑒》。
四、房地產業TFP的歷史變遷
基于以上數據,本文利用軟件DEAP2.1[測算得到中國房地產業分區域及整體的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進一步對我國房地產業TFP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
(一)分區域房地產業TFP的歷史變遷
1.從TFP的增長情況看,沿海地區均為正增長,其中東部沿海地區的平均增長率最高,為6.5 %;其余地區均為負增長。
2.從TFP貢獻率情況看,沿海地區TFP增長對該地區房地產業增長的貢獻率均為正,其中,東部沿海地區TFP貢獻率最高,為31.74 %;其余地區TFP貢獻率均為負。
(二)全國房地產業TFP的歷史變遷
表2列出了全國房地產業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2002-2011年的TFP年均下降0.6 %,這主要由于技術效率的降低。從時間維度看,全國房地產業TFP及其分解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特征:
1.從TFP的增長情況看,2005年、2006年、2009年均為正增長,最高值出現在2005年。但2005年的TFP的高增長可謂是曇花一現,直到2009年才再次出現較高的增長率,這可能與2008年11月推出的4 萬億投資計劃有關。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10年以及2011年為負增長,2003年TFP增長率下降最大,這與非典以及央行嚴控房地產貸款和高檔住宅建設的121號文件對房地產業的沖擊較大有一定關系。
2.技術效率與技術進步的增長方向相反,即技術效率增長率整體呈下降趨勢,而技術進步增長率整體呈上升趨勢。在技術效率方面,從2003年的8.7 %下降到2011年的8.4 %;與此相反,技術進步增長率從2003年的-21.7 %上升到2011年的-12.9 %。
3.在技術效率的分解指標中,2002-2011年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7 %和-0.1 %,可見自2002年開始到2011年主要是純技術效率的變化主導技術效率的變化。
4.與其他投入要素相比,TFP增長對中國房地產業增長的貢獻率較低。具體而言,TFP貢獻率僅在2005年、2006年、2009年為正,最高值出現在2005年;其余年份TFP貢獻率均為負,最低值出現在2008年。平均來看,2002-2011年間,房地產業年均增長20.28 %,而TFP的平均貢獻率卻為-2.96 %。可見,TFP貢獻率在樣本期內并沒有出現明顯的上升趨勢,這說明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仍主要依靠傳統生產要素的推動,技術進步對房地產業發展的貢獻相對較低。
五、主要結論及建議
通過以上對我國2002-2011年房地產業整體及分區域TFP的變化趨勢進行分析,得到如下主要結論:
(一)2002-2011年中國房地產業TFP整體呈下降趨勢
技術效率與技術進步的增長方向相反,技術效率增長率整體呈下降趨勢,而技術進步增長率整體呈上升趨勢。
(二)2002-2011年間,沿海地區房地產業的TFP平均增長率均為正,其中東部沿海地區的TFP平均增長率最高
我國東北地區、黃河中游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以及長江中游地區房地產業的TFP平均增長率均為負。
(三)與勞動、資本這樣的yGVaio1KMjA3EPb0n24Mmc/obsziMgxF9cWYKuAraEo=傳統生產要素相比,TFP增長對中國房地產業的貢獻率較低
針對目前我國房地產業TFP整體較低的情形,房地產行業應從自身做起,不僅要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及自身素質,更要提高全行業的服務、管理水平。特別應注意的是,內陸地區的房地產企業應向沿海地區尤其是東部沿海地區學習,提高自身的經營效率;沿海地區應進一步學習國外房地產業先進的管理手段及經驗,從而使自身的生產率得到更大水平的提升。除了從房地產行業自身來提高生產率外,政府的政策制度也應鼓勵房地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這樣,從宏微觀兩方面著手,我國房地產業才能突破生產力瓶頸,在未來實現健康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Krugman , P.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J].Foreign Affairs ,1994,73(6).
[2]謝岳來,劉洪玉.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企業資本利用有效性研究 [J].運籌與管理,2004,13(3).
[3]劉永樂,孫仲明.房地產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DEA評價 [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6,(1).
[4]張波.房地產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評價 [J].統計與決策,2006(2).
[5]何元斌.房地產業上市公司業績的DEA有效性分析 [J].蘭州學刊,2006(4).
[6]王堅強,陽建軍.基于Malmquist指數的房地產企業動態投資效率研究 [J].當代經濟管理,2010,32(1).
[7]傅勇,白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其分解(1978-2006 年)[J].金融研究,2009(7).
[8]Rolf Fare , Shawna Grosskopf , Mary Norris , ZhongyangZhang. Productivity Growth ,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1994,84(1).
[9]Coelli , Tim . A Guide to DEAP Version 2.1: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Computer) [J] . CEPA Working Papers Department of Econometrics , 1996(8).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