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地廣闊,歷史悠久,地靈人杰,物華天寶,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然而蜀是什么?為何稱蜀?說法種種,至今還難統一。
一、歷史上蜀的稱謂
1. 按許慎《說文解字》:“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因此蜀是葵中蠶。
2. 蜀是蠋,蠋是蝶蛾類的幼蟲。蠋似蠶,川西有蠶叢縱目。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怪面像兩眼突出,被稱為“縱目”,因此蠶叢氏為開國蜀主,并有李白《蜀道難》詩為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蠶叢因而成了蜀的祖先,稱為蜀。
3. 祭器。《管子·形勢》:“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尹知章注:“抱,持也。蜀,祠器也。”
4. 蜀是燭(燭)。黎翔鳳在《管子校注·形勢第二》中“案:唯房(玄齡)注不誤也。”所謂抱者,祠器也。翔鳳案:“‘抱蜀’即‘抱燭’”。此即房玄齡的觀點。“蜀”即是“燭”。
5.“蜀”音近“叟”,“叟”是氐羌的一支,“蜀”與氐羌族有關,蜀來源于羌。
以上“蜀”族所在地為川西部,也有在離若水不遠之地說法,但總范圍均在川西南部。
二、蜀乃白蠟蟲
筆者認為蜀即白蠟蟲;以火燃蜀則成燭(燭)。蟲白蠟做成之燭極其明亮,即所謂“燉耀敦大,光照四海”。此白蠟蟲簡稱蠟,世界上特產中國,中國以四川為主,四川又以涼山州的蠟蟲最佳,(明朝)以前四川簡稱為蜀,因此特名為“蜀蠟”。以下分三個步驟求證。
1. 蟲白蠟所需氣候條件。蟲白蠟只生長在亞熱帶,年平均溫度的最佳種蟲(雌蠟蟲)的溫度為:西昌、會理、廣元平均為17.4℃~17.1℃。其他條件為:雨量較豐富,日照長,風小,霜期短,氣溫劇烈變化小。種蟲海拔在1000米~3000米之間最佳,主寄株女貞樹。這些特定條件,則只有涼山州一帶為適宜區,因此蠟種蟲成為其特產。這也是蜀山氏名稱來源之一。白蠟蟲(雄蟲)分泌的蠟質稱為蟲白蠟,是做燭的特殊材料,其寄株為白蠟樹,海拔200米~400米最佳,這在樂山等地為蜀蠟主產區。
白蠟蟲寄生于長于野外的女貞樹、白蠟樹等冬青類樹枝上。約在距今8000年前的農業文明初期,世界氣候處于寒冷期,我國年平均溫度降低4℃左右,處于-1℃左右。而在四川特別是涼山地區,相應地只降低1℃左右。(圖一)對于涼山州等地最佳種蟲溫度來看,比如需年平均溫度17℃,降低1℃,仍是白蠟蟲的最宜氣溫。那里的先民在砍伐樹枝取暖、作食,燒柴祭祀,篝火歡慶等活動時,難免砍著天生野外結有蟲白蠟的女貞樹、白蠟樹等枝條,因而發現白蠟枝條燃燒特別熾烈、明亮,火煙小,是火炬的最好的材料。之后的5000年間,中國又處于高溫時期。當時人口稀少,森林茂密,湖泊沼澤濕地較多,濕度較大。仰韶和殷墟時代是中國氣候溫和時期。當時西安和安陽地區有十分豐富的亞熱帶植物種類和動物種類。長達5000年的溫和氣候期,給我國5000年的文明史打下了極好的基礎。相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當為古蜀山氏地區)的女貞、白蠟樹以及蟲白蠟很快傳播至我國的16個省區。此外,甲骨文象形白蠟蟲的“蜀”字出現了。(“昌意降居若水”也在此時期。)
在這5000年的中后期,距今約3300年~3000年間(相當于商盤庚至周康王),出現了寒冷期,白蠟蟲等亞熱帶動植物又消失了,只有涼山州還保持有白蠟蟲,繼而成了特產“蜀”。這一地區的先民則保持了“蜀山氏”之名稱。
2.蟲白蠟即是蜀。“蜀”、“燭”可互稱。蜀,《說文》稱“葵中蠶”,引用《詩·豳風·東山》“蜎蜎者蜀,烝在桑野。”“蜎”(yuān)釋彎曲的“孑孓”,蚊子幼蟲。“蜎”又讀(xuān),通“翾”,有輕盈、便捷、飛翔等意,以此來形容“蜀”——白蠟蟲才是恰當的。白蠟蟲天生野外女貞等樹枝上,能自繁自養,每到八月極需采蠟,否則白蠟花老化減產。所以那個要西歸回者,掛念著“烝(長久)在桑野”的白蠟蟲。(按許慎所講,“蜀”是野蠶、柞蠶,但其幼蟲體長7毫米,成蟲體長90毫米,這哪里還有“孑孓”貌?倒是白蠟幼蟲才像“孑孓”。)
白蠟蟲屬昆蟲綱,同翅目,蠟蚧科,是雌雄異體的昆蟲。其雌蟲無翅,雄蟲有翅能小飛。雌蟲一生只有卵、若蟲(或稱幼蟲)、成蟲三個蟲期,初成熟時,體長1.5毫米,寬1.3毫米,老熟時直徑約10毫米。雄蟲有卵、幼蟲、蛹、成蟲四個蟲期,屬全變態。雄成蟲很小,體長2毫米,胸部寬0.8毫米,翅展5毫米,腹部倒數第2節的2孔生出兩根長3毫米的蠟絲。(圖二)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整理列出的《甲骨文·金文·蜀字圖表》,共9個甲、金文“蜀”字,頭部都呈“”字狀。這種字形可視為雄蠟成蟲分泌于寄株上的蠟花剖面,“”中的兩畫可視為雄蠟成蟲用腹尾的兩根蠟絲所戳的退出孔。有的“蜀”字凸出于“”的兩豎,則可視作正在退出蠟花的雄蠟蟲尾蠟絲。這象形的甲、金文“蜀”應當是對白蠟蟲的生動描述。
3. 以火燃“蜀”就是“燭”(zhú)。從漢字結構組成看,火旁于蜀成為“燭”。蜀,蟲白蠟,為白蠟蟲寄生于女貞樹或白蠟樹枝的分泌物。色微黃至白色,粗結晶固體。熔點80℃~83℃,相密度0.93~0.97。其主要用于制鞋油、汽車蠟等,也是醫藥、造紙等工業原料;又是祭祀的燭炬,應該是有5000多年的歷史,直至今時,仍然是祭祀不可少的重要物品。
廣漢三星堆博物館陳列的二號坑神殿青銅器,為晚商青銅器。(圖三)其手奉祭器者系兩人相背面向外,各持璋與蜀。璋,明顯易識,蜀即圖上枝藤狀物,就是天然野外的被白雄蠟蟲的分泌物抱裹的樹枝條即白蠟條。它就是蜀或曰“燭龍”。此種蠟條,筆者和西昌學院李時高副教授用火燃之確很明亮,熾烈。
三、特產蜀的地區在若水流域
成為我國特產的蜀——白蠟種蟲的產區今在四川及云南,即《史記》與《水經注》所指的若水地區:1. 四川省涼山州地區(原邛都)及攀枝花市的米易縣;2.云南省的元謀、會澤、巧家、昭通等縣。據會理縣志記載,直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每年農歷四月的蟲會(系產蠟區到蠟種區喜德、會理、德昌、米易等地買蟲子的交易),熱鬧非凡。據我所知現在生產蟲子的有涼山州的喜德和美姑。至今自繁自養的蟲子在西昌學院路邊的女貞樹、米易黃龍村牛馬廠溝唐光洪家的白蠟樹上。
結語:蜀,因特產白蠟蟲而得名;產地的先民為若水流域的蜀山氏;燃蜀即成燭(燭)。
作者單位:米易縣水務農機電力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