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監所檢察工作面臨的新挑戰
刑事訴訟法賦予人民檢察院對刑罰執行監督的職責,增加了社區矯正等新的刑罰執行形式,為人民檢察院全面加強法律監督工作提供了堅強的法律保障,為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同時,又給人民檢察院進一步加強監所檢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第一,傳統的刑罰執行監督理念不適應新形勢需要。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了人民檢察院對刑罰執行監督的內容、方式,進一步明確了執行機關在建議對罪犯暫予監外執行、減刑、假釋時主動接受人民檢察院監督的義務,為人民檢察院充分履行法律監督職責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法制環境。
第二,現有監督手段不能適應新任務的需要。新刑事訴訟法豐富了人民檢察院對刑罰執行監督的內容,人民檢察院應當及時加強對相關內容實施監督措施的研究,確保法律賦予的監督職責得以充分發揮。
第三,原有監督范圍有待實現新的突破。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對刑罰執行監督的內容主要增加了對暫予監外執行、減刑、假釋和社區矯正的監督,另外還有生效法律文書送達期限、剝奪政治權利執行完畢書面告知本人及其所在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等內容。對每一項監督內容,都需要有與之相對應的監督措施予以保障,否則,沒有相應的監督措施來保障人民檢察院履行相應監督職責,相關監督工作就難以落實到執行監督工作的實踐中來。
第四,監督能力需要進一步提升。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反腐敗力度的加大,司法中腐敗行為往往會變得更加隱蔽,違法行為可能會通過有關人員的運作變得合法化。刑罰執行監督部門,要加強對新型犯罪的研究,注重發現違法暫予監外執行、減刑、假釋等背后的司法人員職務犯罪行為,對發現的案件線索及時調查處理,對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及時立案查處。對尚不構成犯罪,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要根據違法情節,及時移交主管部門給予相應的行政和紀律處分,對不適合從事刑罰執行工作的司法人員建議主管部門及時予以調整。
第五,法律監督力量尚不適應新任務的需要。隨著刑罰執行監督任務的增加,監督難度的加大,現有的刑罰執行監督力量已經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無論是人員素質還是人員編制,都需要大幅度增加和提高。
二、監所檢察改為刑事執行檢察的客觀必要性及法理依據
(一)監所檢察改為刑事執行檢察,是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職責調整變化的現實需要
“檢察”是一個專用法學術語,專指人民檢察院對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等組織單位,以及公民是否遵守憲法和法律進行的專門監督活動。就檢察的途徑和方式而言,包括對違法行為提出糾正意見、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對嚴重違法的單位和人員追究刑事責任等。監所檢察是檢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對刑罰執行、監管活動的法律監督,罪犯又犯罪案件或者判決時有未發現罪行的案件辦理,受理在押人員、罪犯的申訴、控告等。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為加強對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監督,促進司法公正,賦予了檢察機關更多的監督職責和監督措施。其中對刑事執行活動的法律監督,是本次刑事訴訟法修改和加強的主要內容之一。
看守所、監獄、少管所、勞教所等監管場所,是刑罰的執行機關,罪犯被剝奪人身自由,被關押或者進行勞動改造。而社區矯正這一新型的刑罰執行方式,與在監獄內對罪犯進行教育改造的最大區別,在于其高度的開放性和廣泛的社會性,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社區和社會力量,通過親情感化和人文關愛,讓失足公民早日回歸并融入社會。對檢察機關機關的專門監督而言,“監所”顯然不能涵蓋社區矯正中的“社區”這一開放性的改造場所。新的職責和任務,需要檢察機關以創新的態度和思維,加強和改進傳統的監所檢察工作。
(二)將監所檢察改為刑事執行檢察是法定職責與機構名稱對稱統一的需要
刑罰執行的場所已經由傳統的“大墻之內”,擴展到高度開放的社區,執行主體由司法人員擴大到基層司法行政人員、基層組織代表、志愿者等參與的社會群體,執行方式由剝奪人身自由,強制進行勞動改造等較為單一的方式,增加了限制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的社會化改造,如參加公益勞動等。刑罰執行主體、場所、方式的改革和變化,使傳統意義上的監所檢察,難以涵蓋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對監所檢察工作帶來的新要求。
刑事執行檢察機構下設專門負責對社區矯正實施法律監督的專門機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可以保障對社區矯正法律監督的常態化、經常化,使社區矯正監督成為日常性工作,對交付執行進行有效監督,有效預防脫管、漏管。二是可以保障社區矯正監督的專業化,專門機構、專門人員對專項訴訟活動實施法律監督,可以對矯正過程中矯正機關的監管是否到位,執行機關是否根據被矯正人員的表現和法律規定依法作出減刑、假釋建議、撤銷緩刑等實施有效監督,促進司法公正。三是可以及時發現和糾正矯正過程中的違法現象,接受被矯正人員的控告、舉報和申訴,發現和偵破社區矯正執行過程中的職務犯罪案件,保障被矯正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社區矯正這一新型執行方式的公正性。
(三)將監所檢察改為刑事執行檢察是加強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的客觀需要
刑事執行檢察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需要從運行體制、工作機制、監督手段、人員保障等多個層面進行改革與加強。建立起與職責要求相對應的檢察運行體系。監所檢察改為刑事執行檢察可以使檢察資源的配置,更好地滿足刑事執行檢察工作的需要,充分發揮對刑事執行監督的職能作用,促進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維護法律監督權威。實行刑事執行檢察機構行政職級高配,在增加刑事執行檢察干警人員數量,提升刑事執行檢察隊伍綜合素質的同時,可以反映出國家和檢察機關對刑事執行檢察工作重視程度,為刑事執行檢察工作創設更加有力的法律監督環境,有利于發揮刑事執行檢察的職能作用。
(四)改革經驗為監所檢察改為刑事執行提供了實踐依據
自去年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頒布以后,為適應新法實施,基層檢察機關開始進行加強刑事執行檢察公正的探索,如山東費縣檢察院針對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賦予監所檢察工作的新職責、新任務,注重從監所檢察運行體制和工作機制方面加強研究,改革探索。經縣編制委員會批準,在全國檢察機關率先成立刑事執行檢察局。成立了刑事執行檢察局,為正科級編制,下設看守所檢察科、社區矯正檢察科、綜合科。通過近半年的工作運行實踐,收到了較為明顯的成效。許多基層檢察院撤銷原監所科,成立刑事執行檢察科,實現檢察職責與機構名稱對稱統一,促進了法律監督職能作用的發揮。另外,山東省聊城市檢察機關統一將監所檢察機構改名為刑事執行檢察局機構,縣區院改為刑事執行檢察科,市檢察院改為刑事執行檢察處,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檢察院、江蘇省常州市長寧區檢察院也將監所檢察科改為刑事執行檢察為檢察科,多地探索改革經驗,為機關統一全面改革監所檢察工作體制提供了藍本。
(五)對設置內設機構是檢察機關固有的權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20條規定:“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需要,設立若干檢察廳和其他業務機構。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可以分別設立相應的檢察處、科和其他業務機構。”本項規定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其一,組織法賦予了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調整設立相應的業務機構的權限,工作檢察業務需要設立或者調整設立相應的業務機構屬于檢察機關的固有職權范疇。當然,設置或者調整機構名稱,應當按照程序向編制管理部門備案,或者經過批準。其二,業務機構的設置、調整必須根據實際需要,適應社會發展實際狀況的需要,特別是法治建設和檢察工作發展的需要。當原有機構不能承擔相應的法定職責,或者不在適合承擔法定職責時,應當及時對履行職責的機構進行調整或者增設。
所以,根據《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賦予的職權,以及新形勢縣,人民檢察院履行法定職責的客觀需要,應當將監所檢察改為刑事執行檢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