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違規現象不斷發生,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影響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因此,防范上市公司違規行為已刻不容緩。本文以“綠大地”事件為例,分析了上市公司違規現象的原因,并得出了一些啟示。
關鍵詞:違規 原因 防范 啟示
一、引言
在股市民生鏈條中,作為信息發布第一梯隊的上市公司違規違法現象層出不窮,他們利用手中的“信息王牌”在資本市場翻云覆雨,散布虛假信息,業績預測結果嚴重不準確等均會嚴重誤導投資者,給其投資帶來嚴重后果。因此,本文基于“綠大地”事件,對上市公司違規動因進行了分析,這對于我國這樣一個處于發展尚不完善的證券市場以防范對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研究而言有一定的意義。
二、事件基本情況
云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大地”)成立于1996年,于2001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07年12月21日,公司公開發行股票并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一舉成為國內綠化行業第一家上市公司,云南省第一家民營上市企業,一度被認為是一家明星公司。然而,2011年3月17日,“綠大地”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董事長何學葵女士因涉嫌欺詐發行股票罪被公安機關逮捕。2011年3月22日,中國證監會在官網上表示,證監會在2010年3月因“綠大地”涉嫌信息披露違規立案稽查,發現該公司存在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
三、違規的原因
(一)造假獲取上市資格
我國公司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請其股票上市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股票經國務院證券管理部門批準已向社會公開發行;不允許公司在設立時直接申請股票上市;開業時間在3年以上,最近3年連續盈利等。股票上市給公司帶來許多好處,表現在:一方面,上市對公司來說是一種品牌打造,提高公司在社會公眾心中的知名度,有利于公司整體價值的體現;另一方面,上市有利于公司募集資金。2011年4月8日,“綠大地”新任總經理王光中在接受采訪時說:“從客觀上來說,數據差錯是因為時間緊張和技術因素造成的,而且旱災的影響也是不斷顯現的。從主觀上來說,增發的需要是當初虛增業績的原因。”由此可見,“綠大地”虛構客戶、進行利潤操縱的主要動機就是為了上市,而后幾年的操縱則是為了填補當初造假的漏洞。
(二)會計師事務所監督作用缺失
作為證券市場上的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主要承擔的任務有:對股份公司的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等進行查賬驗證工作;為公司證券發行上市出具審計報告;為上市公司出具中期或年度審計報告等。因此,會計師事務所被稱為證券市場的“經濟警察”。但從“綠大地”公司上市以來暴露出的問題看,會計師事務所誠信不足,監督失衡,作用缺失,是導致該公司治理失效、危機四伏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相關部門監管不力
“綠大地”事件的發生反映了我國證券監管部門存在的問題:一是發行審核制度存在弊端。證監會承擔了證券交易所本應承擔的發行審核責任,但又缺乏監督機構,無疑增加了其中的尋租空間。如果證券交易所負責發行審核,證監會負責監督,兩者各歸其位加大其中權力制衡力量,就能更好地避免上市造假等事件的發生。二是缺乏退市制度。三是懲罰力度過小,違規成本低,收益大,也是誘發上市公司造假的重要原因。
(四)投資者投資理念不成熟
我國的證券市場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投資者的投資理念不成熟。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也是會計信息的主要需求者。投資者對股市傾注了過多的夢想和希望,其滿腔熱情使投資失去了理性,熱衷于探聽“內幕消息”、“與莊共舞”,重組股、ST股備受追捧,會計信息成為一種擺設。作為“綠大地”的理性投資者,當初選擇入主“綠大地”公司,看中的必然是公司巨大的發展潛力,理應減持長期投資策略,但是股東所表現出的“短視”行為與投機者無異,或者這恰是股東為了自保的無奈之舉;而既是原始股東又任職財務總監的蔣凱西,自鎖定期過后便不斷減持股份直至離職,這一舉措不妨理解為財務總監早已深知公司種種違法行為,為了降低自身風險無奈選擇了減持和離職。
(五)管理層誠信的缺失
市場經濟應該講誠信,以信用為基礎。如果缺乏基本信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包括企業與企業之間、還有企業與政府之間的交往,都將變得極其可怕與危險。“綠大地”案不過是再一次佐證了市場經濟下誠信原則的重要性,須臾不可偏廢。“綠大地”涉嫌欺詐上市、虛增利潤、違規披露、隨意反復修改財務報表、財務業績等,凸顯了“綠大地”管理層的不誠信。2010年,勝景山河因涉嫌造假在上市前被緊急叫停;蘇州恒久因招股說明書中涉及專利與事實不符而被撤銷上市資格;江蘇三友被披露涉嫌IPO材料造假和定期報告虛假陳述。從以上事件可以看出,我國證券市場的誠信建設,尤其是對管理層的誠信教育越來越重要。
(六)權力層級缺乏制衡關系、失職現象嚴重
公司治理是關于公司各利益主體之間權責利關系的制度安排,其核心就是要形成決策、監督與激勵之間相互制衡的關系,保證治理公司的權力不被濫用。而在我國上市公司中,董事會、監事會虛設情況嚴重,董事會甚至謀和經理層侵害股東利益,獨立董事的監督約束職能更是得不到有效發揮。“綠大地”公司雖形式上設置有嚴密的職位等級,但實質上缺乏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和授權審批制度。董事長、財務總監、出納主管和業務主管合謀虛構交易、偽造合同,粉飾財務報表。2007年,以何學葵為首的15名董、監、高管理人員在明知存在財務欺詐前提下,在招股說明書中作出虛假承諾,騙取上市資格,侵害投資者的利益。2010年,董事長被捕后,由獨立董事鄭亞光擔任董事長并兼任董事長秘書一職,更使公司責權設置不明確,監管職能乏力。
四、啟示
近幾年,類似“綠大地”的違規行為不斷發生,且其行為的動機、手段也在不斷創新,因此,對其采取有效的防范與控制措施越來越重要。
(一)改善上市公司融資環境,建立有效的證券市場
有效的證券市場可以通過市場機制來約束企業的會計行為。我國證券市場正處于發展階段,并不成熟,因此必須從完善證券市場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證券投資者的素質,完善市場監管方式,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構建系統、科學的上市公司財務會計指標分析體系等措施入手,建立有效的證券市場機制,防范與控制上市公司違規行為。另外,應引導上市公司融資向多元化發展,鼓勵企業發行可轉換債券以及向社會公開發行新股,努力改變當前上市公司依靠配股進行融資的局面,改變目前的退市制度,融入多元的上市公司企業價值評價制度等。
(二)加大監管力度,完善監管手段
首先,應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明確上市公司欺詐行為的責任和賠償責任,加大處罰力度,嚴厲打擊上市公司利潤操縱行為。其次,可以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檢查制度,由證監會及其駐各地的派出機構委派信息監察員到各上市公司,對上市公司的信息包括招股說明書、季報、年報、臨時報告等財務信息的生成和披露進行檢查監督,以防止外界各利益相關者對上市公司信息進行干涉。
(三)加強企業誠信建設,營造社會誠信氛圍
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制度建設對證券市場的行為主體進行制約。但是,如果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和監管者缺乏誠信,再完善的制度也會難以發揮作用。只有潛移默化的誠信教育,才能使經濟主體在利益與道德規范發生碰撞時傾向于道德規范。誠信建設是一個長期的工程,而且應當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財會人員、證券分析師、中小投資者、律師、信用評級機構、投資銀行等所有證券市場的參與者,還包括政府部門、監管機構和新聞媒體等證券市場的監督者,從而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誠信氛圍,遏制違規行為。
參考文獻:
[1]王文紅,孔玉生.上市公司利潤操縱分析[J].商業會計,
2011(28).
[2]梁超.淺議中小板上市公司違規行為[J].財會通訊,
2012(29).
[3]蔡志岳,吳世農.董事會特征影響上市公司違規行為的實證
研究[J].南開管理評述,2007.(10).
[4]季曉云,沈波,葛靜.淺析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的有機銜接
[J].商業時代,2010(29).
[5]朱冠東,沈維濤.上市公司違規處罰有效性研究[J].商業研
究,2011(8).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