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是件好事情,但也是件難事情。說其好,是因為幾千年的農業大國瞬間邁進現代化門檻,數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一夜之間改變了靠土地為生的身份和命運;說其難,是因為這種寫在紙上說在口中的“瞬間”和“一夜之間”其實應該是一個不短的和痛苦的過程。
統計數字說,到2012年底,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52%,這個數字的統計口徑一是依據戶籍的非農人口數,二是依據我國有2.62億的進城務工人員的現實。如果沒有第二個數據,那么我國的“城鎮化”率應該只有35%左右,這與70%的城鎮化標準比顯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于是,我們的話題就先圍繞2.62億這個數字展開。
首先,2.62億的進城務工人員目前還不是城鎮市民。這是從這個群體的現實生存狀態考察得出的結論,因為從戶籍、子女入學、住房、就醫、就業等他們關注的核心利益方面看,他們的腿哪條也沒有邁進他們所在城市的門檻。更重要的是,作為到城市討生活的人,他們自己從來也沒有想過他們是這個城市的主人。
其次,2.62億的進城務工人員是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進城務工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方面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飛速發展的城鎮硬件工程及企業集群需要大量的建設者和務工者,于是不到20年,“農民工”就由最初的數百萬迅速膨脹為目前的數億之眾。而且,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這個群體正逐漸擴大并開始融入了城市生活,雖說艱難但畢竟扎下了根。讓他們再回到農村的生活狀態已是勢所不能。
再次,大量農民工進城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也派生出一系列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恰好是解決我國現代化問題的重要步驟。眾所周知,我國的改革大業發端于農村,上世紀90年代起,“三農”問題引起廣泛關注,其間幾乎所有“初級階段”的矛盾、困難和問題都是用“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去解決,雖然距“自由王國”的境界相去較遠,但畢竟憑著黨的睿智和崇高使命感一一化解了這個過程中的許多矛盾和困境。當下擺在我們面前的障礙和阻力已遠非20年前可比,但我們的底氣和自信也正是源于這些年的積累和解決問題的經驗。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說,沒有農業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民的小康已經成為全社會共識。
以上討論的只是城鎮化問題的一個方面,即那些率先踏入城市的農民工的城鎮化問題,其實,城鎮化的核心要素是農村向城市的轉化以及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比如:農村人口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第二第三產業向城鎮聚集發展,地域性質變化和景觀改變,包括城市文明和城市意識在內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擴散和傳播等等。而在其中,以人為本應當作為我們推進城鎮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換言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是人,是8億多以農村戶籍為標記的人民群眾。
那么,如何才能實踐這個理念呢?大概有三條路徑可供選擇。
第一,城鎮化的推進過程始終處于強制性的法律法規保障之中。而這種“強制性”一是指向政府實施城鎮化過程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官僚主義和“一刀切”等簡單粗暴行為,使城鎮化成為真正的“惠民工程”而不是“掠民工程”和“政績工程”;二是指向城鎮“既得利益”群體,讓他們打開心胸,敞開懷抱接納那些剛剛叩響幸福之門的新市民;三是指向廣大農民群眾,在自身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時,他們必須切實履行市民義務,主動承擔市民責任,摒棄一些陋習,改變生活方式,盡量縮短由農民變市民的成長周期。
第二,城鎮化應當以農村而不是城市作為布局支柱。我國現有的城市布局是數百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結果,其中的主要成因賴于自然地貌、人口遷徙、商貿需求、氣候人文環境等因素,而農村的村落布局則由可耕地和水源地質條件等決定,自然選擇的程度較高,總之城鄉二元結構的形成與“物競天擇”有很大關系。新時期的城鎮化建設應當充分考慮歷史和發展因素,否則很可能作出本末倒置的選擇。在布局時應當依據以下條件:一是作為“失地”農民,可否有城鎮化后的充分就業機會,二是土地集約經營的主體是否有可持續發展的充分動力,三是城鎮新居民是否有可靠的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活動等社會保障和參與各種社會生活的政治權利。
第三,城鎮化建設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既要只爭朝夕又要循序漸進。城鎮化是事關8億農民乃至全國人民幸福指數的大事,不但應當有好的頂層設計,而且應當有好的操作規程,既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整體思路,又要允許一部分地區先行先試。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大的失誤和偏差。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怎樣的思路和模式,只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按照為廣大人民尤其是8億農民謀福祉的根本要求去做,就一定會得到擁護和支持,就一定可以做出效率和成果。
俞正聲同志在十二屆政協一次會議閉幕講話時對政協委員提出了“三個拒絕”的要求,其中“拒絕浮躁和脫離國情的極端主張”很適宜用到我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上來。因為這樣一件大好事和大難事,真的不能“蘿卜快了不洗泥”,全國人民也折騰不起!再有,美國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諾也說,“21世紀全球有兩件大事最值得關注,一件是美國的高科技,另一件是中國的城市(鎮)化”。老外都這么看重我們這件事,我們得好事干好,給咱中國再長長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