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學是我們教學的重點,而在教材中概念的呈現是一個一個分離的點,在實踐中概念教學也是以一個一個的點分別完成的,如何讓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形成系統性知識?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整理,按照概念的特征或類別進行整理、歸類、概括。
為什么要進行知識整理
知識整理看起來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卻會看到以下的情境:
師:這個單元學習完了,該做什么作業了?
生:知識整理。(懶洋洋地齊說)
師:怎么這種情緒?
生1:這個作業太麻煩了,要翻書,要想半天,整理完還不一定對。
生2:(興奮地)老師您總是讓我們做這個作業,您還要看,多辛苦。不如您整理出一份,我們大家拷貝一下,您也免除判作業的辛苦。
(全班鼓掌)
【問題診斷】
這個情境一般出現在布置知識整理作業的課堂上,這實際上涉及的問題是:學生沒有明確知識整理的意義何在。
【解決策略】
讓學生體會知識整理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知識整理可以增強學生知識學習的系統性。知識整理可以幫助學生抓住知識的精髓,明確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邏輯聯系和它在知識體系中的作用與地位,并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全書的知識網絡。
其次,知識整理有利于增進其理解力。知識整理過程是通過把握事物的結構層次,理解事物本質特征和內部聯系的整體性思考過程,這有助于培養學生考慮問題要從全局出發,著眼于整體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整體思考能力,形成追根溯源的思維習慣。
如何進行知識整理
接受這種學習方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學會這種學習方式,在進行知識整理過程中還會遇到這種情況:
甲生:老師,您今天表揚了李某的作業,上次您表揚的是王某的作業,我看了他們的知識整理筆記,我們各自整理的內容都不一樣,為何您就表揚他們,而不表揚我?
【問題診斷】
甲生作業態度很認真,幾乎把教材某一課書的所有內容都謄寫在筆記本上了,但是他沒抓住知識的精髓,沒有關注知識之間邏輯網絡的建立,不利于主要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甲生的學習態度很認真但并未掌握學習方法,這實際也涉及一個問題“怎么把各個概念串聯起來”?原蘇聯著名心理學家克魯切茨基經過試驗研究發現:能力強的學生善于擺脫具體內容、數字、情節的干擾,記住問題的一般結構與特征;而能力差的學生很難擺脫問題的具體內容,沒有自己整理知識的習慣,因此培養學生自己整理知識的能力是教學的重要任務。
【解決策略】
針對甲生的問題,需要引導他掌握閱讀策略和方法,學會研讀教材,然后再整理知識。
1.讓學生了解閱讀教材,進行知識整理的步驟(方法)。
第一步:找出主要觀點,列出結論句中的關鍵詞;
第二步:分析主要觀點、支撐的分論點是什么,關鍵詞是什么;
第三步:是否有第三層次的知識,它和總論點、分論點分別是什么關系。
以上引導過程可以是教師在閱讀前告知學生的,也可以是在閱讀中請優秀學生做出的示范,還可以是在閱讀后組織學生討論,梳理出相關的策略。從效果看,后兩種方法優于前一種方法。
2.針對甲生的情況,制定以下策略。
第一步:單獨面批作業,同時提出要求。上課聽聽其他同學介紹的作業經驗,反思自己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作業在略去枝節、刪掉多余環節上有了進步,但是出現的新問題是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整理得比較混亂。
第二步:直接面批作業時,要求學生說明完成作業的思考路徑,討論存在的問題,指導如何更正。
誰來進行知識整理
知識整理的意義和方法明確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看到另一種情況:教師在黑板上或投影中,呈現出知識整理的結果,學生在伏案疾書,奮力抄寫;老師上課檢測,學生默寫老師的知識整理。
【問題診斷】
這種情景應該引起我們思考的是:誰來進行知識整理?
其實,在知識整理的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就是老師不放心學生,怕學生做得不好,越俎代庖。教師包辦代替,正所謂“勤快媽養懶孩子”,學生不僅思維被限制住了,更重要的是缺乏思考體驗的過程,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教師的教只有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教師要為學生留有空間,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和潛能,由學生自主獲得知識。
【解決策略】
1.主導不是主體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必須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讓他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感知、學會思維、學會理解、學會記憶,形成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終身受益,而不是老師把知識整理好了給學生,這樣學生永遠不會自主學習。告訴學生知識,強迫他記住很快、很容易,但是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在學生那里存活的時間很短,考完就忘記了;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比較慢、比較難,但是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生學會自己整理知識,對所學內容能有清晰的認識,掌握得比較牢固,從而終身受益。
把“珍珠串起來”的過程就是教師教給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的過程。我們應該看到在這里“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并用所接受的知識和信息分析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的工作是主導,主要是幫助他們學會這種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傳遞或灌輸給他們知識。在知識整理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思考從哪些角度以及如何有聯系地認識知識、把握知識、理解知識,可以說這個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
2.等待不要替代
幫助學生學會知識整理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師做耐心、細致的工作,要容忍學生的錯誤;要容忍學生進步的腳步沒有加快,甚至有些時候還出現倒退;要容忍學生在你說過很多遍之后還不能領會……可能這比起直接告訴學生記住某幾個知識點要困難得多,但是學生能夠掌握一種學習的方法,學會自主學習,這是更加有意義的工作,因此需要教師有耐心、有方法。
3.規定不等于限制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有基本規定要求,但應允許學生自我發揮,允許作業有個性,而不是千篇一律。
在《生活與哲學》辯證法部分的知識整理中,教師要求學生:概念全面、知識準確、關系準確,沒有限制的就是方式,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三份作業。
A作業主要是用綱要法進行知識整理,在整理過程中有所創新,不僅通過數字綱要法進行知識層次的分析,還添加了圖示綱要法,把概念之間的關系通過連線、箭頭連接起來,這種綜合的知識整理體現了他對概念的正確理解,也體現了他對概念之間關系的正確理解。
B作業使用的是圖示綱要法,交代了辯證法部分涉及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聯系,這種圖示簡單明了,易于理解和記憶。但是該生的作業存在的問題是對聯系、發展、矛盾之間的關系理解的不到位,同時知識點過于簡單、不利于掌握。
C同學的作業采用的是圖示綱要法,但是他和B同學的差異在于不僅有概念和概念之間的關系,還有相關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內容比較全面。但是從圖示中也可以看到問題,比如該生沒有認識到矛盾的特殊性和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關系,需要關注。
經過上述作業的分析,可以看出不拘一格的知識整理,可以幫助學生學會多層次、多側面地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同時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在知識學習中的思維亮點和需要修補的知識漏洞,在教師的引導下還可以幫助學生反思,從而深化對概念的理解,揭示問題的本質,探索學習方法,有助于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4.希望不能失望
要想提高學生的知識整理能力,就要不斷地進行作業的布置、講評、修正,在這個過程中,既要讓學生了解策略、方法,也要讓學生看到榜樣,更要讓學生看到希望。所謂讓學生看到榜樣就是展示好的作業,和學生一起分析好在哪里,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自己作業的問題在哪里;所謂讓學生看到希望,就是對有進步的作業要給予肯定,同時注意表揚或在班級展示的作業不能僅僅固定在某幾個學生身上,要不斷更換表揚對象,使更多的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被肯定,增強學習動力,形成正激勵。
知識整理就是要把散落的知識點進行歸納整理串成線、形成面,完成把知識由厚變薄、由薄變厚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系統地、有條理地掌握知識。這個過程既是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更是能力培養的過程,學會學習將使學生終身受益。
□ 編輯 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