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家書屋工程作為《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再次明確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五個重點惠民工程之一,如何構建現代化的服務體系,全面發揮社會作用,切實保障農民基本文化權益,讓人民群眾共享先進文化最新成果,成為當前全國各地新聞出版管理部門在深入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實踐活動中需要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農家書屋工程自2007年在全國各地開始試點建設,到2013年,全國已累計投入各級財政專項資金150多億元,建成農家書屋60多萬個,比原規劃提前三年實現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目標。七年來,農家書屋工程把適用科技送到了田間地頭,把先進文化帶進了偏遠山村,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了千家萬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在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全面小康社會過程中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得到了全國各地農村群眾的廣泛歡迎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但是,農家書屋工程的發展問題也隨著建設過程逐漸凸顯出來,特別是在實現全覆蓋后轉向加強管理使用和全面發揮作用的階段,一些不適應、不協調等問題正在逐個出現。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有識之士在調研過程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不掩蓋事實、不回避矛盾、不以偏概全、不主觀臆斷,共同努力推進農家書屋工程長效運行和可持續發展。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出版物配置與群眾需求銜接不緊。出版物人均存量不足,大村小村同一標準不合理;出版物內容、品種、類別及結構針對性不強,與千差萬別的農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及農村發展格局不相適應;采購政策及補充更新方式不能滿足群眾個性化需求。
二是現代管理方法及使用技術手段缺乏。農家書屋“國有村管”體制厘定不清,責任、權利、義務不夠明確;管理員隊伍因待遇問題不夠穩定,缺乏主動服務意識;缺乏現代管理方法及現代服務技術手段;村民群眾的閱讀興趣和習慣缺乏引導。
三是長效運行發展機制不健全。基層財政狀況差別懸殊,部分地區配套落實難作保障;出版物更新周期長, 靈活的采購機制亟待確立;不少地方對兼顧公益及自營發展的創新嘗試存在顧慮;數字化發展方向和社會捐助政策不清晰;現代化發展目標不夠明確,考核考評體系不健全。
各地農家書屋建設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多種多樣、千差萬別,很難刨根問底式地給出全面的分析和概括,但是,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及途徑卻可以大體一致。我們認為,要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部署要求,打造現代化的農家書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可以總結借鑒湖北省農家書屋數字化探索和江蘇省農家書屋實施現代化升級等經驗,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建立現代化管理培訓體系。現代化管理體系的核心是責權利關系明晰,組織領導及管理體系健全。將農家書屋工程發展列入政府民生工程和納入黨政領導績效考核目標體系,是十分必要的。未來的農家書屋工程管理工作將會更加繁重,必須不斷完善規章制度,強化資產管理,理順管理體制和權責關系。同時要建立穩定的管理員隊伍,完善管理人員業務培訓制度體系,不斷提高管理員的文化素質、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
二是建立數字化補充更新機制。一個健全的出版物和設施設備補充更新機制,對于保持農家書屋吸引力和長效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農家書屋要保持可持續發展并保證公益性不變,各級政府仍然要承擔主導作用,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財政保障機制,同時要創新政府采購方式,支持各地書屋建立自我發展機制,推進數字化建設,利用手機、網絡、電視、微博、微信、QQ群等終端,推動傳統農家書屋互動方式的升級換代,解決傳統農家書屋出版物更新慢、內容少等問題,努力滿足農村群眾個性化文化需求。
三是建立現代發展考評目標體系。完善的發展目標體系,是農家書屋工程的發展方向和階段性發展成效的考評標準。當前,科技進步一日千里,新農村建設日新月異,農家書屋不能一直停留在幾柜子書、幾份報刊和幾張桌椅的固定模式里,需要持續跟進時代發展,努力在“十二五”時期實現基本現代化。這一目標體系,需要有出版物更新指標、數字化閱讀指標、網絡化管理指標、功能拓展指標和爭先創優指標等五方面來支撐。同時,要完善質量監管體系,嚴把出版物采購選配、督查驗收等關鍵環節,防止不法行為滋生,確保農家書屋工程良性發展。要把農家書屋工程管理運行納入各級各部門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將資金配套、更新進度、管理培訓和發揮作用等要求進一步分級細化作為基本指標,進行綜合評定和量化考核。通過機制化的督查考核,促進農家書屋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
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必須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農家書屋工程是一項需要不斷創新的工作,會遇到許多新問題、新情況,需要把工作熱情與現代科學方法、現代科技手段有機結合起來,始終堅持一切為了農民、一切服務農民的原則,求真務實,扎實工作,推動農家書屋工程在現代化道路上又好又快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