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云南老家走到大城市已有十余年時間,每遇餐桌上的天價美酒,總會情不自禁懷念起家鄉的米酒。米酒不同其他烈酒,那是一種清清淡淡的味道,沒有白酒的火辣,也沒有干紅的澀味,直至下肚,嘴里才回味出一絲酒香,輕輕地劃過舌尖,甜絲絲的。
米酒又名醪糟,古人叫“醴”,是我們祖先最早釀制的酒種,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選用云南優質粳米、糯米,配以一定比例,經發酵釀造,壓榨過濾,澄清盛裝于鮮竹筒中。將糯米淘洗干凈,用冷水泡4~5小時, 放在蒸籠上干凈的屜布里蒸熟。蒸熟的米放在干凈的盆里,待溫度降到30~40攝氏度時,按比例拌進酒曲,用勺把米稍壓一下,中間挖出一洞,然后在米上面稍灑一些涼白開,蓋上蓋,放在20多攝氏度的地方,經30小時左右即可出味。
天涼時,如家里室溫在20度左右,可用棉衣將盆包焐起來。過段時間可打開看看,再適量加點涼白開。糯米酒做好后為防止進一步酒化,需裝瓶放入冰箱存放,隨時可吃。
做糯米酒的關鍵是器皿干凈,絕不能有半點油花。最好在做前,將要用的蒸鍋、籠屜、屜布、盆、蓋、拌勺等統統清洗一遍。如沾了油花,肯定做不成功。
米酒發酵時間需要比較準確控制,恰到好處:過長則淀粉被分解完,酒味過大,像飲料,沒有嚼頭;時間不夠則米尚未酥爛,口感黏,像糯米飯。
每每想起家鄉的米酒,總是回味無窮,這不光是那米酒的淡淡清香,更是米酒制作背后的傳統文化。
——云南省麗江市華坪縣 王志
看《農家書屋》雜志已經兩年多,在這兩年多時間里,它就像一位朋友,從最初的簡易本到后來的時尚本,我看到雜志在不斷地發展進步,雜志將我們視作同城里人平等的讀者人群,這讓我們農民讀者很感動。希望貴刊以后越辦越好!
——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 劉新國
假期,村里的孩子們最常去的地方就是農家書屋,寒假即將來臨,農家書屋又將迎來新的閱讀高潮。《農家書屋》雜志算是孩子們翻閱較多的一本期刊,但是很多孩子翻翻就過,主要是看看里面的圖片和新鮮的事物,因為在他們看來雜志內容有些深,看不懂,但他們又喜歡看里面的圖片,所以建議以后咱們在雜志上也刊載一點適合孩子們讀的小故事。
——重慶市大足區高坪鎮 何平
作為一名書屋管理員,同時也是《農家書屋》雜志的忠實讀者,我看到雜志報道農村城鎮化的文章,很有感觸。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現在十多年,我親眼看著農村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泥濘小道變成水泥大道,家家戶戶修起小洋樓,許多村里的年輕人也都進城務工。農村城鎮化給我們農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所以希望看到更多關于農村城鎮化的文章。
——山西省陽泉市盂縣 王運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