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所謂的“中國夢”,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習近平通過對中國夢的闡述,實際上勾畫出了一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闊圖景,并提出了達致這一藍圖的途徑、手段和方式。
習近平同志3月17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立意深遠,內容豐富,情詞懇切。其中,筆者以為最引人關注、發人深省的有兩點:第一,習近平鄭重承諾:“我將忠實于憲法賦予的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夙夜在公,為民服務,為國盡力,自覺接受人民監督,決不辜負各位代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第二,習近平完整地詮釋了他此前提出的“中國夢”的具體內涵、目標、行為主體及實施途徑。
忠實于憲法賦予的職責
習近平在人代會上承諾“將忠實于憲法賦予的職責”, 與其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一脈相承、前后呼應。習近平在那次講話中重申了中共對待憲法和法律的一貫態度:“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他還進一步強調:“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
與習近平在人代會上的講話相映成趣而又耐人尋味的是,同日上午,新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人大閉幕會上表示要“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堅持依法治國,維護憲法和法律權威”;新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時也神情凝重地表態要“忠誠于憲法”,“敬畏法律、敬重人民”。
三位新任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同一天發表的“就職演說”中,都不約而同地莊嚴承諾要首先“忠誠于憲法”,不能不說明,依憲執政、依法治國、建設憲政國家確乎成為中國未來的基本治國理政方略。
當然,中國依憲執政之路并非垂手可成、一蹴而就,而是注定要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在談及中國憲法實施中存在的不足時,習近平曾指出,這主要表現在保證憲法實施的監督機制和具體制度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存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執法司法問題還比較突出;一些公職人員濫用職權、失職瀆職、執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嚴重損害國家法制權威;公民包括一些領導干部的憲法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習近平的這個論斷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同時,可謂切中了中國現行憲法實施乏力的肯綮。從世界范圍看,現代憲法的本質特征一個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另一個是“規定一個受制約的政府”。換言之,現代憲法的根本目標在于經由對政府權力的限制而實現對公民權利的保障。在這里,“保障公民權利”是“鵠的”,“限制政府權力”是手段。是故,依憲(法)行政即謂“憲政”。“憲政”者,“限政”也。
窺諸環球實施“憲政”各國,其憲法實施大抵通過三種方式。其一,設立專門的憲法法院,專司憲法之執行;其二,在普通法院中設立憲法法庭,專司涉憲案件;其三,在議會中設立憲法審查委員會,以糾查違憲行為。
要彌補并增強習近平所謂中國憲法實施中的種種不足,改善中國憲法實施乏力的狀況,積極推進中國憲法的司法化大概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從習近平、李克強到張德江,他們都自覺地以憲法為圭臬,莊嚴承諾要“忠誠于憲法”,這庶幾可以看出,中國新一屆最高層厲行憲法、建設憲政國家的姿態是明確的,決心是堅定的。這種自上而下的示范和帶動效應,可望將中國導向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時與人類主流文明全面對接的現代化之路。
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自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同志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高調提及并闡釋了“中國夢”之后,“中國夢”迅即成為各類傳媒上流傳的熱詞。
最近幾個月以來,中國夢的講話被不同的人們按自己的愿望作不同的解讀。譬如,有人認為,中國夢就是中國人的自由夢、民主夢、憲政夢;有人認為,中國夢主要指中國要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在今年3月17日的講話中,習近平將他此前提出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一步予以闡釋,明確了中國夢的實質、內涵、目標、行為主體及實施途徑。在習近平看來,中國夢的內涵和目標就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的途徑就是,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的行為主體就是“每個中國人”;中國夢的實質就是“人民的夢”。他特別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
習近平所謂的“中國夢”,實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習近平通過對中國夢的闡述,實際上勾畫出了一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闊圖景,并提出了達致這一藍圖的途徑、手段和方式。
我們透過習近平的闡釋可見,中國夢既是指國家之夢、民族之夢,更是指家國之夢、人民之夢、公民之夢。在這里,人民之夢和公民之夢是“目標”、是“本質”,國家之夢和民族之夢是“手段”、是“途徑”。易言之,“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人民幸福”,“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是達致“人民幸福”這一終極目標的必要通道和保障。值得指出的是,這里的“人民幸福”亦即馬克思意義上的個人幸福——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也就是所有人都能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
無獨有偶,習近平同志最近關于司法公正的兩次講話與此頗有異曲同工之況味。今年1月7日,習近平就政法工作作出指示:“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2月24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重申此意。
關于“人民幸福”的具體內涵及執政黨和政府的奮斗目標,習近平2012年11月15日在新常委與記者見面會上將其概括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
當然,作為“萬物之靈長、宇宙之精華”的人類,除了對物質生活有所需求外,對精神生活也有著更為強烈的需求。中國人民所追求的福祉自然也涵蓋廣袤的精神和物質領域,諸如免于匱乏的自由、免于恐懼的自由、表達自由、信仰自由……而這一切在中國現行憲法中都有明確的規定。我們有理由相信,誓言“忠誠于憲法”的中國執政黨和政府,將引領全體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