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逐步調整完善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王培安(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具體實施時間將由各省(區、市)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全國不設統一的時間表,但各地啟動實施的間隔時間不宜太長。符合規定的“單獨”夫妻需要等待戶籍所在地計生部門修訂相關條例后再提交“二胎”申請。同時,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不在“單獨”之列。對自覺實行計劃生育的,要繼續給予獎勵扶助;對違法生育的,要依法依紀予以處理。
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標本兼治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儲朝暉(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現在某些地方的重點班存在很多問題,學生學業成績很好,但是身體累壞了。不僅如此,學生的基本人格也沒建立起來。同時,學生自主性也被摧毀了,沒有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因此,不設重點班一是為了公平,另一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身心健全的人。
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孟繁華(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不分文理科將是學校未來發展的大趨勢。除了科研領域等專門人才以外,絕大多數人需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
歐陽淞(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不放開不合理,全部放開不現實,戶籍政策大門要開,但又要防止一下擠破門。“松緊有別”的落戶制度既能滿足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增強產業發展、增加活力的需求,也有利于緩解大城市人滿為患的現狀。
廢止勞動教養制度,完善對違法犯罪行為的懲治和矯正法律,健全社區矯正制度。
喻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院長):勞動教養制度的廢除,既有助于推動國家的法治化進程,又有助于嚴格貫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罪刑法定原則,同時還可以提升當代及未來中國的法治文明,會進一步提高中國的人權保障水平。
王錫鋅(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勞教制度廢止后,需要相應的新的立法銜接。比如說,現在很多人都在討論違法行為的社會矯正法,用社會矯正的制度來取代過去的勞教制度。社會矯正的立法可以用來填補可能出現的空白。
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
劉劍文(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房地產稅并不是一個稅種,而是一個體系。房地產稅包括房產稅、土地增值稅、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等。此次特別提到要立法,這就涉及立法和改革結合的問題。
劉桓(中央財大稅務學院副院長):應由有關部門出臺總體框架,允許各地推行不同模式。試點應該把握兩條標準。征收房產稅首先要保護百姓基本住房權利,即給百姓足夠的免稅面積;其次是要能起到打擊炒房者的作用,并在二者間取得相對平衡。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
葉劍平(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主任):《決定》打破現行土地市場的二元結構和剪刀差,有效保障農民的財產權,提升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的話語權。同時,也有利于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的土地價格形成機制,大大提升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當然,集體建設用地的增值,并不都是農民投資產生的,它與社會投資密不可分,所以在保證原土地所有者權益的前提下,政府還應通過稅收方式進行合理調節。
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鄭秉文(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從全世界的實踐來看,延遲退休年齡沒有一步到位的,都是采取漸進式的方案,每幾年延長3個月。延遲5年退休很可能需要20年的過渡期。
楊燕綏(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我們可以采用“早起步、慢速跑”的方式進行。公共部門工作人員學歷高、就業晚,屬于能跑的,要快跑;科教文人員、技術人員、身體好的工人也可以適當延遲退休;而殘疾人、艱苦崗位的人員,他們屬于不能跑的,就不跑,不延遲退休。至于兩者之間的人群,需要建立激勵機制,養老金多繳多得。
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水、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電信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
周大地(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所原所長):重點領域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既保障穩定供給,又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但水、電、油、氣等也屬于民生必需品,加大對困難群眾補貼力度,制定科學、公平、人性化的改革方案是本輪資源價格改革的應有之舉。
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建立社區醫生和居民契約服務關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允許醫師多點執業,允許民辦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范圍。
曾益新(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契約制度一旦建立,醫生便要負責相關家庭的病史、健康教育、慢性病預防、大病早期發現等事務。像家庭醫生一樣的保健、診療在未來是可期的。
廖新波(廣東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醫生多點執業這種政策比起政策性的號召更強有力,它遵循的是市場機制,這就意味著是通過市場來調節,來吸引醫生、專家到資源匱乏的地方去多點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