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3月,嘉興市秀洲區西北角新塍鎮,在申嘉湖高速和乍嘉蘇高速包圍著的肥沃土地上,陳明泉揮起了人生的第一下鋤頭。
45歲的陳明泉稱自己骨子里是一個農民,這個說法源于他的戶口簿上登記著“農村居民戶口”。實際上,作為一名生活在經濟相對發達、城鎮化速度較快地區的農民,陳明泉從小就沒有下過田,不僅是他,很多人都如此,從他們的父輩開始就已經遠離土地了。
陳明泉做過很多生意,開過賓館、酒店、廣告公司,而且大部分生意都做得不錯。2010年,陳明泉決定投資農業。原因有很多,從生意人的角度,陳明泉看到了投資農業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現在,他想生產安全可靠的食品。2011年5月,嘉興市秀洲區新塍綠錦生態農場成立,陳明泉將它注冊為家庭農場。
嘉興市秀洲區農業經濟局副局長葛志平介紹,像陳明泉這樣后來投資農業的被稱為引入型家庭農場,在秀洲區目前81個家庭農場中為少數,這其中大部分的家庭農場是從原來就從事農業活動的人發展而成,比如種糧大戶。
他們的農業生產活動在家庭農場這種形式下如火如荼展開。
在為自己即將要投資的農業項目進行注冊的時候,陳明泉有過困惑:如果注冊公司,很明顯自己的規模不夠大;因為是一個人獨資,注冊合作社又不可行。這時候,家庭農場進入了陳明泉的視線,這種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主體很符合陳明泉的實際情況。
這也是秀洲區農業經濟局在2010年7月份發文,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的原因之一。對當時的農村來說,基本上由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三類農業主體組成,這其中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的數量不大,覆蓋面不廣,而種糧大戶的生產方式過于單一落后,產生的經濟價值不足,在這個基礎上,秀洲區農業經濟局在農業主體的培養上進行創新,提出“家庭農場”的概念,在嘉興地區這是第一次。
在自己申報的基礎上,2010年,秀洲區一共注冊了20多個家庭農場,而這第一批注冊的家庭農場大部分是從2008年左右開始發展。陳明泉就是從那時候有了投資農業的想法。
與傳統農民不同,生意人出生的陳明泉身上有著更多職業農民的特點。在確定投資農業之后,2008年、2009年,他花了兩年時間,陸陸續續走了日本、韓國、歐洲的一些國家,不是為了玩,而是為了考察當地的農業發展特色。
在韓國,一個朋友帶他去自己的莊園參觀,朋友指著陳明泉身后的一大片土地,說,這全都是我的。他在這里種水果蔬菜、養雞養鴨,還挖了一條小溪從莊園中緩緩流過。陳明泉一下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做一個現代農場主。
眼前的陳明泉,頭戴一頂從海南旅游帶回來的牛仔帽,身上的皮衣早就在無數次耕作中被撕開了口子,腳上的套鞋一直到小腿都沾著泥,而黝黑的臉龐以及上面的細紋,是長時間在地里日曬雨淋留下的痕跡。
此時的陳明泉與兩年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年前的他襯衣雪白、西裝領帶,一看就是個生意人。陳明泉花了兩年的時間,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貨真價實的農民。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大量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充裕的民間資本開始將目光轉移到農業上來,工商資本大量進入農業開發領域,為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前者使農村出現了一定的流轉土地,而后者則渴望承包這些流轉土地。因此,幾乎每個村都會有專門的工作小組來做這個工作,他們將新流轉出來的土地登記在冊,然后將它們轉包給別人。為了鼓勵家庭農場的發展,秀洲區有“新流轉土地優先向發展家庭農場經營者發包”的政策。
陳明泉農場的第一批201.6畝土地就是在這樣的政策下,于2010年3月份到了他手里。這是一片平整的土地,可因為之前幾十年耕種習慣不好,導致土壤板結嚴重,很多地方都硬得跟石頭一樣,土壤PH值高達7.2,呈弱堿性,并不適合他接下來要種植的果樹生長。
這兩年,陳明泉幾乎天天都下地干活,鋤草、施肥、修枝、除蟲,凡是都親力親為。陳明泉的農場發展到現在一共是260畝,以一對夫妻的勞動力來說,他們最多能打理的農田數量是20畝,為此陳明泉雇了20多個人在農場里幫忙,農忙的時候,這個數字要到50個。
他始終堅持親自下地干活,他說,自己都不會怎么指導別人呢?
這與農場的特殊性有關。陳明泉的農場分為養殖區和種植區,養殖區主要養雞,種植區則以種植藍莓、火龍果、葡萄這三類特色水果為主。而他請的這些人種糧食都是一把好手,對特色水果卻是不熟悉的。
陳明泉其實也不熟悉,所以彎路也走了不少,第一年種藍莓,鳥沒防住,果實被鳥吃掉了不少。為此,陳明泉隔三差五就到各地的高校、研究所去請教專家,跟他們討教種植技術,然后,親自試驗,再把這些技術告訴給農場里幫忙的人。
跟同行的交流也變得密集了起來,在農場的管理房內,陳明泉幾乎每天都要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家庭農場主,他們一起交流種植技術、經營技巧,而這些也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很難做到的事情。
去年5月底,陳明泉收獲了自己的第一顆藍莓,當沉甸甸的果實由他親自摘下的時候,收獲的喜悅溢于言表。
這一年,藍莓產量并不高,總共也就收了不到3000斤。這是在陳明泉的意料中的,一般果樹的投入期在3~4年,前兩年本來就是改善土壤和積累經驗的過程。
這3000斤藍莓給陳明泉帶來了希望。因為品種好、個頭大,陳明泉的藍莓批發價都要80元/斤,頂級品種價格甚至達到200元/斤。而市場上晚一個多月上市的北方藍莓,平均價格大概在40元/斤。
等藍莓全都采摘完了,陳明泉把原來圈在養殖區的6000多只雞全都趕到了藍莓地里放養,地里的雜草、蟲子成了這些雞的食物,為下一批果子的豐收奠定了基礎,而雞也因為放養毛色锃光發亮。
這只是這個農場里生態循環的一個環節。
地里的雜草、蟲子是雞的食物,而雞糞是果樹最好的肥料。在養殖區,雞也都是放養的,陳明泉在養殖區的土地上種了大量牧草,這些牧草也是雞的糧食之一,吃不完的牧草全都推進田里,同樣能使土壤肥沃,以便將來種植所用。
農場里還有兩個水塘,其積蓄的雨水是農田的灌溉用水之一。如果將來農場出品的水果要進行有機認證,是否利用天然水灌溉,是其中的一個條件。水塘里的魚最大的已經有10多斤重了,它們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在這個260畝的土地上,所有的生物和諧相處,它們有自己的生態循環。而這些生態循環保障了食品品質,綠錦生態農場出產的食品很受市場歡迎。
再過一個多月,今年的藍莓又要成熟了,陳明泉似乎已經看到了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的樣子。
最近這段時間,陳明泉的妻子很少來農場幫忙,因為他們的品牌店即將在嘉興市區開張,妻子一直在忙裝修的事情。
店招“盈缶”很早就掛上去,這是陳明泉家庭農場的品牌。這是他某天晚上翻《易經》看到的詞,斗、石、缶是古代糧食的計量單位,其中以缶最大,陳明泉想著最大的缶都滿了,對于一個農產品品牌來說,含義再好不過。
品牌意識是對家庭農場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樣也是家庭農產區別于傳統農戶的區別。傳統農戶只管種不管賣,而家庭農場必須以商品化生產為主要目的。在嘉興市秀洲區目前81個家庭農場中有25個已經注冊了品牌。
在品牌的發展道路上,陳明泉有著自己的想法。這其中以經營思路的開放性為主要方向。
第一批產品出來之后,陳明泉便注冊了淘寶店,考慮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他把這個淘寶店打包給別人經營,而自己主要做供貨工作。
他利用淘寶的團購平臺銷售自己的雞蛋,去年,僅一個團購平臺就幫他賣出了3000多份,而每份由50個雞蛋組成。
他會制定采購標準,向周邊其他農戶收購相應的農產品來豐富自己的產品組成,放在品牌店和網店里銷售,從而帶動了周邊農民共同致富。
品牌意識、新品種引進、科學種養殖、規模經營,這些全都是家庭農場的優勢。到2012年為止,嘉興市秀洲區81個家庭農場,總面積達到12286畝,實現產值8549萬,畝產6598元,而傳統的水稻種植,畝產大概在2000元左右。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家庭農場主都有陳明泉的經營思路的,尤其是那一批從原來的種糧大戶發展而來的,他們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品牌意識弱。嘉興市秀洲區農業經濟局產業科科長姚國強坦言,兩者比例大概是4∶6,其中老農民為多數。
這也造成了目前家庭農場所面臨到的一些困難,比如文化程度低、技術水平不高、防范自然災害能力差等等。同樣,對于老農戶來說,建設家庭農場的一次性投入太大,生產資金不足,以致他們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做得明顯不夠。
而所有的家庭農場,以及致力于發展家庭農場的人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土地流轉困難。家庭農場代表著集約化經營,意味著家庭農場主承包的土地應該比普通農戶多,這個多出的耕地需要從別的農戶租種。這些土地從哪里來?
對貧困農村的農民來說,哪怕他們選擇進城務工,可是在戶籍、社保等沒解決之前,土地仍然是他們最后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他們不會長時間把土地流轉出去。
因此,發展家庭農場就只能集中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地區,或者大城市的周邊地區。這也是嘉興發展家庭農場的有利條件。可是對這些地區來說,土地流轉價格高,在秀洲區一般的土地一年的流轉價格是700元-800元/畝,而這兩年更有出現一年1000元/畝的高價。
陳明泉目前在家庭農場上的投入是每畝1.5萬-2萬,這其中土地流轉費用占了1/10。價格高,流轉土地少,這讓家庭農場在擴大經營上遇到困難。
不過,也有專家建議,現階段政府推廣家庭農場不宜操之過急,不能追求形式和數量,應主要在家庭農場產生與發展的環境上下功夫,比如在產業組織化、服務體系完善、土地產權制度改革,農業經營者進入退出機制、農業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下功夫,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