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哈密位于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往內地的門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哈密地區以農業為主,大力實施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現已建成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2個,示范項目覆蓋棉花、蔬菜、水果、畜禽等,示范區總面積達10萬畝。本文旨在通過對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現狀的調查,分析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進而提出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哈密地區 農業標準化 對策
哈密位于新疆東部,是新疆通往內地的門戶,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東部與甘肅省酒泉地區相鄰,西部與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壘縣和吐魯番地區鄯善縣毗鄰,北依天山山脈,南部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接壤,東北部與蒙古國有46公里邊界。哈密地區總面積15.3萬平方公里,占全疆總面積的9%,轄哈密市、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和伊吾縣,全地區總人口56.27萬人,農業人口18.5萬人,有可墾地500萬畝,目前已開墾耕地110萬畝,實用耕地面積81.1萬畝。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既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設現代農業、促進生產發展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30年來,哈密地區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增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現已建成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2個,示范項目覆蓋棉花、蔬菜、水果、畜禽等,示范區總面積達10萬畝。
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概念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是指在一定范圍內,通過農業標準的制訂、實施和監督,取得典型經驗,進而推廣帶動農業標準化水平的提高,促進農業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進程。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主要工作包括組織管理、保障服務體系建設、標準體系建設、監測體系建設、取得示范效益。
二、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發展現狀
(一)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工作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4—2003年。圍繞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轉化應用農業科技成果,主要通過制訂農業生產技術規范標準并組織實施,有效推動了農業產業化進程。
第二階段,2003年至今。圍繞農業經濟結構調整,適應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強農業標準化和食品安全工作。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堅持標準制訂與發展地方名、特、優、新產品相結合,與創農業的品牌相結合,與促進外向型農業與效益型農業相結合,與農業科研相結合的原則;農業標準實施堅持“重點突破、典型引路、以點帶面、逐步推廣”的方針,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化發展,著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
(二)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的典型模式
1.“品牌+公司+基地+農戶”模式
伊吾縣淖毛湖哈密瓜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就是這種模式。該示范區是2007年哈密地區農業局要求建立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示范面積20000畝。他們采取“品牌+公司+基地+農戶”的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據統計,小試驗點內哈密瓜單產由原來的1850公斤/畝提高到2630公斤/畝,商品率由原來的75%提高到85%。示范區的單產也由原來的1850公斤/畝提高到2390公斤/畝,新增畝產量540公斤。通過兩年的示范,農民增加年純收入600余元。
2.“企業+農戶”模式
伊吾鹽池羊肉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就是這種模式。伊吾鹽池羊肉是哈密地區獨具特色的優勢畜產品,在哈密有著悠久的歷史。2005年,伊吾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的伊吾鹽池羊標準化示范區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伊吾鹽池羊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工作。成立龍頭企業哈密地區伊吾縣喀爾里克畜牧開發有限公司,帶動鹽池羊肉發展。通過3年的項目區建設,年末牲畜存欄頭數19.5萬頭(只),下降2.3%;牲畜出欄18.57萬頭(只),增長25.8%;肉類總產量7241噸,增長13.2%;羊絨產量11噸,與上年持平;羊毛產量245噸,持平。
3.政府主導模式
哈密市精品大棗標準化栽培技術示范區即屬于政府主導模式。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哈密大棗便被列入哈密地區重點發展的特色農林產品。歷屆哈密地委、行署領導均對培植和發展哈密大棗產業給予了高度重視。自2001年起就在哈密大棗的種植上小面積推行了標準化種植。政府的扶持和市場引導,使哈密大棗種植面積得到了快速發展,各級政府視大棗產業為增收富民的農業經濟增長點,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給予扶持。為使規范化操作產業化運行大棗產業,哈密行署確定大面積實施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以使大棗產業做大做強。哈密地區2003年向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申報了哈密大棗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項目,并獲得批準。項目建設歷時3年,自2004年開始到2006年建成。
(三)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未形成統一協調、全面推進的工作機制
一是政府農業標準化管理機構有名無實。調查中發現,哈密地區和各縣(市)都有成立的標準化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但沒有明確專職或兼職工作人員。機構經費不足,缺乏實施規劃和具體措施。二是部門之間缺乏統一協調管理。從1994年始,哈密地區成立了負責全地區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組織機構——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工作領導小組,行署、地區質監局、地區農業局、地區財政局、地區畜牧局、地區林業局等部門參加。由于分工不明確,導致質監、林業、農業、畜牧等部門都有自己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三是行業協會和其它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的作用不顯著。哈密地區196家農業企業和農業經濟組織中,其中有5家農業龍頭企業、182家示范性農村專業合作社和4家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各地開展農業標準化工作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標準沒有成為市場主體的自覺行為。許多企業還沒有制訂相關產品標準、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行業協會主要是在組織農民生產、交易中發揮作用。四是農業標準化培訓力度不夠。調研中發現,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的培訓推廣僅局限于各類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無公害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沒有面向全社會的固定培訓網絡,沒有專項的培訓經費,缺少專門的工作人員。五是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信息的收集、加工與咨詢服務工作不到位。調研中發現,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主辦單位對農業標準化活動中所產生的記錄、農業標準化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的標準文獻進行了收集整理,但缺乏分析研究、及時的修訂和提供標準信息服務。
2.農業標準體系不健全
目前哈密地區制訂的省級農業地方標準和市縣農業標準規范已達53項。但總體上無論從標準的數量看,還是從標準的技術水平看,這些技術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己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發展規模、市場流通、產品貿易、質量監控和提高質量安全的需要,缺乏先進性、系統化和配套標準。
3.標準實施推廣率不高
目前,農業標準化工作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項目的帶動下在一定范圍得到較好地推廣實施,但總體上農業標準的實施推廣率還不高。近年來,農業標準頒布制訂不少,但有相當大部分尚未得到有效實施與推廣,存在重制標、輕實施的現象。
三、哈密地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發展對策
(一)堅持政府引導,加強組織領導管理
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是一項涉及多環節、多部門的系統工程。為了保證這項工作的有效開展,必須強化政府的責任。哈密地區各級黨委、政府要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對抓好農業標準化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要制訂出臺關于加強農業標準化工作的政策意見,提出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各級政府要成立農業標準化管理機構,切實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和標準化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組織協調。要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隊伍的建設。各縣(市)都要安排一定的經費用于農業標準化生產,投入一定資金用于名優特產品基地建設、農產品質量檢測。政府加大激勵力度,出臺一些鼓勵農業標準化制定、標準推廣實施及農產品認證和創名牌的獎勵政策。
(二)不斷完善農業標準體系
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要把制訂完善農業標準規范作為農業標準化的基礎工作。各縣(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都要制訂相應的農業標準,初步形成與國家、行業標準相配套的包括農業基礎及通用標準、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標準、農業投入品標準、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農業基地建設標準以及農產品加工、運輸、儲藏、包裝標準等在內的農業標準體系,為發展農業生產和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標準技術支撐。
(三)加強標準的宣傳推廣
目前農業標準化推廣,實施面不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基層群眾、干部和科技人員對標準化工作不認識、不了解,獲取標準的渠道不暢。因此要加強農業標準化的宣傳推廣,通過發放資料、組織培訓、專家宣講、現場指導等方式,加大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力度。
參考文獻:
[1]王敏華等.標準化教程[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3 (6).
[2]國家標準化委員會.農業標準化[M].北京:中國計量出版社,2003.
[3]劉永進等.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J].中國標準化,2007(3).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