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是一片讓人心曠神怡的綠色,萬枝千葉匯成的竹海在風波中搖曳翻滾,心底處很自然地涌出了一個電影鏡頭——兩大武林高手在竹枝上飛舞打斗。那是在著名武俠電影《臥虎藏龍》中,周潤發跟章子怡扮演的李慕白、玉嬌龍,在竹尖上令人難忘的打斗場景和意境。回過神來,這里卻不是因《臥虎藏龍》而名揚天下的浙西北部的安吉,而是浙江東部的寧波大雷。
大雷村位于鄞州區的橫街鎮,素有“中國竹筍之鄉”的美稱。與安吉的中國大竹海一樣,這里的竹,也是依山傍水竹連竹,山連山,滿目蒼翠。風吹竹涌,風止竹靜。進入竹海,恍若置身于綠色夢幻之境,絕對“養眼”。大雷村又處于四明山中,四明山位于華東前沿的寧波,曾有中國第二廬山之稱。這里林深茂密、青山碧水,各種鳥獸出沒其間,加之周邊沒有污染源,生態環境十分優越,可謂是“回歸大自然的好去處,未受污染的長壽山”,被譽為天然的“氧吧”。
我的一位同事小翁老家就在此山中,在春光燦爛的日子里,受他之邀,我們作了一次難忘的游歷。風和日暖,車馳進了四明山區,我們就被包圍上來的峻山碧水所鼓舞,長年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人感到了一種原生態之美。來到小翁的家中,他的母親早早地為我們準備好了茶水,飲一杯山泉水泡的清茶,清潤滑爽,千回百轉的自來水絕對沒這個滋味;忍不住走出門外,遠眺著無邊的竹海,大口地吸吮著這天然大氧吧的空氣,就覺得心跳特別的有力。
這是個僻靜的小山村,村子前后都有大片大片的竹海。村旁有條蜿蜒流淌的小溪,到處都能聽到鳥兒的歡叫聲。風過處,竹葉蕭蕭、竹濤陣陣,高高低低的村屋在竹枝搖曳中隱約可見,四處散發出竹筍的香味。據小翁介紹,村里平時人是比較少的,一般只有老年人在家,但到了春筍破土的日子,外出的山里人都會趕回來刨挖。于是出筍季節已成為小山村除了春節以外,人氣最旺的時節。果然,我們看到車進車出擔進擔出的,小小加工廠里一堆堆的竹筍,婦女們手不停地剝筍洗筍,一派歡快忙碌的景象。
小翁領我們上山挖筍了,在他的指導下,瞅準了竹葉灑滿的地皮上被拱破的地方,幾鋤頭下去,一顆大大的春筍刨出來了,剛才在小工廠里看到制作筍菜了,可現在親手刨挖以后,似乎才更加細致地看出筍的品質——個大、色白、肉嫩、質優,難怪是聲名在外啊。由于出筍的時間比較短,大約在十來天內,所以村里的人這時候都在做筍,烤的、燜的、炒的、曬的、腌的,都是筍。
我們的午餐也是以筍為主的,加上當地的土雞和地產豬肉,那個筍的滋味確實是鮮美得很。江浙一帶的人都知道竹筍一年四季皆有,但唯有春筍、冬筍味道最佳。烹調時無論是涼拌、煎炒還是熬湯,均鮮嫩清香,是人們喜歡的佳肴之一。筍雖然含脂肪很少,但它含有蛋白質、糖、鈣、磷、水分等。尤其是筍和肉可以互補有無,混在一起烹飪時,能夠產生一種清鮮或者是咸鮮的風味。宋代的大詩人蘇東坡喜歡吃肉,發明了杭幫名菜“東坡肉”,同時他對筍炒肉有獨到見解:“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筍炒肉。”
走進無邊的竹海里,心在歷史時空的隧道里徜徉,不遠處就是樟村烈士陵園。這里是浙東紅色革命根據地,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不少村莊都是革命烈士村。一大塊暗紅色的山巖映入我的眼簾,莫非真是烈士鮮紅的血液浸潤了這片土地?清代詩人鄭板橋有竹石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眼前的竹深深地扎根于破裂的巖石縫隙,沖破重重阻力,站穩了腳跟并成長起來,個個以其凌云沖霄的身姿,表現了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我相信:竹子中富含著革命志士的精神。
現今的竹鄉已經是生態經濟、旅游經濟的重要基地了,就是小翁他們那個鎮,近五萬畝的竹山資源,四季產筍,筍年產量可達1200多噸,年產值計1000余萬元。再加上竹筍節等旅游活動,逐步打造了一個集山水觀光、生態休閑、紅色之旅、鄉村度假于一體的綜合旅游重鎮,農民們從竹筍產業中獲得的經濟效益越來越多。據一位公司負責人介紹說:“五萬畝竹山,竹筍產量近1200噸,公司承擔了60%到70%的銷售量,直接帶動5000多農戶,增加社會效益360萬元。”蘇東坡曾有詩云:“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充滿安定、祥和、歡樂氣氛的竹鄉樂園深深地印在我們腦海里了,可是心里卻有一些不滿足,細細凝思,原來心底的不滿緣由這么大的一塊的美麗,似乎向世人展示還不夠。前幾年當地政府曾經搞過“游萬畝竹海,品大雷毛筍”為主題的鄞州橫街竹鄉生態休閑游,與安吉的竹海比,與《臥虎藏龍》的文化帶動效益比,似乎當地政府與文化機構及文化人的文化翅膀還不夠有力,飛得還不夠高不夠遠。記得媒體曾報道:在2001年的第73屆奧斯卡國際電影節上,李安的《臥虎藏龍》震驚四座,一舉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并最終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音樂和最佳藝術指導4項殊榮。當手捧獎杯的李安導演重訪安吉時感慨地說,是安吉的秀麗山水成就了《臥虎藏龍》。我想如果把《臥虎藏龍》放到大雷來拍攝,想來也不會太過遜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