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己經成為金融危機之后我國乃至世界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動力。在此關鍵時期,政策體系的構建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本文通過分析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問題,從完善政策法規、提供政策支持、明確排放指標、支持低碳金融等方面提出建議,對于內蒙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內蒙古 低碳經濟 政策保障
一、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面臨的問題
當前,內蒙古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基本在90%以上。1995年內蒙古的能源消費總量為3268.44 萬噸標準煤,到2009年為15343.55萬噸標準煤,增長了12075.11萬噸標準煤,年平均增長率為12.07%;與此同時,碳排放量也從1995年的2138.00萬噸標準煤升至 2009 年的 10636.89萬噸標準煤,年平均增長率為12.40%。能源消費量的增長與碳排放呈現出高度正相關關系。過度依賴煤炭的能源結構,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給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內蒙古石油產出增長緩慢,但石油消費量卻增長迅速,將近4/5的石油需要依靠外省調入,使得石油供給量與需求量的缺口日益擴大;天然氣化工的發展比較滯后;電力發展方面,優質電力能源發展比較滯后,電源結構不合理,火力發電占電力生產的比重平均高達98%以上,而水電比例所占比重小。
內蒙古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屏障,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產業基地。但目前能源生產和消費含“碳”量高、能源生產利用效率和污染物綜合治理效率低、節能減排體系不健全、工業重型化趨勢加快等導致對能源依賴較大、污染排放較多是實現全區經濟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構建內蒙古發展低碳經濟政策保障體系的建議
(一)完善政策法規,健全低碳經濟標準體系
在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及國務院有關意見決定的基礎上,建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法規體系。結合地區情況,制訂地方性法規和政策,包括土地政策、稅收政策、補貼政策、信貸政策、排污收費返還政策等。抓緊起草《內蒙古自治區低碳經濟促進辦法》、《內蒙古自治區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投融資管理辦法》和《內蒙古自治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條例》,制定《內蒙古自治區資源綜合利用條例》以及規范再生資源回收、引導綠色采購、發展綠色食品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制定能源合同管理辦法,建立節能投資擔保機制。
(二)建立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1.貸款貼息和補貼政策。對低碳能效項目和再生能源項目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通過低息或貼息的小額消費信貸政策,激活消費需求。補貼有3種形式:一是投資補貼,對符合條件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給予專項投資補貼;二是產出補貼,即根據RE設備(可再生能源設備)的產品產量進行補貼;三是對消費者進行補貼。
2.稅收政策。構建綠色稅收體系,促進高耗能、高排放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提高技術水平。具體辦法有:調高資源稅稅率;完善消費稅,通過稅率的差別化及稅目細化引導綠色消費;開征環境稅,細化稅目。制定對新能源企業、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環保綠化的企業的減免稅、費用扣除、加速折舊、投資抵免和提取投資風險基金等稅收優惠政策。
3.價格政策。針對低碳項目實施價格政策,有助于提升低碳項目投資的收益水平,形成對相關項目的投資激勵。如通過回收價格協定的措施為綠色能源項目提供價格激勵。
(三)明確排放指標,提高行業準入要求,實施清潔發展機制
1.結合我國到2020年的總體碳減排目標,加快有關低碳經濟標準體系的建立。針對不同行業制定不同的減排要求。制定用能設備的能效標準、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以及強制性能效標識和再利用品標識等發展低碳經濟的標準規范。
2.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業市場準入條件,完善主要用能設備能效標準和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組織修訂主要耗能行業節能設計規范。建立強制性產品能效標識和再生利用品標識制度,實行廢舊物品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嚴格禁止高耗能、高耗水和資源浪費嚴重的產品進入生產、消費領域。
3.制定透明、健全和簡明的CDM評價體系。采用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的技術活項目類型表,用決策分析方法對項目進行多目標分析,將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效能標準納入CDM項目的監測和管理計劃。頒布項目申請審批程序,建立部門負責CDM項目的官方審批。
(四)支持低碳金融發展,構建低碳信貸風險控制體系
培育低碳金融創新及交易的市場機制,提供低碳金融扶持政策。應鼓勵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發揮資金中介和交易中介的作用,積極參與低碳金融產品交易,并允許它們向各種低碳項目交易過程提供融資租賃、財務顧問、資金賬戶管理等服務,以加大地區低碳金融業務對其低碳經濟的促進作用。
建立低碳金融風險監測制度,構建低碳信貸風險控制體系。一是建立低碳監測制度,加強對低碳行業的景氣分析,消除監測盲點。二是密切關注國內外低碳金融的發展,評估低碳產品的市場需求,緩解低碳產業波動對金融市場的沖擊,防范金融風險。三是從時間序列上對低碳產業、金融的有關數據歸集和整理,確保監測工作的長期性和動態性,提高風險預警的準確性。
(五)培養低碳人才,推進低碳研發
重視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實施引智工程。加大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環保技術、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力度,直接為企業培養大批急需的低碳技術人才。吸納低碳科技專業人才,提高相關待遇,切實做到政策向高技能人才傾斜,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研發政策。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自主創新的體制框架。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及再創新,實現關鍵技術與重大設備的國產化,推進低碳項目的產業化。加強低碳研究機構建設,建設低碳產業發展試驗示范基地,制定設計規范和產品標準。開展對低碳綠色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的認定。與發達國家簽訂低碳技術交流與合作協定,為相關技術的引進創造良好的國際合作環境。
(六)加強宣傳力度,大力提倡綠色低碳消費
政府引導,全民培訓。把低碳環保內容融入學校教學中,培養兒童、青少年從小形成節約、環保和低碳的意識;創建低碳社區,倡導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費模式,建立崇尚節約的社會風尚和生活方式;通過組織開展專題講座、經驗交流會、成果展示會等活動,把低碳理念融入到生產生活的各方面,營造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氛圍。
發揮政府購買的導向作用與示范作用。將再生材料生產的產品、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通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O14000認證的企業的產品列入優先采購計劃,推行“無紙化辦公”、節水、節電措施,建立辦公用品的回收體系,實施低碳采購與低碳消費計劃。
參考文獻:
[1]肖雪.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政策體系的構建[D].武漢理工大
學經濟學院,2010(11).
[2]徐博.促進內蒙古低碳經濟發展的財稅政策選擇[J].經濟論
壇,2010(7).
[3]張正敏,李京京,李俊峰,萬義輝.中美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較與
分析及其建議[J].中國能源,1999(7).
[4]施維明.民族地區低碳金融支持低碳經濟發展措施分析
[J].大連民族學院學報,2011(3).
[5]王玉珍.碳金融的中國戰略與商業銀行策略[OL].中國金融
網,2010.
[6]王鋒正.低碳經濟視角下內蒙古工業企業節能減排技術創新
路徑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0.
(責任編輯:張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