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全球一體化的影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日益頻繁,貿易往來總量也不斷上升。進入本世紀以來,尤其是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對外貿易更是發展迅猛。為進一步促進我國對外貿易健康、穩步發展,本文對當前我國對外貿易受國際貿易環境的影響做出了分析,并探討性地提出了一些改善對策。
關鍵詞:對外貿易 影響 對策
一、前言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終于在本世紀初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標志著我國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為我國在國際上的貿易交流提供了一個更為開闊的平臺。但在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使我國自然環境、自然能源等加速惡化、消耗,這非常不利于我國貿易的長期可持續發展。為了扭轉這種局面,擺正我國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的正確位置,我們應對進出口貿易現狀及其原因進行科學性分析,并針對性地制定出改善對策,以確保貿易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國際貿易環境對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
(一)進口
如今,國際市場的大門已經敞開,而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對各類商品的消耗量也非常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式各樣的商品不斷進入我國,其中有一部分對我國的資源和環境會造成不良影響。
第一,資源消耗型商品的進口。從最近幾年的國家數據統計可以看出,在當前我國的進口商品中,一些較為低級產品的進口數量在逐年降低,而那些資源消耗型商品的進口量卻越來越大,比如礦物燃料、潤滑油等,其中尤以石油天然氣方面的商品進口量增長速度最快。能源消耗型商品的進口是必需的,它一方面能夠滿足我國的及時性需求,也能夠擴大儲備,為今后的不時之需奠定基礎,但不能忽視的是,這些能源的使用對我國自然環境所造成的損害。從上世紀末開始,我國石油產品的對外貿易開始從凈出口變為凈進口,而且隨著我國社會水平的不斷進步及現代化的實現,對油氣產品的需求量不斷上升,我國對于油氣進口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大。從作者所收集到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2010年的進口石油總量在1億噸左右,凈進口突破了40%。這雖然滿足了我國對于油氣產品的需要,但也加劇了環境惡化。
第二,環境污染型商品的進口。如今,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各類家電的進口量不斷增長,其中空調和氟氯烴冰箱等家電商品會在其運轉過程中產生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的物質,給自然生態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使環境問題更加突出。除了這些生活電器之外,部分農用品的進口也會對我國環境造成破壞,比如農用薄膜和化肥等。很多化肥在施用時會引發二次污染,比如致使水體富營養化,導致赤潮現象出現,對生態環境尤其是近海地區的生態問題造成破壞。另外就是部分農用塑料薄膜的進口與使用,也會對自然環境造成長時間內都難以修復的損壞。總之,受國內社會需求的影響,我國對于很多污染型商品的進口數量過大,在其使用過程中或使用后,都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損壞,這樣的現狀對于我國貿易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阻礙。
第三,廢棄物轉移進口。客觀地說,我國在很多商品的制造上都還遠不及其他發達國家,這就導致了一些發達國家采用國際貿易這種方式向我國轉移各種廢棄物。有數據顯示,在2006年的時候,美國的進境廢物達進口總量的21.3%,香港的進境廢物占進口總量的11.3%,日本的進境廢物占進口總量的7.8%。另有數據顯示,在2003年的時候單單是英國就向我國傾銷了36噸左右的有毒廢棄物,其價值在一千萬英鎊左右。在這些廢棄物當中,占絕大部分的是一些有色金屬、電池及其廢渣等,更有甚者是少量的廢棄物中還帶有放射性,這些物品進入我國后,必定會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部分發達國家為了緩解自身的環境壓力,打著銷售“資源性廢物”的旗號,將一些負面作用很大的廢物出口至我國,這不僅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對我國消費者的權益構成了威脅,比如曾經出現過的“洋垃圾拼裝品牌電腦”事件。還有一些國家,他們將本國不允許的生產、加工過程轉移到我國來進行,同時將環境損害也帶到了我國。
(二)出口
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國對外出口貿易迅猛增長,本世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我國對外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更是前所未有。不過在具體的出口操作過程中,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許多的問題需要得到科學、妥善的解決。
第一,自然礦產資源過度消耗。為了獲取短期的經濟收入,當前我國很多自然礦產資源都被過度地盲目開采,這不僅使得我國的自然礦產資源嚴重消耗,也在很大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因為開采方面的技術能力未能達到理想的要求,在開采作業的過程中會不經意釋放出許多對自然、人體有害的物質,不僅對出口商品的質量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也加劇了生態環境的污染問題。另外,在對一些稀缺資源的開采上,由于開采所投入的成本大大高于產出利潤,往往得不償失。例如,在稀土的開采上,受管理體制及技術條件的限制,在開采及加工中形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反而更加稀缺。
第二,自然生態資源銳減。同樣是為了獲取短期的經濟收入,我國開始對生物資源進行毫無節制的捕殺。這種單純以經濟收入為目的的貿易出口,使我國的自然生物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各類自然生物數量急劇下降,比如貂裘、鹿茸等,有的更是在滅絕的邊緣徘徊,這對生態平衡破壞極為嚴重。另外,還有一些自然植物資源的出口量也日益劇增,尤其是某些名貴的中草藥材。這雖然換得了一時的經濟效益,但卻是以犧牲我國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三、改善對外貿易的對策
(一)建立健全進口商品環保監測評估體系
如今,世界各國都在提升對進口商品的安全標準,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也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增強自身對進口商品的環保監測力度與有效性。
第一,對于資源消耗型商品的進口,首先應該做好全面的評估分析,清楚了解具體商品的進口與使用會對環境造成什么影響,然后以實際的數據為基礎,確定商品進口政策。
第二,對于環境污染型商品的進口,應該借鑒其他發達國家的經驗,建立起一套周全的監測系統,從我國市場需求、自然環境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出發,對照國際貿易安全標準搞好細致、嚴密的科學分析工作,如果該商品的進口和使用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要進行嚴格的控制。
第三,對于廢棄物轉移的進口。首先要做好評估分析工作,如果商品進口的實質是為了廢棄物轉移,應當堅決抵制。其次,針對部分進口商品,在評估過程中,應當考慮到其對環境可能會造成的損害,而征收相應的環保稅收,所得的稅收須用于處理其自身后期加工和銷毀所帶來的環境污染。
(二)嚴格把控出口商品的綠色質量
對于我國的商品出口來說,綠色質量問題始終都是一個大問題。要想保證我國能在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健康、穩步發展,就必須要把控好出口商品的加工和生產,確保資源的綠色、合理開發。
第一,加大綠色商品的制造與出口,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化道路。在出口商品的加工和生產上,要以低能耗、無污染、信息化、高效率為基本思路,開發全新的商品加工、生產模式。引進發達國家那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資源,提高國內生產原料的環保性與利用率,確保生產出來的出口商品能夠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且不會在原料采集、商品加工與生產的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破壞。這一方面可以減緩國內各類資源的消耗速度,但同時也不會對我國的國際貿易出口造成影響。
第二,強化對商品出口的環境保護。為了追求短期內的經濟收入,很多地方的企業都在出口商品的加工與生產過程中忽視了環境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改善,必須要政府部門進行政策上的調控。在稀缺資源的開采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進行嚴格的監管工作,重視開采技術和程序的科學化、綠色化,防止在開采過程中出現嚴重破壞環境和資源過度損耗的問題。在生物資源的出口方面,政府部門應該嚴格控制生物資源的開采力度,對于一些瀕臨絕跡的生物資源,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來維護這些生物資源的生存環境,對違法的開采行為應該進行嚴厲的懲罰。
(三)增強自身在國際貿易環境當中的影響力
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增強我國環境貿易的影響力。為了更好地保障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應該積極參與國際合作,增強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的影響力。中國應當積極參與到國際貿易環境的合作討論和政策的制定過程中來,了解國際貿易發展的最新動向和一些政策的潛在影響,表明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立場,以此來增強我國對外貿易的影響力。與此同時,我國應該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交流合作,積極地和發達國家一起制定出更加符合發展中國家國際貿易目標的政策,以此來推動國際貿易的發展。
四、結語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在本世紀初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標志著我國在國際貿易環境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也為我國在國際上的貿易交流提供了一個更為開闊的平臺。但在當前的國際貿易環境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使我國自然環境、自然能源等加速惡化、消耗,這非常不利于我國貿易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所以,我們必須要采取積極的對策,建立健全進口商品環保監測評估體系、嚴格把控出口商品的綠色質量、增強自身在國際貿易環境當中的影響力來確保自身的國際貿易權益,確保我國貿易市場能夠實現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凌芳,陳燕鴻. 對外貿易對我國 CO2排放的影響[J]. 鄭州
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2(5).
[2]陳相芬. 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形勢淺析[J]. 黑龍江對外經貿,
2011(11).
[3]張博. 馬議進口貿易中存在的風險與防范措施[J].國際貿易
問題,2011(3).
[4]包詩若. 進口貿易的積極作用及發展戰略[J]. 宏觀經濟管理,
2012(5).
[5]張博. 馬議進口貿易中存在的風險與防范措施[J].現代經濟
信息,2012(20).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