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糅合了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甘醇而芬芳,從古至今,它始終浸潤在人們的生活中,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以茶修身,摒除雜念。讓我們去那山清水秀的茶鄉,感受茶文化的魅力。
龍井村
龍井村因盛產頂級西湖龍井茶而聞名于世,它位于杭州西湖西南面,群山環抱,擁有近800畝的高山茶園。傳說該村古時有一眼水泉,清冽甘甜,鄉親們用石頭雕刻了龍頭置于泉口,泉水從龍口噴出。后來村民在此筑井,命名為龍井。在龍井上村的六角井邊有塊古老的石碑。碑文上刻錄:“清井記:井以龍名,名村龍井,毓秀鐘靈。合村嚴禁:內井特,取水飲食清香。外井專洗衣服,不許犁耙、芋頭、腥臭雜物入井堀污穢,不得挖取井石,如有悖犯,罰油香各五斤,決不寬恕。”落款立碑時間為乾隆四十九年孟冬吉日。龍井位于村南路邊,拾級而下,古井呈六邊形,井口很低,伸手能觸摸到清澈的井水。俯視古井,有一股古老的氣息從井中撲面而來,令人感慨萬千。
東山鎮
東山鎮是太湖東麓的一座湖中半島,距蘇州城區37公里,三面臨湖,一面連陸,這里位于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又受太湖小氣候環境影響,四季氣候溫和,空氣濕潤。東山鎮是中國碧螺春之鄉,同時還以“魚米之鄉”著稱于世,該地生產的白沙枇杷、洞庭銀杏、碧螺春茶葉、太湖莼菜、河蜆、中華絨螯蟹等,在國內外皆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另外東山鎮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豐富,名勝古跡,星羅棋布;被譽為“天堂中的天堂,花園中的花園”。
堯陽村
堯陽村隸屬于福建省泉州安溪縣西坪鎮,在鎮政府駐地東南2公里處,南山尖西麓,海拔630米,位于戴云山東南坡。該村盛產名茶鐵觀音。鐵觀音,又稱紅心觀音、紅樣觀音;紅心鐵觀音既是茶葉名稱,又是茶樹品種名稱。紅心鐵觀音天性嬌弱,抗逆性較差,產量較低,萌芽期在春分前后,停止生長期在霜降前后,一年生長期7個月,這里的氣候非常適宜其生長。
本期主題:彩禮那點事
新聞回放: 義烏一個準新郎訂婚,彩禮按照當地傳統采取最高規格“十八擔”,除了酒、日用品外,還抬去888萬元現金。這筆彩禮霸氣十足,也招來不少非議。談婚論嫁,彩禮嫁妝,古已有之,但這傳統習俗發展到今天,在一些地方卻有些變味。表面看來,有錢人花自己的錢,干自己的事,只要錢來得正大光明,似乎無可厚非。但這么大手筆地用擔子挑著現金,難免有炫富的嫌疑。
時評家、雜文家洪巧俊:
訂婚禮金不要成為又一座“大山”
之前看新聞,河南某鄉一青年外出務工多年,掙的錢全部花在了結婚上,還欠下幾萬元外債。光是付女方彩禮就11萬元。按照習俗,辦完了婚禮,可“媳婦”卻3天不讓馬某親近,3天之后回門,更是一去不返。兩人并沒有辦理結婚證,眼見婚姻泡了湯,連彩禮也要不回來,于是他把“媳婦”誘騙出來,強行與她發生了性關系,最終范縣法院以強奸罪判處他有期徒刑3年,并處罰金1萬元。
結婚,是人生最大的喜事,可對于這位小伙來說,卻成了一場災難:雞飛蛋打,人財兩空,還要受牢獄之苦。其實,類似這種現象,不僅僅是河南農村,我的家鄉江西也是如此,小伙娶媳婦,女方都要彩禮10萬元左右。小伙子長年累月在外打工,春節回家鄉時,匆匆地和女方見一面,有眼緣,雙方同意,女方收足彩禮,辦婚宴之后,女的就跟著男的一同去打工。雙方不了解,也就更談不上什么愛情,合得來的,生子立業,合不來的,分道揚鑣,有的相住幾天就鬧著要分手,男方要索回彩禮,女方以青春受損失而拒絕,大打出手的有之,法庭上見分曉的有之。
一位在基層法庭當法官的朋友對我說,如今的鄉村,彩禮糾紛多了,離婚打官司多了,沒有愛情的婚姻,有多少可以維持下去?農村的訂婚禮金,讓許多農戶家庭苦不堪言。以前說,讀書、看病、養老是農村的“三座大山”,現在不堪重負的訂婚禮金又成了壓在農民頭上的另一座大山。其實,這種收了彩禮的“閃婚”,應是農村離婚率提高的主要之因,很不利于鄉村的和諧。
《嘉興日報》評論員王垚烽:
“按學歷”“按地域”索彩禮何時休?
“住不起,幾萬多元一平米;娶不起,沒房沒車誰跟你”,不過,繼房子、車子之后,天價的彩禮似乎正逐漸成為擋在眾多普通人成婚路上的“又一座大山”。
彩禮之風盛行還有著更為深刻的原因——那就是貧困。古語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可以說,正是因為貧窮,才使那些生女娃的家長對“撫養開銷”如此斤斤計較,千方百計通過嫁姑娘得到巨款彩禮的方式來改變經濟拮據的現狀。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扭轉部分偏遠農村彩禮越長越高的畸形風氣,關鍵是要大力發展當地經濟,幫助偏遠地區的農村家庭擺脫貧困。只有當路通了、人富了、經濟發展上去了,議婚議嫁“按學歷”要價、“按地域”索財等古怪風俗才會漸漸消失,有情人成不了眷屬、無情人卻被陰差陽錯“綁”在一起的婚姻悲劇才不會上演。畢竟,“貧賤夫妻百事哀”,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即便媳婦娶進了門,那種單純依靠愛情維系的婚姻也不太可能長久。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機構業務部總經理劉仁剛:
回憶結婚“三大件”
但凡40歲以上的人,對“三大件”的印象應該是刻骨銘心的。為什么?因為它是實力標志,是奮斗目標,也是孜孜以求的夢想。有了三大件,小伙娶親、姑娘出嫁的時候是很有面子的。20世紀70年代,“三大件”指的是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從屬性和功能看,可以看出清晰和必需的購買目的。你看,購買自行車,可以用來馱運物品;縫紉機則可以讓家庭主婦一來節約勞動時間,二來可以實現“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節儉愿望;手表多屬于家里上班的主要勞動力,其他家庭成員戴手表則是奢望。
進入80年代,“三大件”依然是一個特定的概念,只是內涵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時的三大件是指:電視機、電冰箱、組合音響。剛剛從收音機的聽覺習慣中脫離出來,電視機成為每個人的夢,電冰箱應該也是“寵物”,因為它很時髦也很實用,組合音響尤其是年輕人的“最愛”。當時這些緊俏商品對消費者有著無限誘惑。
進入20世紀 90年代,人們似乎淡漠了對“三大件”的追捧,只是大概有個“新三大件”的輪廓:大屏幕彩色電視機、多功能食品冷藏設備、家庭影院。這個階段物資儲備豐富,商品更新換代頻繁,大家已經有點眼花繚亂了。
進入了21世紀,我國國民經濟繼續高速發展帶來了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和人民大眾對日常消費品的更為靈活自由的選擇方式。不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不同的消費偏好和價值取向已經將人們分為多層不同的消費群體。有人曾戲稱這時的“三大件”是別墅、高檔轎車和一份高薪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