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和中亞國家關系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后,如何為未來的雙邊關系設計藍圖、夯實基礎?在經濟合作與地區安全保障上,中國將有怎樣的思路與舉措?習近平主席今年九月在中亞訪問時,曾系統地向外界回答了這些問題。尤其是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宏偉設想,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與廣泛解讀。這一戰略藍圖,不僅蘊含深邃長遠的戰略思考,同時也具有明確的指向性與操作性。對中國和中亞甚至是中東歐來說,無疑是利好福音。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連接中亞、西亞、歐洲的“絲綢之路”,使中華文明因子遠播異域,同時也吸收不同文明中的積極因素,使不同種族、文化、政權在這條國際大通道上加強了互動與交往,沿途商旅往來,烽煙不驚,各國友好交往,虛心相師,互通有無,互利共贏,奠定了漢王朝文治武功的基本格局。這是古代中國為地區合作、國際交往、文明對話所作的巨大貢獻。
中亞是連通中國與歐洲的戰略走廊,不僅擁有豐富的礦藏資源,而且還有著重要的防務安全、交通通道、戰略拓展等核心價值。地緣政治學鼻祖麥金德曾說,包括中亞在內的歐亞大陸是全球戰略競爭的決勝點。在全球化深入發展,地區合作進入新里程的節點下,提議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正體現了中國政府力求走出傳統國際競爭窠臼的決心與自信。
主要大國和周邊中小國家關系聯系趨緊,交往變密,往往會有謀取“勢力范圍”之嫌,甚至會引起本地區大國的緊張與猜忌。需要指出的是,“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外交與國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秉持我國外交基本原則——不稱霸,不擴張,取人為善,與人為善。加緊與周邊國家的利益融合,并不是利益攫奪,不是殖民擴張,也不是針對某一大國的狹隘結盟。相反,是在堅持“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前提下,不劃分勢力范圍,不以鄰為壑,將中國的核心利益與絲綢之路上的經濟體緊密聯系,休戚與共,互利互助。
中亞地區緊鄰我國西北,又同是上海合作組織成員,近些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不俗成績,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作用也顯著提升。西部大開發戰略又是我國的基本戰略之一,加大西部地區的建設開發力度,促進西部開放戰略的逐步推行,離不開更深層面的融入中亞地區。中國和中亞地區擁有的合作空間是超乎想象的,若能借“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東風,將各項基礎先行措施步步夯實,不僅對兩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防務安全、地區穩定大有裨益,對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繁榮也有重要意義。
本期策劃,我們以“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主題,重點聚焦中國與中亞地區的互動歷程、前景瞻望與潛力挖掘,精選了一批相關方面的優秀成果。若學界、政界讀者能以此為繼續探索的跳板和契機,更多關注與思考中國周邊戰略的突圍與鞏固,形成更開放、更成熟、更穩固的戰略體系,則幸甚!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