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農村調研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丁智勇在2011年對哈爾濱市12個縣鄉的調研中發現,60歲以上農村“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過50%,60.8%的農村老人在為基本生活來源擔心。
“六成農村老人為基本生活來源擔憂”,這說明農村養老不僅是基礎設施建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從可持續性投入上緩解農村老人的后顧之憂。目前我國農村老年人口約有1.2億,占全國老年人口的65%;因子女長期離家而缺人照料的留守農村老人達5000萬,占農村老年人口的42%。去年5月,有學者引用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數據表示,我國城鎮老人的人均收入,是農村老人的4.7倍;在全國約1010萬城鄉貧困老年人中,農村就占860萬,農村老人的貧困發生率是城鎮的3倍以上。這說明:一是農村老人特別是留守老人數量龐大,二是這些農村老人經濟狀況確實堪憂。
農村面臨的養老困境,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土地無可依賴。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土地養老”模式已難以為繼。目前我國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達5000萬人,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7800萬。依靠土地有償流轉而養老送終的夢想,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二是子女難以依賴。盡管《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老年人養老以居家為基礎”,但面對城鄉二元結構的現狀,年輕勞動力巨量流出已是不爭的事實。
三是社保杯水車薪。新農保將基礎養老金定為每人每月55元,盡管多繳多得,但對于社保意識不強的農村老人來說,彈性交保制度基本很難起到多大作用。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2010年,農村能夠依靠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僅為4.6%。
好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目標,強調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更提出要“關心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生活”。當下,最重要的是做好兩件事:一是讓農村養老議題與城市養老話題一樣入得了頂層設計的法眼,賦予農村民眾發表養老意見與建議對等的話語權;二是財政預算及早著眼、及時傾斜,不能把所有責任與包袱都丟給看起來很靠譜的“居家養老”。農村養老,也得關注公平與效率。
——鄧海建/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