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自2007年開始了高中新課程改革,經過廣大教師的不懈努力,高中語文課程改革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廣大教師普遍認同課程的基本理念,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注意轉變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關心學生的學習體驗。但在改革的進程中也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教學中對語文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缺少有效落實,語文學科的基礎性體現不足;對語文課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認同感方面所起的作用認識不足;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培養還不夠充分。北京市教委《2014—2016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見稿)公布以后,為了落實其精神,我們希望通過下面的做法對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加以改進。
課堂教學方面,教師將經典作品的閱讀指導納入課堂教學,指導學生盡量閱讀原著,了解作品的精髓,指導學生從中獲取有益的精神營養,增加自身的文化積淀。教師可以通過介紹作品的背景幫助學生知人論世,可以借助經典的評論幫助學生認識作品的價值,可以與學生一同走進作品,分享其中的精彩篇章,促進學生對整本中外名著的課外閱讀。教師還可以將課內(或課內外)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形成有助于豐富學習內容、強化學習力度、提高學習效率的新的學習“專題”。也可以把有益于經典文化的拓展學習、有益于學生思維水平的不斷發展、有益于學生語文運用能力提升的校本課程引入課堂,以對國家課程形成必要的補充。
教師在解讀文本時,加強探討交流,在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形成“多重對話”,在對話中實現思想的碰撞和心靈的交流。在進行“多重對話”時,教師應當保證“生本對話”有充足的時間,要注意對“生生對話”給予積極的引導。
教師多鼓勵學生獨立閱讀,為了確保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夠有效進行,需要保證時間,提供作品,關注質量。為此,教師可以考慮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例如,針對不同學生的閱讀需求推薦閱讀作品,為學生提供配套的資源以支持學生的閱讀,引導學生利用學校的圖書館或閱覽室完成獨立閱讀;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開展讀書交流、名作欣賞、名著推薦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質量。
教師還可以借助文學社團活動,組織學生閱讀名著,編演名著,還可以編輯、自辦校園文學刊物。教師可以利用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情景指導學生提高應用語文的策略,可以通過布置任務和設計活動為學生提供言語實踐的機會,進一步促進學生學以致用。
教學評價方面,要進一步提高命題質量,題目的設置,應該關注學生閱讀面和閱讀量,要在試題中體現廣泛閱讀經典作品的導向。試題可以加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促進學生形成現實生活與優秀傳統文化的互動;促進學生在了解世界多元文明的基礎上,感悟中華文明魅力,深化對祖國的感情。試題要注重與學生生活實踐的聯系,使學生能充分展示實踐的思維過程,能在實踐中充分展示語文能力和素養。題目的設置,要發揮語文學習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個性發展。同時要避免增加考查難度。
教學研究方面,教研部門可以采取適當措施提升語文教師的傳統文化底蘊,可以在教師中開展讀書交流活動,通過開展專題研討、研究課、觀摩課、教學展示等活動形式,幫助教師提高文學教育的水平,開闊眼界,提高學識涵養。教研部門還可以組織有針對性的市級培訓,對《2014—2016年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加以解讀,結合相關的優秀課例,以及開展文學教育方面取得突出成績的學校或教師做經驗介紹,以實現學習、研究、分享的目的。借助“北京數字學校”平臺,逐漸形成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網上教研、指導、教學分享的機制。不斷推進語文學科優質教育資源整合、共享。利用微博、微信等平臺,不斷豐富語文教學資源的推送,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