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作為語文教師應從學科的特點出發,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那么,怎樣才能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引導學生深入感悟呢?
咀嚼語言——“品情”
教學中,教師應抓住精妙之處,引領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揣摩、推敲、鑒賞,感悟字里行間蘊涵的人文美、內涵美,從而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深入品味課文表達的情感。
如《迎接綠色》一課第一段中:“其實只是株絲瓜,野生的。”作者用這樣短短的一句話作為開頭很有特點,其內涵深刻,是值得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感悟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比較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比較“其實只是株絲瓜,野生的”和“其實只是株野生的絲瓜”,比較“其實只是株絲瓜,野生的”和“這是一株絲瓜,野生的”。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品讀這一句,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經過教師的引導,不僅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而且使學生對課文的主旨把握得更準了,對作者的情感體會得更深了。
創設情境——“激情”
教學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只有借助多種途徑,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才能讓學生真正得到情感體驗。因此,教師創設的情境要與課文內容協調一致。
媒體介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媒體喚起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加深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學習《草原》一課時,教師在課上出示草原的圖片,一下子將學生帶入了遼闊美麗的大草原。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欣賞著藍天白云、碧草盈盈,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故事引入。《神奇的鳥島》一課中鳥島怎樣神奇是學習課文的重點。其中,領會島上鳥的團結、勇敢、充滿靈性是體會鳥島神奇的關鍵。課文中作者對鳥類團結作戰、奮勇抗敵的場面描寫得出神入化。通過想象、朗讀、討論等形式,學生已有所感悟,這時教師可以適時引入一個鳥兒獨立作戰的故事加深學生的印象。
引導想象。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可想象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想象,與作者產生心靈的碰撞。
拓展閱讀——“煽情”
教師根據閱讀教學的特點有效地進行拓展,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感悟課文,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課外資料的拓展。《梅花魂》是一篇感情色彩濃厚的文章,讀過的人都不禁為之動容。其中,介紹梅花品格的一段是文章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歷史上有氣節的人物,如文天祥、江姐等。這些人物的感人故事會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情感,從而體會到文中“外祖父”深深的愛國情。
相關作品的拓展。課外閱讀的有效拓展與延伸是新課程理念下許多教師都在探索的。在拓展中,我們要注意拓展的內容與所學課文需緊密聯系、形成整體。
揣摩寫法——“共情”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教會學生透過寫法看思想,透過形式看內容,這才是學習寫法的真正意義所在。
把握選材上的特點。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把握作者選材上的特點是應具備的基本素養。在《梅花魂》這篇課文中作者講述了幼時的五件事,這五件事之間是有關聯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去發現這種關聯,體會作者在寫法上的獨具匠心。
體會作者安排材料時的用心,可以為學生深入感悟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情感創造條件。在教學《小狗兒與大畫家》時,教師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不按時間的先后順序講述兩件事。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不難發現,第二個故事更能表現小狗與大畫家之間深厚的患難之情。有了這樣的認識,再去讀全篇,學生的感悟就會進一步升華。
讀寫結合——“抒情”
讀寫結合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二者的有機結合不僅能夠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語言的表達中流露自己對文章的理解、認識及對人物的評價。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忽視情感體驗的教育不是一種完整的教育。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該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一切可以開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情感,啟迪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為提升其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 編輯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