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出臺了關于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英語學科是這份改革方案的著力點之一。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對英語學科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2016年,英語學科在中高考總分中的權重下降。英語中考由原來的120分降至100分;英語高考由原來的150分降至100分。第二,英語試卷的難度降低。英語學科的考查限于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第三,英語聽力在全卷中的比重增加。在中考中,聽力上升至50分,占全卷總分的1/2;在高考中,英語聽力占30分,聽力的比重由原來全卷的1/5上升至近1/3。第四,高中生有權利決定自己在完成了英語學科的考試后是否繼續學習英語。此外,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還對英語試卷的命制做出了相應的指示:英語學科將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體現課標的基本要求。那么,在新形勢下身處教學一線的英語教師將如何應對本次教育的改革,調整課堂教學呢?
1.落實能力立意,在“做”字上下功夫
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強調英語學科試卷的命制要突出語言的實際應用。這項規定與課標的精神是相一致的。語言應用的技能包括聽、說、讀、寫。它們是語言教學綜合成果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之一。在實際教學中,聽、說、讀、寫既是語言學習的內容,又是學習的手段。語言技能的標準以學生在某個級別“能做什么”為主要內容。因此,語言教學要圍繞用語言做事來設計教學活動,要設計符合各個年齡段學生心智和興趣特點的學習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課標精神,小學要堅持在玩中學英語,側重發展學生的聽說能力。初中學生的心智日漸成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加快,該階段的英語教學宜在堅持發展聽說能力的同時,適當發展讀寫的能力。學生在高中階段應進一步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側重提高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聽、說、讀、寫四種技能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的。教學中應該做到階段性地側重發展四項技能,但不能將四種技能截然分開。
2.轉變思想,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
北京市中高考改革方案規定:2016年,英語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成績3年內有效。這一決定無疑賦予了高中學生某種程度上規劃學業的自由。例如,學生可以選擇在高中三年按部就班學習;可以選擇在高一的時候通過高中英語的社會化考試,之后兩年不再學習英語,而將其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可以選擇不斷地參加考試,直到考出滿意的成績;還可以選擇在高一通過了高中英語的社會化考試后,繼續要求學習英語,以使自己能夠保持并提高英語水平,等等。學生的自由規劃使高中英語教師就面臨著如何應對學生選擇的挑戰。
在新的形勢下,既然政策賦予了學生選擇的權利,那么作為教師,就只能在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英語學科意義的前提條件下,尊重學生的選擇。教師放手選擇停止學習英語的學生,熱情幫助選擇繼續學習英語的學生。積極開設各類符合學生要求的選修課,分層次施教,讓學生既能很好地掌握英語這種交流工具,又能夠通過英語學習發展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
總而言之,中高考改革方案實施之后,英語教師肯定要對自己的職業心態和課堂教學作出相應的調整。調整的依據是課程標準。英語教學要突出語言的實際運用,然而語言的恰當運用離不開健全的心智,合乎邏輯的思維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因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仍然要堅持語言學習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從而真正落實英語學科的使命,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