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我國性文化,唐代性文化不容忽視,而敦煌寫本則為此提供了大量可信的佐證。自1900年6月22日敦煌文書重見天日起,對敦煌文獻的搜集、整理、研究已經歷了百年歷史;特別是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在千佛洞土地廟發現的一批文書更豐富了敦煌文獻的內容。目前,敦煌遺書寫本總數約五萬卷,還有少量木刻本。它們多為漢文文獻,也有一些西域文字。內容主要包括佛經、世俗文書等等,世俗文書中則有大量的有關唐代性文化—婚姻文化的描述。
敦煌寫本中關于性文化—婚姻文化的內容,為我們了解唐代禮儀文化、社會思潮及風俗習慣的嬗變,打開了一扇五彩斑斕而又真率翔實的窗口。
一、唐人的婚齡
由敦煌寫本可知,唐人的男子適婚年齡有十五、二十之說;對于女子,有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之謂。產生這些不同婚齡說法的原因,應當是由唐代各個時期不同的政治、經濟形勢所決定,尤其與政治—軍事形勢的張弛關系密切。
如開元年間乃唐王朝政治—軍事與經濟發展的全盛時期。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唐玄宗下詔:“男年十五,女年十三以上聽婚嫁。”這里明確了男子十五歲便可娶,女子十三便可嫁。到了唐代宗時期,由于安史之亂,社會動蕩,男子大量被征兵上前線,致使婚嫁多有推遲。這就是中唐詩人白居易《贈女詩》所描述的:“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歸。”
二、唐人的媒妁婚
媒妁婚就是包辦婚姻,即奉父母之命,靠媒妁之言,這在敦煌寫本《云謠集雜曲子·傾杯樂》中能找到依據。
唐代的媒妁婚應是其婚姻文化的主流形式。這是因為,無論唐代文明再開放開明,它仍是封建社會的文明,必然具有封建主流倫理的特質。而封建家長制則是封建主流倫理的基本內容。其次,由于唐文明屬于封建社會文明,其階級等級觀念仍是社會思潮的核心觀念。在婚姻問題上,則表現出“門當戶對”的等級理念。如敦煌寫本《不知名變文》道:“娘子空來我空手,奈何為媒人所秤量。娘娘既言百匹錦,娘娘呼我作上馬郎。彼此赤身相奉侍,門當戶對恰相當。”變文反映出包括敦煌地區在內的整個大唐帝國治下的主流婚姻形態——以等級觀念為內核的包辦婚姻。變文吟唱出的是那一時期(不僅限于唐代,而是數千年的奴隸—封建制下的傳統社會)的青年男女面對現實的無奈以及向往自由、渴望婚姻自主的愿景。
三、唐人的聘禮
敦煌寫本還為我們描繪出舊時“納彩禮”的一般形態。例如寫本伯二三四四卷《祇園因由記》寫道:“其友保曰:舍衛長者大丞聞君有女,故來求婚。長者護勒彌答曰:此則門當戶對,要馬百匹,黃金千兩,青衣百口,物百車。”這表明,如要娶君臣之女,則要百匹馬、千兩黃金、百口青衣等彩禮。官宦人家如此,百姓人家也如此。即如清道光《敦煌縣志》所記:“送跟帖后,行納彩禮,厚則送梭布二十四對,次則送十二對、八對不等”。
從敦煌寫本可以看出,敦煌民間聘禮種類繁多,數量巨大,一般都有馬、黃金、玉璧、彩綢、布匹、被褥、豬、羊、果子、野味、油、鹽、醬、醋、椒、蔥、姜、蒜等等,大多屬于生活必須品。這也是敦煌唐人聘禮的特點之一,反映出唐代社會經濟生活的豐裕富庶,連邊遠的敦煌娶親也出手闊綽,但也講究實用。
四、唐人的擇偶條件
盡管媒妁婚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的主流婚姻模式,但在相對開明、開放的唐代,有不少男女仍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擇偶。在敦煌地區,由于遠離中原政權中心,這種現象更為常見。研究者普遍認為,唐朝時期,女子地位比之前后的時期,相對較高。這在敦煌寫本《下女夫詞》中也能找到依據,這就是新娘要在婚禮中提出包括政治立場、人品、學識在內的諸多問題問難新郎,只有在獲得滿意的答案后,新娘才會應肯正式結婚。
五、唐人的性教育
漢唐之際民間流行一種性知識(古人謂“房中術”)普及本——《素女經》。素女或玄女(按:素女、玄女疑為一人;玄、素合稱,則始于魏晉)是上古典籍中記載的性愛女神,說她和黃帝經常討論性交課題。《素女經》就是素女回答黃帝問的記錄。它也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性心理學著作,距今有兩千多年(據考,可能成書于戰國至兩漢之間或云在公元1-3世紀)。兩漢魏晉南北朝之時,《素女經》在民間起到了普及性知識的作用。東漢張衡《同聲歌》描述男女新婚同房時的情景寫道:“衣解巾粉御,列圖陳枕張。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眾夫所希見,天老教軒皇。”這說的是新婚夫婦新婚之夜,將載有素女傳授性知識的春宮圖鋪設在枕頭上觀摩學習。另一篇張衡賦文《七弁》則寫道:“于是紅華曼理,遺芳酷烈。侍夕先生,同茲宴衾。假明蘭燈,指圖觀列。蟬綿宜愧,夭紹紆折。”這說明古代性知識多源于《素女經》及相關附圖。唐人李賢注漢末邊讓《章華賦》云:“黃帝軒轅氏得房中之術于玄(素)女。握固吸氣,還精補腦,可以長生。”唐人的敘述也告訴我們《素女經》在唐代廣為人知,是民間常見的性教育書;唐人是通過《素女經》等來獲取性知識的。
敦煌寫本中,有一篇反映學習并實踐《素女經》的《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抄本殘卷(即伯二五三九卷,現存法國巴黎的敦煌藏品處)。該賦作者系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簡。通過對此件清刊本的分析,這是一篇最能反映唐代性文化廣度及深度的文學作品,也是一份頗能說明唐人性心理活動的歷史資料。比如展現鰥夫動情的段落:
有幸花貌,每懇交歡,睹馬上之玉顏,常思匹耦,羨委禽于庭弊,愿擲果于春陌。念剛腸之欲斷,往往顛狂;覺精神之散飛,看看瘦瘠。是即寢食俱廢,行止無操,夢中獨見,暗處相招,信息稠于百度,顧眄希于一朝。想美質,念纖腰,有時暗合,魄散魂銷。
又如關于合歡男女達到性高潮時的反應:
縱嚶嚶之聲,每聞氣促;舉搖搖之足,時覺香風。然更縱枕上之淫,用房中之術,行九淺而一深,待十候而方畢,既恣情而乍疾乍徐,亦下顧而看出看入。女乃色變聲顫,釵垂髻亂,漫眼而橫波入鬢,梳低而半月臨肩。男亦彌茫兩自,攤垂四肢,精透子宮之內,津流丹穴之池。
這兩段關于性心理的描寫,即便今人來看,大概多會臉紅心跳,覺得太直露太大膽了;可是在唐人,當然也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