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讓已經習慣農閑時麻將牌九小煙小酒過一天的農民,改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習慣,捧起書本學習知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在湖南鄉村,在農民們的身邊,卻有這樣一群人,幾十年如一日,從一間房幾本書做起,燃起點點燈燭,源源不斷地以文化的“正能量”照亮人們的心靈。在他們的努力和影響下,我們欣喜地看到,鄉村的牌桌少了,書桌多了,無所事事惹事生非的少了,相互交流學習知識科技致富的多了……
農家書屋的管理員,就是鄉村文化領頭羊。
第一次到鄒建國家,許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錯覺:門口掛著的七八個牌匾,看上去像村委大院或是村民活動中心;推開門,倚墻而立的十幾個書架上分門別類擺滿書籍,儼然又是一個圖書館。老鄒家是村民最喜歡來的地方,因為這里是瀏陽市荷花街道楊家弄村農家書屋所在地。從一開始的幾百本書到現在的上萬本書,小書屋默默走過11年。數萬名鄉村讀者在這里汲取知識、接受科技培訓,改變了各自的生活。
談到建書屋的初衷,老鄒說由來已久。1998年做煙花生意,因為不懂合同法,老鄒損失了68萬貨款,那兩年,老鄒一直萎靡不振。2002年3月,一件偶然的事,再次刺痛了老鄒的心。農閑時節,楊家弄村男女老少們習慣在牌桌前度日,大人們賭錢,小孩子們跟著湊熱鬧。本村一個青年,為了一元錢的輸贏,竟提著菜刀追趕一名婦女,不是眾人勸說制止,一起人命案就會當即發生。這場險些釀成的悲劇,對老鄒的觸動更大了。
“所有這些,不都是因為不懂法沒文化造成的嗎?”經過反復思量,老鄒毅然決定,拿出自己僅有的一筆土地征收補償款6800多元,購買書籍雜志,制作了兩個書架,把自己收藏的460多本圖書翻出來,將自己的住房騰出來,重新裝修,利用家中的幾張桌椅,辦起了當時瀏陽農村的第一個公益農家圖書室,對村民免費開放。
剛開始,書屋書不多,前來閱讀的人也少,2008年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在湖南全省全面鋪開,實行統一管理,老鄒的圖書室掛上“瀏陽建國文化中心農家書屋”的正式牌子,省市新聞出版局又給他添配了很多適合農村發展的書籍,前來看書的村民一天天增多,為能全天為村民們開放,老鄒動員老伴、女兒、兒媳婦協助管理書屋。
為方便周邊相對偏遠、尚未建有農家書屋的農民讀書學習,老鄒推著三輪車走村串巷,把書送到田間地頭。為進一步擴大農家書屋的影響,加強各書屋之間的聯系, 2011年3月,老鄒與本市其他書屋聯系,共同成立了瀏陽市農家書屋協會。不單圖書可互通有無,管理員們也經常交流,從而提高了書屋的管理水平。
在管好農家書屋的同時,老鄒以此為平臺組建了一個擁有20多人的業余文化演出團體,開展歌舞繪畫、吹拉彈唱等各類文娛活動。另外他還經常利用農家書屋舉辦各類知識講座、征文、科技培訓等活動,農民文化沙龍每月一次,假日傳統文化課堂每周一次。為吸引更多的村民參與活動,老鄒把村里業余文學愛好者組織起來,編寫詩歌、快板、順口溜,印成宣傳單分發到村民手中。他還請來農技老師,在書屋里每年舉辦兩期科技培訓班,先后培訓中青年農民296名。這些農民通過就業培訓,拓展了就業門路,提高了效益,增加了收入。本村16戶青年農民在老鄒的帶動下,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利用在農家書屋學到的知識,拓展增產增收新路子。
青田村農家書屋的門口,醒目地掛著一個四星標志的牌匾??刹灰】此瑫葜魅送醺藶橹冻隽?0余年的努力。一開始幾百本書刊,現在上萬冊,一開始一間房,現在擴展為上下三層,成為集圖書室、閱覽室、書法繪畫室為一體的綜合活動中心。10年時間里,書屋里的讀者,從幼小的孩子延伸到白發的老人。路過書屋的村民,大多會進來喝口水、殺一盤棋,翻一會兒雜志、借兩本書。
王庚仕的書屋是集鎮上最熱鬧的地方。
王庚仕夫婦都是教師,一輩子和粉筆課堂學生打交道,兩口子在1999年在北山鎮蓋了二層小樓。因為地處繁華集市,房子剛蓋好,就有人找上門,租他家臨街的兩間房。沒想到,王老師一口謝絕了這樁既輕松又來錢的生意,這兩間房他早已想好了用處。
北山鎮位于長沙縣西北部,地處長沙、望城、汨羅三縣交界處,是周邊十幾個村莊最熱鬧的地方。交通的便利,給小鎮帶來繁華的同時,也帶來了電游室、錄像廳這些不適合孩子的東西。農村孩子放學后、節假日無所事事,到處閑游,打架、賭博、沉迷于電游室,王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建一個圖書館,是他和老伴長久以來的心愿。“有個孩子們看書學習的地方,學校的延伸教育就更有效了”。
王老師的想法得到了市、縣政府的支持,縣圖書館專門為他配送了3000多冊圖書,他買來書柜書架,購置了彩電、音響,訂閱了適合農民、學生閱讀的報刊,騰出一樓和二樓的住房四室一廳作為圖書室和閱覽室,自己和老伴卻屈居地下室。趁老伴外出之際,他將老伴陪嫁的兩個大衣柜改造成了四個書架,這件事一直被老伴“埋怨”至今。
2008年,長沙縣農家書屋工程又給王老師的書屋配備了幾千冊圖書。書多了,王老師也更忙了。他天天琢磨著如何讓這些書發揮更大的作用,讓更多的人受益。他對村里20個村民小組510家農戶進行摸底,發現家中有學生的借書多、交通便利戶借書多、專業種養戶借書多,住地偏遠戶借書少、實行押金制后困難家庭借書少,企業職工借書少。了解情況后,他“對癥下藥”,讓前來借書的學生了解鄰居的讀書需求,然后讓他們帶回去;在偏遠村民小組定期放20本書代借,在企業傳達室每周放幾十本書,再定期去換。
十四年過去了,王老師的農家書屋在這個小鎮里越來越深入人心。學生們在這里讀書、看報,參加書法、美術、作文培訓;鄉親們在這里找書籍釋疑解惑;為了提高村民們的科技文化水平,書屋還不定期舉辦講座和培訓班;過去村里老人大多靠打牌、打麻將消磨時間,現在來這里下棋、讀報,還擔負起監督網吧的義務。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老師的書屋越辦越紅火,不僅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也得到了長沙縣農家書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的肯定,2011年,在全縣農家書屋星級評定中,他的書屋被評為四星級農家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