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禪修體驗旅游是對佛教文化旅游的提升,是適應旅游者深層次感受佛教文化需求的產物,近年來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如何深入開發和規范發展禪修體驗旅游成為重要課題。本文根據舟山新區禪修體驗旅游的發展現狀,對其中存在的諸多方面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提出舟山新區發展禪修體驗旅游應在科學規劃和定位,創新禪修旅游產品,明確管理主體等方面做出努力,以更好地推動禪修旅游基地的建設。
關鍵詞:禪修體驗旅游 發展 舟山
近幾年來,宗教文化旅游發展迅速,其中佛教禪修體驗旅游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就舟山新區旅游資源的特點及舟山新區旅游業未來發展而言,應重視佛教禪修體驗旅游的發展。目前,舟山市已經擁有普陀山、嵊泗列島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岱山島、桃花島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全國唯一的省級海島歷史文化名城定海等豐富的旅游資源。2013年2月批復的《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發展規劃》中已經提出要建設舟山禪修旅游基地,積極推動舟山新區國際休閑島的建設。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新的思路,新的產品,禪修體驗旅游成為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普陀山作為全國四大佛教圣地,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佛教朝覲游一直是舟山主打的旅游項目。但是目前普陀山的旅游產品仍以觀光、朝覲為主,產品單一,游客停留時間也以1-2日為主,停留時間短,消費少,游客缺乏深層次的佛教文化體驗。另一方面,普陀山有著悠久的禪修文化歷史,歷代名人勝士與普陀山結下了淵源。據史書記載,明代散文家張岱在普陀山住過一段時間,留下不少詩文;趙樸初(曾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多次為普陀山題墨;明代書畫家、文學家董其昌通禪理,曾寓居普陀山;近代畫家、文學家豐子愷曾游普陀山,并留下詩文,等等。深厚的禪修文化歷史積淀為舟山發展禪修文化旅游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就禪修體驗旅游本身而言,也是旅游者內在的必然需求。隨著旅游者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和生活方式的變化,消極被動的靜態參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旅游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出于對現實生活的厭倦,暫時逃脫,尋求一種區別于日常生活、屬于自己的心靈體驗,成為一種精神追求,這與禪修活動有著深層次的契合。旅游與禪修活動的內在聯系為旅游發展提出了新的思考。同時,近幾年一些地方開展的禪修旅游活動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著比較多的問題。因此,如何深入開發和規范發展禪修體驗旅游成為重要課題。本文將就舟山群島新區的禪修體驗旅游的發展提出粗淺的看法。
一、舟山禪修體驗旅游發展現狀
(一)禪修與禪修體驗旅游
禪修與禪修體驗旅游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實際禪修體驗旅游開發中很容易將兩者混淆。
禪修屬于宗教信仰范疇,是佛門修行的法門之一,只有通過禪修,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做到心無掛礙。中國禪宗在成立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思想體系及禪法和修行實踐,對中國佛教產生深刻的影響。禪宗將禪門的生活具體化到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對日常生活的沉淪的拯救,要求人在實際生活中直接體認生活的本質,以非宗教的形態實現全面的人生關懷,以親切的面貌來平息廣大眾生的心靈苦難。至今,禪宗仍延綿發展,“禪”的內涵超越宗教范疇,演化成為一種存在于現代生活各領域的哲學文化。
禪修體驗旅游是適應現代人們渴望在愈發沉重的社會壓力中得到緩解和深度體驗佛教文化的需求的產物,通常指由旅游企業組織的在旅游過程中參與宗教團體或宗教活動場所禪修活動,將修心養性的修禪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旅游方式。
(二)禪修體驗旅游發展現狀
國內禪修體驗旅游起步于香港和臺灣,目前,廣州依托光孝寺、無錫依托靈山大佛、湖南依托南岳廣濟禪寺、河南依托少林寺等地都已開展了禪修文化旅游。 在廣州、深圳等地,專業的禪修體驗會所、素齋館等配套場所較為完善。杭州、廣州等地發展禪修游,往往有一種比較系統的發展模式,即由當地的寺院牽頭,形成系統的、規模的禪修體驗活動。比如杭州靈隱寺旁的永福寺,就有專門發展禪修旅游的一系列體驗項目,廣受好評。
舟山的禪修體驗旅游萌芽于2008年,普陀山管委會推出的在普陀山寺院體驗一天出家人的修行生活,打坐修禪、品佛茶、食素齋、學佛禮。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能推廣,也沒能形成固定的旅游項目。 截至目前,在舟山從事禪修體驗旅游經營的企業以一家小型文化創意企業、個別旅行社為主,但是基本都處于起步階段,規模小,尚未成為常態化產品。舟山的禪修體驗旅游面臨諸多問題。
二、舟山禪修體驗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禪修體驗旅游規劃缺失,空間布局有待理順
舟山禪修旅游剛剛起步,尚未編制科學的禪修旅游規劃。現有從事禪修旅游的企業處于無序的發展狀態,無科學規劃的指導,禪修旅游目前主要在普陀山寶陀講寺和朱家尖佛學院進行;但是場地不固定,兩地禪修功能不明確。普陀山和朱家尖及其他舟山區域發展禪修旅游的空間布局都有待明確界定和理順。
(二)禪修體驗旅游產品單一,海洋禪修文化有待挖掘
目前舟山現有的禪修旅游產品以吃齋、燒香、拜佛為主,旅游產品較為單一。相比國內禪修體驗旅游成熟的地區,舟山的禪修體驗旅游內容重復,缺乏個性,對禪修文化的挖掘不深,例如,沒有充分利用舟山佛教所處的海島自然環境、海島佛教文化;基礎設施也不健全,附加服務內容少,服務設施檔次低,因而產品缺乏特色。
(三)禪修管理角色弱,政府職能有待整合
舟山禪修體驗旅游目前處于自發階段,市旅游部門雖明確提出把禪修旅游作為新興旅游產品打造,但是缺乏具體的規劃和支持行動。又由于禪修體驗旅游牽扯宗教、文化、旅游、工商、普陀山管委會等多部門,目前還沒有一個主管部門,政府職能有待整合明確。
(四)禪修體驗旅游規模小,經營主體有待扶持
2011年舟山接待國內外游客共2460.53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0%。而對從事禪修體驗旅游的幾家企業的調查顯示,2011年總共接待的禪修游客只有一兩千人。 因此可以說舟山的禪修旅游尚未形成氣候,市場尚未開發出來。舟山現有經營企業處于無序發展、自生自滅的狀態,相關經營企業困難重重而無法尋求幫助。可以說,單單靠企業自身的緩慢發展,很難使得禪修體驗旅游真正成為舟山的主打新興旅游產品,迫切需要政府的主導和政策扶持。
(五)禪修體驗旅游經營人才少,師資隊伍有待打造
禪修體驗旅游產品的開發人員除了需要具備良好的營銷知識,對佛教的了解,對禪的深刻把握也十分重要。作為服務于高端客戶的服務人員,各方面素質要求較高,禪修體驗旅游作為一個新興旅游產品,復合型人才較為缺乏。
禪修體驗游的核心競爭力是高僧講學,需要一批名僧參與講學,帶給體驗者蕩滌心靈的感悟,方能切實提升禪修體驗游的檔次。目前舟山的寺廟、高僧雖多,但由于種種原因,能抽出時間專門為禪修旅游者講座的高僧卻極少,因此,舟山禪修體驗旅游缺乏高僧講師,也成為一大問題。
(六)禪修旅游接待基礎差,場地設施有待完善
舟山禪修體驗游場地缺乏表現在兩點:一是缺乏禪修體驗接待場地。據調查,目前舟山能供禪修旅游者體驗的場地主要集中在普陀山的部分寺廟和朱家尖的佛學院,除此之外,再無專門的場地。二是缺乏專門的住宿接待酒店。業內人士認為,禪修體驗游本身就是一種高端的旅游方式,目前來參與禪修體驗的主要是企業CEO等高端人群,他們對住宿環境的要求相對更高,而旺季舟山一房難求的現實會令體驗者對舟山禪修體驗游原本的好印象大打折扣。
(七)禪修體驗旅游營銷投入少,市場有待擴展
舟山禪修體驗旅游企業目前招徠游客的方式主要是直接聯系大型企業,通過口碑來招徠后續的游客。而針對這些企業的市場營銷投入少,舟山的禪修體驗旅游產品在市場上知曉度很低。因此形成了一個矛盾局面:一方面企業業務量很小,另一方面潛在客源市場期望體驗禪修而找不到接待企業,禪修體驗游市場有待進一步擴展。
針對以上問題,舟山新區必須以市場為主體,以政府為主導,積極采取措施,大力發展禪修體驗旅游。
三、舟山禪修體驗旅游發展建議
(一)明確禪修體驗旅游定位,規劃禪修體驗旅游區
舟山發展禪修體驗旅游,應該首先進行科學的規劃,確定重點發展區域,重點項目。根據舟山的實際情況,應該建立以普陀山島為依托,以朱家尖島為核心,以珞珈山島為輔助的禪修文化體驗旅游發展格局。依托普陀山是佛教圣地的優勢,以禪宗人文、居士教育為主題,豐富寶陀講寺的禪修項目,建設素齋館,禪茶館、佛藝館等佛教文化場所,成立佛樂團,開展講經說法,坐禪禮佛等活動,以自然和文化資源為委托,推進普陀山產品升級。
朱家尖島承接普陀山輻射,以禪修文化體驗、健康養生為主題,建設若干家禪修體驗中心和佛教文化主題酒店,公司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打造佛教文化體驗區,把朱家尖建成特色鮮明的“自在島”。
珞珈山島作為禪修文化體驗旅游的接待區域,是禪修旅游體驗區的一部分。
(二)創新禪修體驗旅游產品,豐富禪修文化內容
禪修文化體驗旅游的產品可分為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和附加產品三個層次。核心產品是依托普陀山濃厚的宗教氣息、美麗的自然景觀、普陀山山海一體的氣場以及禪修活動,所提供的壓力釋放、心靈培育。形式產品是禪修活動以及為其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如禪修中心、寺廟、佛教文化主題酒店、齋菜、原生態修煉環境等。附加產品是指圍繞禪修體驗為消費者提供的附加服務,如全程VIP接待:自碼頭開始專車接送,空間獨享,保證參與者的私密和靜謐;法師與參加者建立長期的溝通聯系,隨時提供心靈輔導或禪修心得交流。核心產品的打造要立足資源優勢,結合休閑度假、健康養生等其他旅游項目,推出坐禪、聽經、看經、抄經、出坡、食素、藥膳、瑜伽、佛樂空間、香道、茶道演藝室、國學堂、健體(瑜伽、太極課程進修等) 、沙龍、雅集、與高僧交談等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以輕松自在的形式自成風格,展現佛教深厚的內涵。
(三)明確管理主體,整合政府職能
發展禪修體驗旅游首先要明確其管理主體,根據禪修文化旅游屬性和舟山實際情況,其應該歸屬于文化創意型產業,建議將其劃歸舟山市文化局管轄,由文化局統一對禪修文化旅游進行規劃、管理、指導、扶持;由文化局牽頭協調企業與寺院及其他政府部門的關系,盡快理順管理體系,引導、促進這一新興產業的發展。
(四)政府加大扶持,政策加大開放
禪修體驗旅游因為牽扯到眾多部門,特別是宗教場所,所以舟山開發此產品必須走政府引導,市場主體的道路。宗教部門放寬宗教政策,允許高僧外出講經,允許寺院與禪修經營企業合作接待禪修體驗者。對于專門經營禪修文化體驗的小公司,應該加以扶持,給予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其創新發展。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出面招商引資,牽線搭橋,對規劃中的禪修文化體驗項目進行公開對外招商,引進大公司進行投資,爭取早日建成幾家禪修體驗中心和佛教文化主題酒店。這樣才能有效地改變一些企業片面將禪修和禪修體驗旅游混為一談,擾亂市場,誤導游客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和體驗的局面。
(五)與院校合作培養人才,與寺院合作共享師資
禪修體驗旅游人才的培養需要借用高等院校的力量。與當地院校合作,讓員工分別進修佛教知識和旅游文化知識,產品策劃知識、市場營銷知識、企業管理知識等。以科學的知識來武裝人才,以高端復合型的人才來推動企業和行業的發展。禪修體驗旅游的關鍵因素,是寺院修學和高僧講課。因此,禪修體驗經營公司應該與寺院建立長期合作,建立符合宗教政策的互惠機制。這里可以有兩種思路:一是由當地的寺院牽頭,企業具體運營,以寺院為主體,開展系統的、規模有限的禪修體驗活動;二是企業主導,將寺院作為禪修體驗的定點接待寺院,聘請寺院高僧到體驗中心講經說法,以解決師資缺乏、場所緊缺的瓶頸。還可以請在家居士或者是出家師父定期定點免費為游客提供導游講解,為游客答疑解惑。
(六)建立禪修體驗中心,建設佛教文化主題酒店
發展禪修旅游的主要舉措是盡快建立禪修體驗中心和佛教主題文化酒店,公司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初期先打造一個精品,形成示范帶動效應。禪修體驗中心選址在朱家尖,主題定位為:禪修靜心、放松心靈,把朱家尖建成特色鮮明的“自在島”。禪修體驗中心的功能布局應該包括:自修功能區:閱讀空間、靜思打坐;研修功能區:授課教室、靜心室、禪學交流中心;樂修體驗區:佛樂空間、香道、茶道演藝室、國學堂、健體(瑜咖、太極課程進修等) 、沙龍、雅集;主題酒店功能區:在體驗區建設中小型的佛教文化主題酒店,讓游客從酒店的每一處設計、細節中都能感受到佛教元素,對發展禪修體驗游將大有裨益。
(七)明確市場定位,加強市場宣傳
通過對禪修體驗旅游產品特性的分析及消費人群的篩選,確定本項目的目標市場定位為:東部沿海地區,年齡30到60歲,年收入10萬以上,職業為企業家、高級白領以及職業經理人,并以獲取心靈的寧靜,得到人生感悟為購買動機,購買時間長度為3天或5天的消費者市場。相關企業和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市場營銷的資金投入,拓寬銷售渠道,采取多種市場宣傳策略,走出舟山,積極主動地推銷這一新的旅游產品,以盡快提高其知名度,形成舟山新的旅游品牌,迅速擴大市場規模。
總之,禪修體驗旅游是對舟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提升,是適應游客深層次感受佛教文化需求的產物。在佛教文化挖掘和禪修體驗旅游開發實踐中,應處理好經濟利益和社會文化功能的關系,避免因過度市場化而喪失宗教文化的核心本質,避免因過度關注經濟利益而使禪修體驗旅游活動流于形式,這都將不利于舟山新區旅游業的良性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佳峰,秦川,周凌燕.以禪文化開啟休閑旅游的新境界(上)[N].中國旅游報,2011-4-1.
[2]黃夏年.禪文化(第一輯)[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
[3]韓鳳鳴,王曉羽.“日常”的深度[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7).
[4]周娜,勞毅波,肖毅靈. 首批旅游禪修線路現身廣州[N].民營經濟報. 2006-6-25 .
[5]余化利. 宗教體驗旅游區規劃體系研究[D].泉州:華僑大學旅游學院.2011.5.
[6]呂以春. 普陀山歷史沿革考[J].杭州大學學報,1986.16(3) .
[7]王迪,張昕楠. 佛門傳統的當代詮釋—無錫靈山禪修中心設計[J].建筑學報,2011(12).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