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阻礙我國企業實現知識創新的各種因素做了研究和分析,聯系國外企業實現知識創新、創造經濟效益的路徑和經驗,分析我國企業知識創新過程中阻礙重重的諸多原因。通過比較分析,深入研究我國企業在實現和管理知識創新過程中遇到的缺陷和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有效的應對措施和發展路徑。
關鍵詞:企業知識創新 原因分析 對策建議
當前,世界經濟發展越來越依賴“知識生產率”,知識和信息逐步取代資本和自然資源成為創造財富的源泉。企業為了取得市場競爭的優勢,創造和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含量高、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務,必須努力實現知識創新,提升企業的科技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努力開拓新思維,尋求新路徑,實踐新策略,生產新產品,以求得在市場上的持續發展。
一、知識創新的涵義
知識創新(Knowledge innovation)通常來說是人們在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中,依靠知識進步來改進現實、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知識創新的內涵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來理解,從狹義上看,知識創新指的就是科學技術知識上的創新,主要指的是科學技術知識和思維方法以及思考方向的創新;從廣義上看,知識創新還包含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原始性發現和發明;對知識的創造性整理和歸納;知識創新成果的創造性傳播、轉化和規模產業化等。”
在當今社會,知識創新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企業已經成為知識創新的主體。企業的知識創新主要發生在企業組織中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相互轉化過程中,要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有持久的優勢地位,就要努力獲得獨一無二的知識,并讓其成為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這類知識向來都是競爭者難以效仿的、擁有難以取代的價值。因此,企業成功實現知識創新的焦點就落在如何創造和掌握獨一無二的知識之上。
二、中國企業知識創新的障礙分析
(一)知識自身固有特性阻礙創新
對于知識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國外學者齊曼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他認為,知識具有七大特殊性,分別是不可替代性、不可疊加性、非磨損性、不可分割性、不可逆性、共享性和無限增殖性。正是這些特性使得知識的生產不同于其他的經濟物質商品,也讓知識創新的實現面臨更多的挑戰和限制條件。此外,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隱性知識往往存在于人的頭腦中或者一個組織的結構和文化中,無法用語言和書面材料進行準確的描述,不容易被他人獲知,也不容易準確把握。因此,如何把隱性知識顯性化并加以應用是企業在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企業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的限制
當前,我國企業的管理模式多數是“關系型集權管理”的管理機制,企業的發展策略和運行方式的決定大都傾向于對過去的參照和轉化,而這種相對集中的管理模式不能隨著市場形勢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做出及時而有效的反應,阻礙了組織學習和創新的實現。企業文化中如果缺乏創新激勵機制和自由言論的空間,整個組織中的氛圍會日漸緊張敏感,員工懼怕失敗、抵制革新,不愿進行知識交流和創新,造成大量的人才浪費和知識擱置,使企業的組織凝聚力和創新意識越來越薄弱直至逐漸消失,從根本上阻礙了企業知識創新的實現和推廣。
(三)企業知識管理存在明顯缺陷和不足
在當今中國市場,大多數國內產品的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生產和服務的水平較差,獲利主要靠廉價銷售,市場競爭力低下,難以實現技術化和規模化相結合的現代化運營,缺乏科學有效的知識管理。從上世紀90年代初至今,國外的知識管理體系已逐步發展走向成熟,然而,我國企業知識管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企業剛剛接觸知識管理的概念,因此知識管理系統相當不完善,存在明顯的滯后性和不完整性,極大地阻礙了企業知識創新的步伐,延緩了我國企業實現知識創新的進程。
(四)國家政策傾向和市場環境的影響
當前,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階段,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傳統的管理狀態之中,企業各部門之間的知識共享和互利合作層次低下,同時,國家也沒有足夠的政策支持和發展方案來推動和鼓勵企業知識創新的實現,減慢了企業實現知識創新的進度。自從加入WTO之后,國外企業憑借自身所擁有的雄厚的技術和資本優勢,占領市場有利地位,使國內企業長期處于被動位置,削減了企業實施新思想、尋求新發展的信心,更多地采用消極保身的生存戰略,而不是通過加強知識管理、實現知識創新來促進企業的長久發展戰略。
三、中國企業知識創新的對策建議
(一)改進和完善企業組織結構,突破圍墻限制
長久以來的集權式的組織機構極大地阻礙了知識交流和共享,與復雜多變的市場形勢不相適應。因此,在知識經濟時代,應當建立知識學習型的企業組織,加強組織內部間的交流與學習,實現知識共享,打破固有的部門界限,建立自上而下的知識體系和管理系統,推倒傳統的圍墻和關系障礙,營造自由公平的組織氛圍,提高知識創新效率,加強企業員工間的溝通和交流,集眾人的智慧于實現企業長久持續發展之中,從根本上提升企業的市場適應力和國際競爭力。
(二)建立寬松積極的環境,鼓勵知識創新
企業應建立和推廣促進知識創新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員工之間的信任度,鼓勵交流與合作,提倡和鼓勵提出新思想、探索新路徑、實施新戰略,形成組織內成員間相互信任、團結協作的價值取向,促進隱性知識的傳承和顯性化,建立知識交流和共享的平臺,鼓勵組織內員工積極參與知識創新之中,通過知識的再培訓,學習和吸收先進的發展管理理念,推動企業自身知識創新的實現。
(三)加強企業知識管理,促進內外部知識交流
我國企業的信息采集手段相對落后,要加強企業的知識管理,就需要企業運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收取及時準確的市場信息和消費趨勢,提高市場靈敏度,加強組織內部和外部的互通有無,降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無形損失。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企業應抓住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契機,革新運行制度和運營模式,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企業制度,合理分配和調動人力資源,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創造力,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實現知識增值,加快企業知識創新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王宇航.知識經濟與人才素質[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2]約翰·齊曼.知識的力量[M].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
[3]嚴淑梅.淺談我國企業知識管理的實施[J],企業經濟,2006(2).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