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李宗錄
北京市大峪中學地理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自1993年任教以來在國家一級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主編著作5部。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專家、“國培計劃”評審評估專家、“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大綱”地理學科編寫組成員、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家委員會評審專家、首都師范大學特級教師中心特聘專家。先后被首都師范大學、青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聘為培訓專家,為國家級地理骨干教師培訓班進行培訓。
唐人王維在《使至塞上》中寫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p>
詩中的“蕭關”,就是現在的西海固。
西海固,位于中國西部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的地帶,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陽、同心等七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李宗錄就來自西海固。
9歲那年,他第一次穿上了一條嶄新的褲子,背著用姐姐的破衣服縫制的花書包走進村頭的小學校,走到學校唯一的民辦教師的面前……后來,他上了大學;再后來,他成為北京市門頭溝區的一名中學教師;再后來,他成了北京市特級教師……
成了特級教師的李宗錄仍然是學生喜歡的可愛的“錄錄”老師:“不管什么時候,看到您都很開心。即使是您生氣的時候,嘿嘿,像個委屈的孩子,真可愛。覺得您的點點滴滴都透露著可愛。比如您看書用嘴咬著筆,比如您用手托著下巴趴在桌子上仔細看同學,比如您寫錯字、讀錯音會臉紅,比如那次給您照相,您還不好意思……”(摘自學生的畢業留言)
“人一輩子一定要做點事?!?/p>
在李宗錄的散文《求學記》里有這樣一段文字:“現在,我坐在京西叢山中的一個偏僻的中學開始寫作,已經是午夜12點了,又是暑期,偌大的學校靜悄悄的沒有一點聲音。我已經又是一個兩年沒有回家了。故鄉遙遠,在異地的日日夜夜里,它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什么是思鄉?!?/p>
思鄉,是每一個離開故土的人必然的情感。然而,當初的遠離,卻注定有不一樣的理由。對此,李宗錄的回答實實在在:“我覺得人這一輩子就得做點事。如果回到老家,按當地的思想觀念,我可能不好發展?!?/p>
因為“想做點事”,李宗錄很想到外面的世界闖一闖。恰逢李宗錄大學畢業那年,北京市門頭溝區去他所在的學校招老師,只是不巧,當年的計劃里沒有地理老師。李宗錄不想放棄這個機會,跟別人借了路費,坐了24小時的火車追到北京。他風塵仆仆地來到門頭溝教委,把隨身背來的一堆證書倒在桌子上。于是,他就被留下了。
開始,李宗錄被分配到城區,可是,他自己卻要求去了深山里的齋堂中學。為什么會這樣選擇?他的回答一如既往地實在:“就兩個條件吸引了我,一個是樓房,一個是高中?!痹瓉恚环峙淙サ氖且凰踔行#I崾瞧椒?,而且很破舊,而齋堂中學有樓房;更重要的是齋堂中學有高中(師范班),可以讓他有用武之地。現在看來,第一個條件可見李宗錄當時的孩子氣,而第二個條件依稀可見他“想做點事”的心了。
然而,三年后李宗錄還是走出了大山,調到了位于門頭溝城區的大峪中學,理由很簡單:齋堂中學取消了高中班。或許有人懷疑,李宗錄這是給調離山區找個借口吧?知道的人都會告訴你:絕對不是。因為李宗錄的工作表現和業績,城區很多條件優越、待遇優厚的學校都曾向他伸出橄欖枝,可他都拒絕了。他說:“城里是好,可是城里好老師多的是,咱們去湊熱鬧干嘛?門頭溝需要人,我就在這邊干。在這個地方,我把個人的潛能都發揮出來了,而不是成為一個掙錢的機器?!?/p>
李宗錄不離開門頭溝還有另外一個理由:“當年我只身一人從寧夏來到北京,在我最困難的時候,這個地方接納了我,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F在我有了能力,就想著要報答這里,盡我的能力,能做多大貢獻就做多大貢獻?!痹诒本┥盍?0年,李宗錄還是沒改西北人的淳樸本色,重情重義,知恩圖報。
因為要“做點事”,也因為知恩圖報,李宗錄成了一個典型的工作狂。他會利用寒暑假提前備好每一學期的教案,課前再對即將實施的教案進行細致推敲,精心準備課件,力圖每一節課都發揮出自己潛力的極致,不留下過多遺憾。課后再認真反思,找出不足,下次上課時改進。學生的每道練習題都是他在題海中精心挑選出來的,發現學生哪點知識沒掌握好,不管多忙他都會面批……再加上還要參加課題研究,還要承擔一些管理工作,他總是忙得一路小跑,安排事情精確到“分鐘”。如此忙碌的情況下,他仍然會擠出時間讀書,白天沒時間,就用晚上。
如今的李宗錄,不僅把事做好了,人也做得好——用學生的話說,他們的李老師是“集幽默、智慧、熱情、活力、友善于一身的優秀教師”。2006年11月,學校評選“學生最滿意的教師”,李宗錄任教的高三(9)班全體學生都把票投給了他,有人還在票上寫道:“李老師,我們永遠支持您!” “文科班的學生,就需要像您這樣的教師?!薄?/p>
“不管面對什么,只能往前走?!?/p>
不過,李宗錄這個拼命三郎并不是蠻干,他很早就發現了一條成長的“捷徑”——做課題研究。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課題”對很多中學老師來講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剛剛離開山區學校的李宗錄就加入了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多媒體組合教學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課題組,成為門頭溝區教師研究多媒體教學的第一人。
怎樣讓多媒體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課件怎么做才有助于教學、有助于重點和難點的解決?一節課多個課件,怎樣安排順序才符合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層出不窮的問題讓李宗錄累著,也快樂著。在這個過程中,他“感覺自己提高了一大截”。
1996—2001年,李宗錄參加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重點課題《高效率學習與心理思維訓練》課題組。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他閱讀了大量的心理學、教育學著作,并初步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科研的方法,學到了怎樣走進學生的內心,通過解決學生非智力因素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他“感覺到自己又提高了”。
除了參與課題研究,李宗錄還把每一次培訓都當作難得的學習機會,在每一次培訓中擴大自己的學習平臺,知識越學越多,教學水平越來越高,研究能力越來越強,也越來越受到專家、同行、學生、家長的認可。
2009年,38歲的李宗錄被評為北京市地理學科特級教師。他依然參加培訓,只是身份從被培訓者轉為培訓者——教育部啟動國培計劃,他成為地理學科首批入選的20名專家之一,和大學老師、教研員一起當起了老師們的老師。這是一個痛苦而艱辛的過程,但也是讓他進步最快的過程。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站在更高的位置上看問題。例子拿出來,不僅要在實踐上對老師有啟示,而且要讓老師看到背后的東西?!彼靼?,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要懂理論。為此,他看了很多書。而且,每講一次,他都深入反思自己的不足。就是在不斷的學習和反思中,他的水平進一步提升:“現在看前幾年講的,感覺真是很一般,雖然當時也是盡了最大的努力?!钡褪窃趶摹耙话恪钡健安灰话恪钡倪^程中,他付出的是辛苦,得到的是自信:“我現在整的這個東西專家整不出來,因為專家沒有實踐經驗,不知道學生上課時會出現什么問題,不知道老師備課時會忽視哪些方面。而且,現在我在理論方面也不弱了?!?/p>
李宗錄說,在他的成長歷程中,最值得年輕人借鑒的就是一句話:“不管面對什么,只能往前走,不能往后退?!?/p>
懷著這樣的心愿,李宗錄一直往前走,偶爾回頭看,卻絕不會止步。
“教師的作用是打開學生求知的大門?!?/p>
經過20年的追索,李宗錄建立起一套自己的中學地理教學思想和教學體系,即教學基點的生本化,地理知識的問題化,能力培養的過程化,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學生發展的和諧化。而實現這“五化”的途徑歸納起來都是一個——解決問題。他說,只有當學生面對問題的時候,學習的興趣才有可能被調動起來,才有可能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只有通過各種問題才能把學生置于學習的主體地位。
為了有效地解決問題,李宗錄不再像“編劇本”一樣寫“教案”,而是像“編游戲”一樣寫“學案”,讓學生在一次次“過關”中學到知識,提升能力,形成觀念;他不再做結論的傳播者,而是把學習變成一個體驗的過程、探究的過程、研究的過程、操作的過程;他把靜態的知識變成動態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尋找答案。
為了把教材中陳述性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問題,李宗錄創造性地提出地理教學“五化”:
知識結構化——知識結構是教師進行教學預設的藍圖,同時也是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主要生成通道,只有順著這些“知識小徑”往前走,才不至于在“知識迷宮”中迷失方向,進而導致低效、乃至無效的“教”與“學”。
結構問題化——結構問題化的做法主要有引發興趣、引發查詢、引發動手、引發討論、引發辯論等策略。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采取“標題+問號”的方式,使結構問題化。例如《自然界中的水循環》可以設計成四個基本問題:什么是水循環?水循環的過程有哪些?水循環有哪些環節?水循環的意義是什么?
問題情境化——可以是材料問題情境、影像問題情境、實驗問題情境、虛擬問題情境、故事問題情景、實踐問題情境、操作問題情境等。
情境生活化——設置的問題情境應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并結合當下的時政熱點。這樣做不僅增強學生對問題的興趣,還能加強地理教學與現實的聯系。
生活學科化——教師應該有一雙“地理眼”,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地理學科特色的生活,這樣才能設計出生活味濃郁的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出具有“地理眼”的學生。
李宗錄還總結出地理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五個原則,即系統性原則、探究性原則、主體性原則、適度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對此,著名地理特級教師王能智老師給予了高度評價:“這種設計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論高度,能夠自成體系,在新課改中具有探索意義?!?/p>
記者手記
“李特”原來是“文青”
最吸引眼球的是千里沃野,萬頃良田。大多是玉米。間或有一片片的牧場,奶牛、羊只在草地上悠閑地吃草。還有聞名于世的松嫩平原的沼澤地,蘆葦蕩、水泡子……這些沼澤的形成主要是降水多,蒸發小,排水不暢,再加上底土永凍,無法下滲……”這段日記中間的省略號,連接著李宗錄老師印證了他的特點和身份:文學青年+地理教師。
學生時代的李宗錄一直懷揣著一個作家夢,雖然填志愿時的陰差陽錯讓他上了地理系,他并沒有放棄文學。他一邊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一邊讀文學的書,進行文學創作。大學期間他發表了不少詩歌和散文,在銀川市已經小有名氣。
李宗錄的夢想軌跡在他大學畢業之后轉了一個彎。登上講壇的他,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他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優秀教師的老師也不是好老師?!?/p>
為了成為優秀的地理教師,李宗錄擴展了閱讀領域,不僅看文學的書,也看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地理、歷史方面的著作,寫作中心也漸漸偏向了地理教學方面。開始是寫寫課后反思,到后來就寫出了一些高質量的論文,發表在高水準的專業報刊上。所以,他給年輕老師的告誡是:“一定不能偷懶。要多讀書,多寫作。讀書就是積累,寫作就是反思,積累和反思就能使自己不停留在現在的水平上。”
在投入的工作中,李宗錄對地理這個學科有了和以往不同的認識。“我覺得地理學科太重要了。咱們國家地理學科的落后是被動挨打的真正原因?!币谎约瘸觯Z驚四座。李宗錄解釋:“1840年為什么要打鴉片戰爭?是因為當時英、法、德這些國家的地理研究非常成熟了,知道哪里還有什么,如果搶過來對自己有哪些好處。所以他們就打上門來掠奪我們的資源……”言語間一派慷慨激昂之氣,仿佛當年的文學青年又回來了。
他說有些環境污染也是人們不懂地理造成的:“有些企業打深井排放污水,把地下水污染了,這是斷子絕孫的事,那些企業為什么要干?就有我們的地理教育不到位,人們不懂可持續發展的原因。”
認識到地理學科的重要性,李宗錄更加堅定了信念,要當一個地地道道的地理老師。他把自己的生活做了一個簡要的規劃:工作的階段,力爭成為一個最優秀的地理老師,抽時間多寫寫自己的教育教學;退休后接觸不到學生了,就重拾舊夢,寫寫小說。
李宗錄說,他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沏一杯淡淡的茶,捧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享受午后的陽光。
是文學青年,也是特級教師。在李宗錄身上,兩者就這樣合而為一,和諧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