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加強自身執法公信力建設是當前嚴峻社會形勢下,特別是開放、透明、信息化條件下必須面對和解決的緊迫問題,亟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探索一條行之有效的發展之路。
一、檢察機關通過互聯網提升執法公信力存在的障礙
近年來,各級檢察機關已經逐步認識到應當積極利用互聯網與人民群眾互動交流,為人民群眾服務,接受人民群眾監督,將互聯網作為信息時代檢察機關與社會公眾之間溝通的重要橋梁和載體以及服務群眾的重要平臺。但是,在實踐中,如何妥善處理好互聯網對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影響,還存在以下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缺乏開展網絡宣傳的專業化人才隊伍
網絡宣傳的特點決定了它是區別于傳統宣傳方式的,那么網絡宣傳的創造者即宣傳人員也是應該和傳統宣傳人員在思想上、技能上、溝通方式上有所區別。目前,檢察機關內部從事網絡宣傳的人員也逐漸增多,但是真正熟悉網絡宣傳規律、掌握網絡宣傳技巧、善于利用網絡維護和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檢察人員卻相對缺乏。
(二)對互聯網的影響力在思想觀念上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部分檢察人員仍舊對網絡宣傳不重視甚至有抵觸情緒,滿足于埋頭苦干,做不到抬頭看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惰性思維仍然存在,對于宣傳習慣于照本宣科的舊有模式,認識不到開展網絡宣傳是當前開放、透明、信息化條件下,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重要渠道。
(三)網絡宣傳的形式不夠多樣,手段不夠豐富
檢察機關開展網絡宣傳的形式仍然比較傳統,拘泥于原有的信息發布、新聞傳播、網上招聘等模式,所依托的陣地往往也是正義網、人民網等網站,與社會主流門戶網站的溝通聯系較少。同時,對于人民群眾比較關心的案件辦理進展、社會敏感案件處理的情況等,未能做到及時公開,網絡宣傳停留于“誰發布誰關注”的階段,加之我們主動發布的信息往往過于簡短,不夠全面,因此造成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執法辦案不夠信任。
(四)面對網絡輿情,缺乏應對機制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很多時候檢察機關在面對負面消息的時候,一方面指責“群眾”“不明真相”,另一方面,又遮遮掩掩人為導致“群眾”“不明真相”,使執法公信力受到質疑和責難。部分檢察人員習慣于傳統的信息傳播渠道,對網絡輿情不信任、不關心、不知情,存在漠視乃至僥幸心理。一方面表明這一部分人員缺乏對網絡民意的足夠重視,懷有“清者自清”的樸素心理,沒有深刻了解到網絡錯誤言論帶來的負面影響對檢察工作大局可能造成的破壞;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檢察機關目前對網絡輿情缺乏相應的應對機制,遇事反應不夠迅速,缺乏危機管理等相關能力。
(五)檢察網站權威信息平臺的作用不突出,知名度不高
就目前的情況看我市檢察網還不能擔負起網絡宣傳主陣地的使命,主要表現為網站知名度不高、點擊率偏低、實用性不強、互動功能不完善、檢務公開不到位等方面,與人民群眾對于了解檢察機關、認知檢察工作的期待和需求還有一定差距,起不到通過發布權威信息,提升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的作用。
二、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執法公信力的降低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社會信任的解體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的研究顯示,目前,社會斷裂是中國社會的基本特征,無論是階層上還是信仰上,中國的社會信任正處于一種解體狀態,社會不信任已經深入到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包括人與人之間、家庭成員之間,自然也包括群眾與檢察機關之間,懷疑一切,用“有罪推定”的心態打量一切的心態盛行,從而使一起起普通的刑事案件演變為公共事件。
(二)互聯網本身是柄“雙刃劍”,難于管理
互聯網固然有其迅速、便捷的一面,但是不可否認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果,比如:信息一旦通過網絡進行發布,有可能被其他網站無限制進行轉載甚至“加工”,這樣一來有可能導致真實信息被扭曲甚至被誤讀;有的網站為了吸引眼球,會有意用偏離被采訪人原意的語言進行描述,導致正面宣傳出現負面效應,從而影響長期的宣傳合作。同時,網上所謂的言論自由,容易導致輿情失控,加大對輿情引導的難度。
(三)部分檢察機關存在“信息霸權”,群眾與檢察機關常處于信息權的爭奪狀態
充分保障社會公眾對檢察機關各項工作的知情權應當是檢務公開的題中應有之意,應當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然而實際操作中卻剛好相反,很多社會公眾需要知道或者澄清的信息,被種種理由無限期推遲發布,從而造成檢察機關執法公信力屢受質疑。從根本上講,存在這一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在于部分檢察人員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特權思想”在作祟,把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當作是自己的權利,而不是義務,把掌握相關信息看成是顯示自己權力存在的象征。存在這一現象一方面是對自己辦理的案件或處理的事件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檢察機關網絡宣傳主渠道不暢通,使得一些檢察人員在網絡宣傳面前望而卻步。
(四)缺乏針對網絡宣傳的專業化培訓
網絡宣傳有別于傳統的宣傳模式,其人才成長規律和培訓方案自然也有別于傳統的培訓模式。網絡宣傳人員除了具備傳統意義上宣傳干部的特點外,還應當具有引導公眾情緒、駕馭復雜形勢、策劃新聞(事件)焦點等方面的才能。面對網絡宣傳影響力日益壯大的趨勢,檢察機關培養一批懂網絡、善宣傳、精業務的專門性人才應成為當務之急。
三、信息化條件下提升執法公信力的措施
為了能夠確保檢察機關更好地利用互聯網加強檢務公開、開展檢察宣傳、加強輿情監控,從而達到提升執法公信力的目的,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進一步加大網上檢務公開力度
針對網上檢務公開工作薄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以保證檢察工作的透明,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1.公開檢察機關的有關規定和重大事項。完善“檢務公開”的內容,公布檢察機關的相關規定,制定面向社會的辦案規則、重大決定和重要事項。
2.實現檢察機關辦案情況的網上查詢。針對檢察機關辦理的批捕、公訴、自偵、控申所有案件,依法能夠公開并可以實現網上查詢的,全部開通網上查詢。由偵監處、公訴處、反貪局、反瀆局、民行處、控申處、監所處根據自身職能,負責好各類案件的網上查詢工作。
3.在網上開通其他便民服務措施。結合實際情況在網上增加和完善如下便民服務措施:增加行賄檔案查詢的預約功能,有關人員或單位在網上預約查詢行賄檔案;增加律師查閱案卷的預約功能;增加舉報檢察人員違法違紀情況欄目;增加人民監督工作欄目,完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絡平臺。
(二)進一步加強網絡輿論引導
鞏固發展好檢察門戶網站這個檢察機關門戶網站的作用,融權威性、互動性、實用性、親民性為一體;同時,積極開拓社會網絡資源為我作用,實現“互利雙贏”。
1.強化互動交流功能,提高檢察機關宣傳活動的公眾參與度。嘗試依托社會門戶網站開展深度合作,不定期地邀請檢察人員做客網站直播間,就熱點話題與網民共同討論。
2.強化信息傳遞功能,建立高效、權威、穩妥的民意傳遞渠道。嘗試建立檢察長信箱,明確“檢察官答疑”欄目的職責任務分解,確保收集民意的渠道始終暢通。
3.強化民意征詢功能,通過公開相關內容,確保民眾知情權和參與權的實現。不定期開展網上調查,對于檢察機關即將出臺的便民措施、重大改革事項等在網絡上開展問卷調查,聽取民眾意見建議;對于檢察機關一些已經實施的工作舉措或許要征求群眾意見的工作報告,在北京檢察網上公示,接受群眾的評議。
4.強化形象展示功能,為檢察機關提供展示工作業績、樹立良好形象的平臺。在原有的對于隊伍建設、檢察文化等方面宣傳的基礎上,加大對于涉及民生領域的職務犯罪預防和偵查的宣傳力度,加大對于群眾普遍關注的法律監督案件或做法的宣傳力度,使社會公眾更加了解檢察機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