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下旬,延邊州尚未完全回暖,這里的河面還結著冰,地里的灰土壤也未開凍,當地郊區的農民早已進入備耕時期,駕著摩托車到市里買化肥、種子、農藥和農機所用的柴油。
延邊州圖們市月晴鎮石建村57歲的陳國祥是“白龍種植專業農場”的負責人,掌管著170多坰土地(一坰為一公頃,即15畝),最近為了給玉米選種,他已經往市里跑了好幾趟了,他深知玉米種子的質量直接決定產量的高低,用陳國祥的話說就是:“一坰地要是差1000塊錢,就是17萬啊!”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東部,地處中、俄、朝三國交界,全州素有“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之稱,共有36.6萬公頃耕地(包括農民二輪耕地承包面積19萬公頃),40萬人農村勞動力,常年在外務工者多達15萬人(含國外務工人員3.2萬人),土地撂荒現象一度非常嚴重。從2008開始,延邊州在全州范圍內探索“家庭農場”模式,2011年正式發文明確,專業農場是指承租農民土地為主,經營面積水田、蔬菜、經濟作物達30公頃,旱田作物達50公頃,經農業部門認定并進行工商注冊的農業生產經濟組織。
2012年,延邊州451家專業農場中99%實現盈利,總凈利潤達2.04億元,平均每個專業農場盈利45萬元。這個消息在全國炸開了鍋,不知從哪天起,延邊州農委經管站站長劉文清的座機就響個不停,每天都有媒體、學者、各級農委單位來電預約參觀、調研。
石建是一個邊境小村,村旁圖們江的對岸呈現異國風情。走在村中,馬路上幾乎不見行人。一眼望去,帶有四坡水屋頂的朝鮮族民居在成片的土地中若隱若現。當地村民以朝鮮族居多,由于有語言優勢,加上赴韓國打工收入頗豐,因此出國務工成為村中青壯年的首選。
說起來,來自月晴鎮白龍村的陳國祥也算半個外來者。由于流轉土地遍布在月晴鎮的白龍村、石建村、岐新村三個村莊,為了便于管理,一年多前,陳國祥和老伴李兆萍搬家住到了流轉土地較多的石建村,租了當地一戶朝鮮族人空置了十多年的房子,年租金600元。
這是一座典型的朝鮮族民居,房前有廊,進門脫鞋,室內全部為火炕,處處可以席地坐臥。和東北地區一般住宅做以厚磚墻、土坯墻防寒不同,朝鮮族民居用薄墻、大面積火炕來御寒,頗有特色。只是,李兆萍并不習慣,撇著嘴說沒有自家白龍村的瓷磚房好。
席地而坐后,陳國祥拿出一個藍色的厚文件夾,里面存滿了他跟近百戶村民簽訂的土地流轉承包合同,合同范本由延邊州經管站統一提供。打開若干個土地流轉合同,除了各家流轉的土地面積不同,流轉期限多為10年,流轉價款及支付方式則有些許偏差,有人選擇一次性付清,也有人選擇年付或第三種付款方式。
在一張《圖們市白龍種植專業農場土地流轉情況明細表》中,清晰地記錄著南正哲、崔相浩、安連植、黃石洙等87戶村民各自流轉的水田和旱田面積,加上自己原有的0.8公頃地,陳國祥共承包了10.24公頃水田,88.2公頃旱田。
這是一場逐年變動的交易。陳國祥記得,2004年以前,月晴鎮村民外出至韓國、日本乃至美國等務工居多,“土地撂荒容易降低土壤肥力,那時,很多人知道我還在種地,都上門求著我幫忙種地,根本不用交租金”。當時,農機種類少、各項補貼少,加之糧價僅為四五毛錢一斤,陳國祥種地“根本掙不了錢”。
2010年,聽說延邊州倡導辦專業農場有諸多政策支持,陳國祥動了心思,積極成為圖們市第一批注冊者,挨家挨戶上門談條件、簽合同,費了不少功夫,待流轉土地達規模后,這才成功注冊了“白龍種植專業農場”。流轉到土地后第一步就是平整土地。可喜的是,由于平整過程中消除了家家戶戶原有的池埂子和隔離帶,陳國祥的有效耕種面積增長5%。
專業農場規范化管理后,延邊的土地流轉價格從過去每公頃兩三千元提高到五六千元,土地流轉價格的提高加速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步伐。在汪清縣東光鎮三道溝村,全村的土地都承包給了鎮里一個叫王奎興的人,村民咸永浩流轉出土地后便在山溝里養蛤蟆、種楊樹苗,閑暇時還去王奎興的專業農場打工。承包土地后,王奎興成立了汪清縣三道溝專業農場有限公司,每年付給村民每公頃土地租金2500元,每3年還要按照市場價調整一次。王奎興對專業農場的理解是,專業農場對糧食增產絕對有好處,對農民減輕負擔增收也有幫助,同時還創造了更多出去打工的機會。
從種糧大戶轉為專業農場負責人,陳國祥不僅有意擴大耕地面積,同時看中延邊多項政策支持:一旦符合條件被劃入專業農場行列,經農業部認定、工商部門注冊等程序,被重點扶植的專業農場,還可獲得后續的財政補貼、貸款優惠、農作物保險等利好。只是,在陳國祥看來,以前只需要跟村民口頭協議承包土地的方式,現在規范流程之后,手續上麻煩一些。
據劉文清介紹,最初專業農場剛推廣時,農民可自行選擇以個體工商戶或公司名義注冊,汪清縣較多農戶看中了后者以注冊資金為限的“好處”,但實際經營過程中,由于注冊公司需要年檢、審計等,實際并不方便,不少專業農場想轉為個體工商戶。
算起來,陳國祥的農場主身份也有兩年多了。“種糧我有經驗。”陳國祥一直是種糧大戶,只不過原先的種植面積僅為20公頃。雖然“白龍種植專業農場”的負責人只登記了陳國祥一人,但其真正的主人是陳家三兄弟——陳國祥及其兩個弟弟。說到利益分成,陳國祥解釋說,當時三兄弟各自想辦法流轉承包土地,湊在一起才有一百七八十公頃的面積。最初支付給村民的土地流轉費約有八九十萬元,除了享受專業農場的貸款利息政策,以8厘利息貸了29萬元,剩余部分是三兄弟共同想辦法解決。
在陳國祥這個大家族中共有17人在農場忙活,農活主要靠機械完成。現在,陳國祥已擁有九臺35馬力四驅動的拖拉機,還有兩臺玉米收割機。就連噴農藥也用機器,單次作業量得按壟說,李兆萍打趣說:“這要是像趙本山小品里演的那樣背個藥桶打農藥,得到幾時啊?”
大部分專業農場不像陳國祥家那樣有豐富的勞動力,難免需要雇工。在汪清百草溝鎮仲坪村,“汪清縣東日專業農場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韓光日雇傭了11個長工;在龍井市東盛涌鎮龍山村,“東盛涌鎮龍山農機專業農場”的負責人王立臣雇傭了6個長工;又如,安圖旺民長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杜麗華在安圖明月鎮福滿村包地種植藍莓,由于藍莓植株矮小,果實成熟時間不同,因此雇工采摘成為必然選擇。通常,100元一天是短工的基本價,有的甚至200元一天,農場還管飯。要是會使用農機,那月薪就在4000元以上。
2012年8月28日,臺風“布拉萬”在延邊州穿境而過,8級以上風力給延邊州農業帶來巨大破壞,參棚破碎、蘋果落地、玉米倒伏,琿春、圖們、龍井等縣市豐收在望的農田內一片狼藉。陳國祥的140公頃玉米地也遭了殃,由于玉米稈有不同片區的倒伏,無法用機械收割,加上“土地太淖(水太多)”,農機一進地,輪子直打空旋,只能雇人。由于村中人少,陳國祥急得開著摩托車、拖拉機去圖們市雇人,“很難雇到人,就連60歲的女工、不會干農活的工人也要”。每人最低150塊錢一天,陳國祥甚至還得報銷這些短工從圖們市到石建村來回的打車錢。
這是一場龐大的雇工行動,一個多月,陳國祥累計支付了三四十萬元雇傭費用,最多時一天雇工100多人,一天支付兩萬元。大部分短工不熟悉農活,即便花20分鐘簡單培訓告知他們如何處理那些東倒西歪的玉米,也無濟于事。通常,一個成熟農民一天可以完成1畝玉米地,外來工人則只能完成一半。陳國祥在管理上很有一套,“我把20個人編成一組,分好幾組,每組選一個人當組長,可不能讓大伙兒一起干,那樣干不好。”
2012年的這場天災讓延邊各大專業農場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所幸,大多數專業農場參加了保險。據陳國祥說,去年保費他付了19400元,之后得到償付6萬余元。據延邊州農委統計,2012年全州受災專業農場共275家,占參保總戶數的68.8%,共獲理賠款708萬元。
在延邊,農民以種植水稻、玉米和大豆為主,播種時有的農戶不做調查和研究,盲目下種,往往會出現尷尬的局面。劉文清調研時就發現,有一家農戶播種大豆后才發現自家土地周邊的農戶都播種了玉米,矮株的大豆被高株的玉米圍在中央,因為不通風、不透氣導致歉收。
和普通農戶相比,陳國祥更關注科學種田問題,了解施肥比例和農藥配方,農閑時還到圖們市聽聽科學種植的講座,也會和周邊水口村的種糧大戶交流,選種會非常慎重,“盡量選用高產量、更適合于當地土壤和氣候條件的種子。”陳國祥笑著說:“專家推薦的,總是比較好的。”這幾天,陳國祥已經買好了種子,房屋門廊處整整齊齊碼著近20袋糧食種子。
據延邊農經委經管站工作人員王敏佶了解,為了錯開農產品成熟時期,有的專業農場花心思選擇了早熟的玉米種子,一來租用大型機械時價格偏低,僅為正常價格3000元每公頃的一半;二來,由于玉米早熟,還能賣個好價錢。
在琿春市板石鎮湖龍村,45歲的村支書李松哲注冊了“松哲專業農場”,為了選出更好的糧食種子,李松哲特意留出了四五公頃土地,試驗新品種。2011年10月,糧食的市場價為7毛9一斤,李松哲的糧食因為量大,可以成車成車地裝,居然賣出了8毛4一斤的好價格。原來,由于加工廠的機器一旦停工再度啟動時能耗大,收集散戶的糧食比較費時費力,加工企業更樂于批量購買專業農場的糧食。這一年李松哲打糧260萬斤,純收入有120萬元。取得成功的李松哲沒有忘記流轉土地的農民,他率先提高租地價格,并將一定比例的純收入返給農民,讓農民也從他的成功中獲得了收益。
專業農場為有能力并有意愿種地的能手們提供了舞臺,同時也催生了加工業。如月晴鎮馬牌村的村支書、“宇日種植專業農場”崔明宇專門開辦了一個水稻加工廠,還將水稻冠以品牌銷售。在村口的顯眼處,崔明宇還立了一個高高的戶外廣告牌,標明“馬牌天宇有機大米加工廠”。王立臣購置的烘干塔也一樣,農忙時,他先打點自家農場;閑時,還通過為其他散戶烘大米掙錢。越來越多的專業農場有了品牌意識,在月晴鎮水口村,農場負責人金光秀也正打算早日申請一個有機大米的品牌,以促進銷售。
延邊專業農場的發展過程中,有的農場負責人掙到了錢,還嘗試為村莊辦公益事業。在百草溝鎮仲坪村,韓光日辦了農場掙到錢后,便積極建設村莊,為村中老年協會提供活動經費,還買了一個大鏟車,冬天為村里免費鏟雪。
幾年來,延邊專業農場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到目前為止,延邊州的專業農場已經發展到451個,專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35719公頃,占全州耕地面積的9.7%,其中,流轉農民土地30718公頃,占專業農場總規模的86%。平均每個專業農場經營土地面積79公頃,共涉及土地流轉農戶16331戶,平均每個專業農場流轉36家農戶土地。
在劉文清的辦公室,記者見到了延邊州為支持專業農場給予的多項支持政策細則:專業農場貸款利息由政府補貼60%,州和縣市各30%;不受身份和戶籍限制,享受各項國家農業財政補貼政策(含農機具購置補貼、鋼骨架儲糧倉補貼);在原一次性3臺套農機具購置補貼標準基礎上,擴大到可以一次性享受5臺套農機具購置補貼;專業農場農作物政策性保險保額在省政策性保險基礎上水田每公頃增加3000元至7000元,旱田每公頃增加2000元至5000元,保費增加部分州和縣(市)財政補貼2/3;捆綁使用政策性支農資金,采取以獎代補、項目扶持等形式,重點向專業農場傾斜;實施稅收優惠政策;在倉庫、晾曬場、農機具庫房等生產經營用臨時建筑物上給予土地政策支持。
相比家庭農場,延邊專業農場的經營主體雖然以農民種糧大戶、村干部、返鄉創業人員為主(占農場總數的44.6%),也有農民合伙(18 %)、農民專業合作社(28%)、城鎮個人(4.7%)乃至城鄉企業(4.7%)等。通過流轉土地實現農業規模經營,讓少數人種地,讓農業職業化,同時“解放束縛的勞動力”,加速城鎮化進程,在延邊州看來,專業農場或將實現多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