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沂蒙老鄉給的。我這輩子沒做過對不起黨的事,唯一欠下的一個大人情,就是沂蒙山區你劉爺爺一家人。這些年我實在找不到他們了,你一定要替我找到他們,替我報答他們的恩情,否則我死不瞑目。”這是1995年,父親馮忠智臨終前,拉著我的手留下的遺言。
戰場受傷,堡壘戶冒險救治
1940年10月中旬,18歲的父親隨所在部隊——八路軍山東縱隊一支隊一營三連一排,參加了大柏山攻堅戰。據父親生前回憶,戰斗開始前,他奉命潛入被日軍占領的青駝寺據點,破壞了水源。敵人數日無水喝,遂請求據守在臨沂城的守敵前來支援,與此同時,青駝寺守敵開始往臨沂方向撤退。父親接受追擊任務,一邊追擊逃敵,一邊配合兄弟部隊圍殲從臨沂城增援的日軍。戰斗打了整整七個晝夜,共消滅日偽軍1400多人。
父親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戰斗打響的第一天,山東縱隊一支隊一營三連一排,率先向敵人發起沖鋒,把敵人壓制在一條小山溝里。我們反復向鬼子沖鋒,鬼子也反復向我們反擊,雙方多次展開拉鋸戰。戰斗到第三天中午12點多鐘,我和3位戰友一起,被敵人的炮彈炸傷,我的左手嚴重受傷,頭部被彈片削掉一片頭皮,左胸鎖骨位置也中了一槍,連里戰友把我們送下火線。
父親負傷后,在沂水縣李林村的抗日堡壘戶劉中起家養傷。他的左手傷勢很重,又沒有消炎藥,劉家人只好用鹽水給他消炎。后來,劉家人打聽到山楂燒焦后可以治傷,又試著用這個土方為他醫治。最終,父親在劉家人的精心護理下,從死亡線上撿回了一條命。
養傷期間,父親和劉中起一家人同吃同住,共同開荒種地,支援前線。劉中起對我父親比對自己的親生兒子還要好,寧肯自己家人餓肚子,也不讓我父親餓著。半年之后,父親傷愈,重返戰場。
抗日戰爭勝利后,父親又跟隨部隊先后參加了東北四保臨江大臺子山阻擊戰、四平攻堅戰、錦州攻堅戰、京津戰役、衡寶戰役、海南渡海戰斗、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攻打臨津江等戰斗,先后榮立兩次戰功,獲得國際勛章、獨立自由勛章、解放勛章等9枚軍功章。轉業到地方后,父親先后在鐵嶺和朝陽工作。
對劉中起一家人的救命之恩,父親一直念念不忘。回到地方后,他一直沒有間斷過尋訪,先后向臨沂地區沂水縣寄出70多封信,但都被原封不動地退了回來。父親還多次到沂蒙山區尋找劉中起一家人,但每次都無功而返。1984年春節前,我和妹妹馮玉梅也跟父親去山東沂水縣尋訪。我清楚地記得,父親拎著的皮箱里,裝著他一直沒舍得穿、沒舍得戴的一件毛料馬褲呢大衣、一頂馬褲呢軍帽、一雙軍用牛皮鞋,還有4塊銀元和9枚軍功章,父親打算找到劉中起后都送給他。可惜,這次尋找仍然沒有成功。
接力尋恩,替父親了卻遺愿
1995年,父親在去世的前一天,拉著我的手,叮囑我一定要替他找到當年的救命恩人。我含著眼淚對他說:“爸爸,我一定完成您的心愿!”
根據父親生前提供的劉中起家的居住地址,我先后向臨沂等城市發出了上百件信(函),結果依舊石沉大海。父親所提供的“沂水縣李林村”,經過我多方努力查找,發現沂水縣并沒有這個村名。
2010年,我女兒馮嘉瀅聽我說了這件事后,提醒我說有兩種可能:一是地址記錯,二是現在區域劃分頻繁,應該找新舊地圖對比一下,看看區域劃分的變化。根據女兒的提醒,我再次給沂水縣民政局地名辦、沂水縣史志辦打電話咨詢當地是否有“李林村”。后來,沂水縣史志辦的一名女同志,建議我問問沂南縣有沒有“李林村”。最終,我在沂南縣辛集鎮,查到一個“李家林村”,前身就是“沂水縣李林村”!
我馬上撥打臨沂的114電話,查詢到李家林村村部的電話號碼。讓我喜出望外的是,該村黨支部書記鄒發禎告訴我,該村村民劉瑞堂、劉瑞存的爺爺,名字就叫劉中起,他家也的確救治過受傷的八路軍戰士!
這個消息讓我非常興奮。遺憾的是,鄒發禎告訴我,劉中起老人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離開了人世。
2011年1月6日,我經過12個小時的長途跋涉,趕到了山東省臨沂市。在臨沂市廣播電視臺領導、記者的引領下,我來到沂南縣辛集鎮李家林村。剛到村委會門前,數百名熱情的當地老鄉立刻放起了爆竹,用他們最樸實的儀式,歡迎我的到來。
鄒發禎在人群里拉出一名50多歲的老漢對我說:“他就是劉瑞存,是劉中起的孫子。”激動的我們同時上前,擁抱在一起,流下了熱淚。
我哭著對劉瑞存說:“我終于找到你們啦,我替我父親感謝你們的救命之恩來啦。70多年的恩情啊,我和我父親始終沒忘。”然后,我抬頭對著天空大聲說:“爸爸,您的遺愿兒子替您實現啦,您可以安息啦!”在場的許多人都流下了眼淚。
劉中起老人的長孫、70多歲的劉瑞堂對我說,他爺爺劉中起在生前,經常講起救治八路軍傷員的往事,其中對父親馮忠智的印象特別深。劉瑞堂還告訴我,他爺爺生前也一直打聽我父親的下落,掛念著我父親的生命安危。一直到現在,我父親養傷時居住的小土屋,劉家人還沒舍得扒掉,為的就是留個念想。
當天下午,我來到劉中起老人的墳前,替父親敬獻鮮花,磕頭祭拜。
往來拜訪,后代人接續親情
讓我更加感動的是,2011年5月2日,劉中起老人的孫子劉瑞海、劉瑞江、劉瑞存、劉瑞田、劉瑞華,帶著他們的孩子一行7人,來到朝陽祭拜我父親,我們兩代人再次緊緊擁抱在一起。
2012年清明節那天,我和家人及40集團軍118旅副政委劉孟強、我父親生前所在連隊現任指導員裴紅義,以及朝陽市委、市文聯的相關領導,再次來到李家林村劉中起老人墳前。我出資為劉中起老人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魚水情深 恩重如山 抗日堡壘戶劉中起恩人之墓。劉孟強代表所在部隊,敬獻了寫有“抗日堡壘,擁軍模范”的錦旗,原朝陽市委副秘書長張志明,沂南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繁詠也在儀式上發了言,朝陽市文聯副主席劉乃俠宣布李家林村為“朝陽市文學藝術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儀式結束后,劉瑞華等人還帶著我們參觀了大柏山抗日戰場舊址。
此外,在舉行立碑儀式前的4月2日,我們去了山東省廣饒縣稻莊鎮葉家村,祭拜了父親參軍時的第一任連長李洪三烈士。4月3日,我們又來到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里辛鎮,瞻仰了徐向前元帥(時任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黎玉(時任八路軍山東縱隊政治委員)為當年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一旅犧牲將士立的紀念碑。該紀念碑上共有165名排級以上烈士的名字,其中有兩名烈士,是我父親參軍時的連長李洪三和排長李清江。
今年3月17日,我三姐的兒子結婚時,劉瑞華夫婦又代表劉家人來到朝陽參加了婚禮。劉瑞華對我說:“我們早就是一家人了,如果孩子的婚禮你們不告訴我,我們以后就沒法再交往了。”遵照父親的心愿,我將父親1984年帶我和妹妹去山東尋訪時帶著的東西都交給了他們,以作紀念。
我們兩家后代人結下的親情,不僅僅是為了告慰已故的老人,更是為了緬懷先烈,讓和平時期的后人們珍惜在那段戰火紛飛的年代凝結成的軍民魚水情,弘揚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