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正式實施。《刑事訴訟法》第252條規定:人民法院在交付執行死刑前,應當通知同級人民檢察院派員臨場監督;《刑事訴訟規則》第635條規定:死刑臨場監督工作由監所檢察部門承擔。據此,死刑執行臨場監督由公訴部門轉交到監所檢察部門。
一、做好死刑執行臨場監督前的準備工作
對執行死刑活動實行臨場監督旨在保證執行死刑活動依法、規范、文明進行,及時發現不應當執行死刑的情況,依法維護被執行罪犯的合法權益,防止錯殺。因此,自案件一審死刑判決下達后,監所檢察部門應當著手開始死刑臨場監督的準備工作。
第一,“兩見面”,即監所檢察人員要與死刑案件公訴人見面,與被判處死刑的在押人員見面。對于一審判處死刑的在押人員,派駐檢察室指定專人對死刑罪犯進行約見談話。約見談話主要是了解死刑罪犯的訴求,核實基本信息,了解有無不應適用死刑的情形以及是否提出申訴等。監所檢察部門在接到死刑核準裁定后臨場監督執行前,死刑臨場監督人員還應與案件公訴人見面,向案件公訴人了解該案基本情況,是否有揭發、檢舉、自首、立功情節,是否有依法不應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情節,并將約見談話主要內容和申訴控告辦理情況與公訴人交換意見。特別是針對一直拒不服判、有可能在死刑執行時臨場喊冤的死刑罪犯,監所檢察部門在執行前應與法院事前溝通情況;對于在審判過程中有檢舉他人重大犯罪事實但經過司法機關的調查,該檢舉線索被否定,或者無法查證屬實的死刑罪犯,如果死刑罪犯在被執行時再次就同一線索進行檢舉,建議法院不停止執行死刑,正常執行。
第二,“雙核實”,即核實在押人員信息與判決裁定內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依法不應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情形。特別是第二項內容,應仔細核實即將被執行死刑人員是否存在以下可能:罪犯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或者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依法不應當適用死刑的;在執行前罪犯有檢舉揭發他人重大犯罪行為等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罪犯正在懷孕的。
第三,“一審查”,即受理審查死刑犯申訴案件。這是審查判決或者裁定死刑案件是否存在錯誤的最后一道法律程序。監所檢察部門對死刑申訴案件,審查的內容主要是《刑訴法》第251條、《刑事訴訟規則》604條規定的內容。如果經過審查,發現確實存在疑問的,應當將審查結果及時報死刑復核部門。由死刑復核部門決定是否向法院提出檢察意見,這樣既體現了死刑案件審理的連貫性,保障死刑犯依法行使申訴的權利,又有利于節約司法資源,起到了優化司法職權的合理配置。
二、落實死刑執行臨場監督工作
監所檢察部門在收到人民法院臨場監督通知后,向上級檢察機關監所檢察部門報告。開展以下工作:一是審查核實相關材料。核實被執行死刑罪犯案件的起訴書、判決或裁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的判決或裁定、執行死刑命令;審查核實人民法院是否在接到最高人民法院執行死刑的命令后七日內交付執行。二是制定死刑執行臨場監督工作預案。由專門聯絡人員與法院相關部門聯系制定執行死刑時間表,并再次確認將要被執行死刑罪犯的監督人員名單。三是做好出所檢察工作。由承擔死刑執行臨場監督的監所檢察人員負責被執行死刑罪犯的出所檢察,審查檢察出所手續是否完備,被執行人是否與最高人民法院判決、裁定死刑或核準死刑的對象一致。四是臨場監督。對法院審判人員在執行前對罪犯驗明正身,訊問有無遺言、信札時,檢察人員應當在場監督,并由書記員做好記錄;監督執行死刑現場場所是否符合相關規定,對執行死刑進行監督;核實被執行罪犯是否確實死亡。執行死刑后,檢察人員應當檢查罪犯是否確已死亡;對罪犯死亡有疑問的,應當立即向指揮執行人員提出;確認罪犯死亡的,臨場監督的檢察人員應當在人民法院的相關文書上簽名確認;在執行死刑過程中,根據臨場監督工作需要,采用拍照、攝像、錄音等方法制作和保存有關視聽資料;執行死刑完畢后,臨場監督的檢察人員應當填寫《死刑執行臨場監督筆錄》并簽名,同時填報《人民檢察院死刑執行臨場監督備案表》后上報上級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部門。
妥善處理死刑執行臨場監督工作中出現的“暫停”情況:一是在執行人員行刑前,臨場監督的檢察人員發現如繼續執行死刑可能有錯誤,應當立即向主管檢察長報告,確需暫停執行的,可以口頭向執行人民法院及時提出停止執行建議。二是在死刑臨場監督時,人民檢察院如發現以下問題,應及時建議法院暫停執行:被執行人并非應當執行死刑的罪犯;罪犯犯罪時不滿十八周歲,或者審判的時候已滿七十五周歲,依法不應當適用死刑的;判決或者裁定可能有錯誤的;在執行前罪犯有檢舉揭發他人重大犯罪行為等重大立功表現,可能需要改判的;罪犯正在懷孕的;其它特殊情形的。建議停止執行死刑的,應當及時制作《停止執行死刑建議書》送達執行人民法院。停止執行死刑的原因消失后,應當制作《撤銷停止執行死刑建議通知書》送達執行人民法院,并逐級上報情況。停止執行死刑的原因消失后,人民法院決定對罪犯重新執行死刑時,承擔死刑執行臨場監督任務的監所檢察部門應當核實有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再簽發的執行死刑命令。
三、死刑執行臨場監督后的相關工作
(一)對被執行死刑罪犯的財產處理監督
死刑罪犯雖然被判處死刑,但是在被執行死刑前,其仍然享有法定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等民事權利,也包括有權在被執行死刑前處分自己死后的尸體或者尸體器官。檢察院應當依法保護死刑罪犯及其近親屬、繼承人的合法權益。在執行死刑后,法院應當將死刑罪犯遺留的合法財產依法通知其繼承人領回。死刑罪犯對其合法財產在臨刑前的遺言、信札中包括書面遺囑或者口頭遺囑內容的,法院應當將該遺囑轉交或者通知其近親屬或者其他繼承人。監所檢察部門應當依法對人民法院轉交被執行死刑罪犯遺書遺言、信札以及死刑執行后通知罪犯家屬等情況進行監督,發現法院在執行死刑活動中有侵犯被執行死刑罪犯的人身權、財產權或者其近親屬、繼承人合法權益等違法情形的,應當依法向法院提出糾正意見。特別是要依照法律法規以及有關文件規定,監督死刑罪犯尸體或尸體器官的捐獻利用活動,防止和糾正違反死刑罪犯自愿捐獻原則或者家屬意愿,非法使用死刑罪犯尸體或尸體器官的行為。
(二)卷宗歸檔問題
執行死刑完畢后,《死刑執行臨場監督筆錄》副本交公訴部門入卷。監所檢察部門應當建立死刑執行臨場監督檔案,其檔案材料包括:被執行死刑罪犯案件的起訴書和人民法院的判決或裁定;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死刑的判決或裁定、執行死刑命令;與被執行死刑罪犯談話記錄、執行過程中的監督筆錄、照片和錄像資料;如有人民檢察院建議停止執行死刑情形的,還應當將《停止執行死刑建議書》、《撤銷停止執行死刑建議通知書》等相關文書一并入卷;《人民檢察院死刑執行臨場監督備案表》。死刑執行臨場監督資料,應當嚴格按照保密規定妥善保管。死刑執行臨場監督檔案應當及時送交檔案管理部門歸檔。
(三)其他問題
被執行死刑罪犯近親屬、繼承人對人民法院執行死刑活動中出現的違法情形,向監所檢察部門提出控告的,監所檢察部門應當受理。監所檢察部門發現人民法院在執行死刑活動中有侵犯被執行死刑罪犯的人身權、財產權或者其近親屬、繼承人合法權利等違法情形的,應當依法提出糾正意見;涉嫌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