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利益相關者理論入手,從利益相關者管理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優選擇、一種信號傳遞機制、影響公司經營業績的一種作用機制三個方面分析了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必要性;同時,介紹了當前我國利益相關者管理發展現狀,主要對管理觀念的片面解讀、內部治理環境不完善、外部治理環境不完善、信息披露不積極等方面進行剖析;最后,依據利益相關者理論、針對我國利益相關者發展現狀對我國利益相關者管理發展提出幾點政策建議,以期提高我國的利益相關者管理水平。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管理 企業價值最大化 發展現狀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及利益相關者管理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各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組契約”。利益相關者理論主要觀點如下:第一,企業的目標不是股東財富最大化而是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第二,企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除了股東投入的股權資本之外,還有債權人、員工、供應商和客戶、政府以及社區投入的債務資本、人力資本、市場資本等,可以說是各利益相關者投入的各種資源;第三,企業的利益不僅是股東的利益而且是各利益相關者的共同利益;第四,企業的公司治理要平等地對待各利益相關者,而不僅是為股東利益服務;第五,企業發展不僅是依賴股東,更需要企業與各種利益相關者保持長期合作,這就是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基本思想。
利益相關者管理(Stakeholder Management,SM),是一種特別的投資理念,公司應該投入資源管理其所有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同時其投資策略應該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回報和對社會回報。企業的目標是價值最大化,但是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只考慮股東價值已不能再創造更多的價值,只有考慮到并且為利益相關者創造利益時,企業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其價值。所以SM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企業投入資源對這些重要的利益群體進行妥善管理并可以從中受益。
二、公司需要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
(一)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優選擇
從企業是各利益相關者締結的一組契約來看,公司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是一種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最優選擇。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各種契約通過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制度規定了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權利和責任。企業要從各利益相關者那里獲得各種資源和良好的經營環境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就必須對與其的關系進行管理、付出企業的資源,維護其權益。企業與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契約關系實際交易關系,企業向各利益相關者付出資源,各利益相關者同時也為企業提供資源。企業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可以極大地提高這種交易的質量和效率,是企業從股東之外其他利益相關者那里獲得各種資源從而增強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是一種信號傳遞機制
從公司的委托代理關系來看,公司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是一種信號傳遞機制。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委托代理關系應包括債權人、員工、供應商、客戶、政府和社區等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公司為實現價值最大化,期望從各利益相關者那里獲得各種資源和良好經營環境,而各利益相關者為其自身考慮期望與之合作的公司是值得信賴的,公司與其利益相關者的目標不一致及信息不對稱的存在造成幾方進行交易時存在博弈。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公司就必須付出資源向各利益相關者傳遞某種信號,表明自己是值得信賴的,公司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就是一種信號傳遞機制,有助于公司贏得各利益相關者的信賴和支持,使公司與各利益相關者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
(三)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是影響公司經營業績的一種作用機制
從價值或作用來看,公司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是影響公司經營業績的一種作用機制。公司承擔社會責任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對公司經營業績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包括規避風險、減少浪費、改善與監管部門的關系、增強品牌美譽度、改善公司內部人際關系以提高員工工作效率和降低融資成本。總之,公司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是影響公司經營業績的一種作用機制,能夠為公司創造新價值。
綜上所述,公司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不僅有利于維護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而且有利于增強公司競爭能力,提高公司經營業績,促進公司可持續發展,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三、我國利益相關者管理現狀
(一)利益相關者管理觀念的片面解讀
部分企業意識到僅片面追求企業績效不能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應該關注利益相關者,履行社會責任。但是在實際經濟活動中,企業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時,把重點放在公共事業上,認為慈善活動是其履行社會責任的全部,僅僅注重企業捐贈的數額,忽略了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這種做法體現了企業經營者或其控股股東對利益相關者管理、社會責任履行的片面解讀,其并沒有真正理解利益相關者管理,同時,也沒有正確把握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價值。
(二)利益相關者管理內部治理環境不完善
部分企業意識到利益相關者管理對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的重要影響,但是,在實際企業運營過程中卻不能很好執行,這是由于大多數企業的公司治理的宗旨還是股東至上的原則,這種公司治理機制的不匹配導致公司在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時束手束腳,不能真正的為其利益相關者投入資源、創造利益。
(三)利益相關者管理外部環境不完善
企業真正執行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另一大障礙是外部環境的不完善。企業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氛圍的缺失、技術支持的缺乏、監督管理機制的空白都導致企業在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時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利益相關者管理信息披露不積極
企業對利益相關者進行管理的證據只能從其披露的報告中獲得,基于信號傳遞機制,企業對于利益相關者管理的信息披露的詳盡與否,直接關系到其各方利益相關者對其的信賴程度,進而影響到利益相關者對企業投入資源的質量和效率。而在實務中,部分企業對于利益相關者方面的信息閉口不提;還有一部分企業,雖然意識到披露相關信息的重要性,會在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利益相關者管理的情況,但是結構單一,數據不實,明顯存在敷衍狀況。
四、加強企業利益相關者管理的建議
(一)加強意識
現代公司所有權與經營權已經出現了分離,少數大股東掌控公司,并且公司權力也越來越向董事會傾斜,董事會的決策往往就決定了公司的發展方向及經營效果,當然也包括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的影響,因此要想在公司治理層面上做到有效保護其他利益相關者合法權益,進行利益相關者管理,就必須要求控股股東積極履行其信義義務,也就是說公司決策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實到董事身上,這時就需要增強控股股東利益相關者的管理意識,對控股股東行為進行有效監督與激勵。
(二)制度建設
以委托代理為核心的公司治理框架進行拓展,構建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的公司治理理論框架,這種公司治理機制是解決公司中的各種代理問題,處理公司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利益沖突關系的一套制度安排。重視利益相關者,化解股東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創造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建立與利益相關者相適應的“利益相關者管理”治理模式。
(三)完善公司內部治理結構
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支持者認為公司治理的重點在于不應把過多的權力交給股東,而是應當將更多的權力交給利益相關者。其中一個重要的方案就是增加利益相關者對公司經營的監督權,允許部分利益相關者進入公司董事會、監事會。
(四)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管理的監督
利益相關者通過與企業的債券契約關系而產生了相應的權利與義務,是另一重要的監督主體。因其權益與企業利益相關者管理履行的狀況有著密切聯系,利益相關者有著天然的更為持久的監督力度和更為強烈的監督意愿。利益相關者的監督,是一種法律責任。由于利益相關者主要通過相關法律規定而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監督,當企業沒有依照法律合理有效地履行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獲得企業所賠償的損失,并要求其嚴格管理利益相關者關系。
(五)加強溝通機制建設
為了加強利益相關者管理在企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企業應以其與利益相關者的相關政策和具體實施措施作為主要內容,定期與相關利益群體保持暢通的溝通,從而維持或改善企業的社會行為。企業應積極做好溝通的計劃,高效管理溝通的內容,按計劃對公眾和利益相關者針對利益相關者管理的方式和成果進行溝通交流。企業應及時、主動地發布季度或年度的利益相關者管理報告,向社會公眾及政府匯報其階段成果、顯性及隱性問題及其應對措施,自覺接受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的監督,主動承擔責任。
參考文獻:
[1] 楊自業,尹開國.利益相關者視角下公司社會責任與治理
機制研究[J].財會通訊,2010(2).
[2] 陳智,徐廣成.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研究——基于
公司治理視角的實證分析[J].軟科學,2009(4).
[3] 王建新.企業社會責任研究[D].南開大學,2009.
[4] 唐躍軍,李維安. 公司和諧、利益相關者治理與公司業績
[J].中國工業經濟,2008(6).
[5] 譚勁松,宋順林,吳立揚.公司透明度的決定因素——基于
代理理論和信號理論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0(4).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