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社會與法律經濟學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各種問題日益攀升,給我國企業和國民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文從分析專利惡意訴訟的構成要件的角度對社會與法律經濟學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法律配套 政策性金融 法律經濟學
一、法律經濟學及專利惡意訴訟的相關概念
法律經濟學又稱為“法律的經濟分析”或者“法和經濟學”,是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首先發展起來的一門法學與經濟學領域交叉的新興學科,是一門運用經濟學理論闡述法律問題的學科。用法律經濟學的代表人物波斯納的話來說,法律經濟學就是“將經濟學的理論和經驗主義方法全面運用于法律制度分析”的學科。具體地講,就是采用經濟學的理論與分析方法,研究特定社會的法律制度、法律關系,以及不同法律規則的效率。R·P·麥樂怡認為,“法律經濟學是通過對法律規則進行成本和收益分析及經濟效率分析,使人們可以就法律實施的結果得出結論,并且對特定的法律安排的社會價值作出評價”。法律經濟學在80年代剛被介紹到我國時即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它開闊了法學研究的新視角,使法學研究可以從成本投入與資源分配等角度對法律與制度的安排做出經濟的分析,以求達到二者結合的最佳效益,對于解釋現行的法律制度,以及預測其發展趨勢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是涉及知識成果和知識價值的一種權利,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對其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工商經貿等領域里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簡要概括起來,知識產權是人們對通過腦力勞動創造出來的智力成果和知識財產所依法享有的一種民事權利。
民事訴訟是公民和法人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解決矛盾糾紛的一項重要的法律手段,公民和法人可以通過在國家司法機關行使訴訟權來有效地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近年來,隨著人民法院為方便人民群眾進行民事訴訟而降低民事訴訟門檻,以及我國民事經濟糾紛的日益復雜化,給一些企圖通過訴訟來實現其非法目的、謀取非法利益的惡意訴訟留下了可乘之機,而以專利為工具手段提起惡意訴訟的案件近年來已呈增多之勢。惡意訴訟,顧名思義是一種濫用訴訟權的不當行為,包括惡意當事人出于非正當目的采取不正當訴訟手段但借助合法程序,企圖誘使法院作出錯誤裁判,從而達到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為自身謀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對于專利惡意訴訟,我國《專利法》第三次修改稿中明確規定:“專利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以損害他人利益為目的,無事實根據和正當理由而以他人侵犯其專利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或者請求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處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一般認為,知識產權惡意訴訟特指權利人為獲取不正當利益,在明知權利有瑕疵的情況下起訴相對人侵權,致使相對人在訴訟中遭受損失的行為專利惡意訴訟與現代法治是不相容的,從法律經濟學角度來講,專利惡意訴訟不僅嚴重損害了有關當事人的權益,也給法官及辦案人員設下諸多陷阱,增加了法律工作的職業風險,而且專利惡意訴訟同時浪費了我國本來就有限的司法資源,擾亂了司法秩序,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我國司法機關的公正形象,讓人們對社會公信力和司法權威產生質疑,不利于我國現代法制建設及經濟發展。
二、專利惡意訴訟的構成要件
由于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本身的特點使得目前的專利惡意訴訟往往具有極大的隱蔽性。比如發明發現權、外觀設計專利權、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審查授權方面目前還有許多漏洞需要彌補,這就容易給專利惡意訴訟提供條件,但是在這些專利權還未被確認為無效以前,相關專利權人就有權起訴。那么專利惡意訴訟都有哪些法律構成要件呢?在近幾年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們往往是依據誠實信用、公平原則,并結合專利法、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規定來處理。對于專利惡意訴訟的侵權行為的認定同樣要考慮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這四個要件,特別是專利惡意訴訟權利人的主觀過錯是否存在惡意,是認定知識產權惡意訴訟是否成立的關鍵。
三、中國社會與法律經濟學問題分析
(一)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雖然我國已具備實施BOT投資方式的基本法律環境,但現有法律制度在政府特許、擔保等多方面未能滿足BOT投資方式制度需求,亟待完善現有法律制度或作有利的應用解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制定和頒布了二百多個涉及外商投資的法律和法規,然而我國頒布的法律、法規在許多問題上與國際慣例還有一定的距離。
(二)投資方式面臨的風險
BOT投資方式和國內投資相比,除了建設期和經營期、資金持續的風險之外,還面臨著政治風險、匯率風險、通貨膨脹的風險和外商信譽的風險。外商投資的期限較長,在建設期間和經營期間很可能發生相關的外匯匯率的變動。全球范圍內的通貨膨脹不斷出現,甚至有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惡性通貨膨脹,外商投資的過程中有可能轉嫁通貨膨脹風險。
(三)區域發展不平衡
現有投資項目的分布,東部尤其是沿海較多,中部各省次之,西部的BOT項目較少。由于開放程度和經濟發展的差異所致,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落后而且欠賬較多,這嚴重制約著當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今后,在構建政策性金融體系過程中應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努力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的法律法規框架,通過法律法規形式確定政策性金融的地位,分別對各類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設立目的、業務原則、業務范圍、服務手段、資金使用與補充方式、監督管理機構及方式等進行明確規定,從而建立和完善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基本運作框架,提升政策性金融機構管理運作的規范程度。考慮到中國政策性金融制度建設還必須經歷一段漸進探索、開拓、創新的過程,可采取由粗到細、先易后難的方式,從制度、章程的較粗線條的全覆蓋到漸進細化、升級的法規全覆蓋的立法技術路線,最終形成較完備的相關法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