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順義有一處意大利農場,建筑是意大利風格的,種植的瓜果蔬菜品種都是意大利引進的,餐飲也是按照意大利風俗提供的,濃郁的異域風情,吸引著絡繹不絕的觀光者,或體驗種地的樂趣,或躺在椅上沐浴春日暖陽,充滿浪漫和詩意。
農場主人曾經在意大利生活過好長時間,據她介紹,在意大利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人們總要闔家出行,到鄉村農莊度過美好的休閑時光。條條水渠道路通羅馬,也串聯起美麗的城市和農莊。
說起意大利的農莊,可謂源遠流長,早在古羅馬時代,農業就成了國家的命脈。帝國初期以家庭小農莊的經營為主,僅能自顧溫飽;自羅馬與迦太基戰爭爆發后,農民失去了土地的擁有權和支配權淪為奴隸,由大批奴隸耕作的大農莊相繼出現。它們往往擁有數百乃至數千畝土地,以及數十乃至數百名奴隸。古羅馬人重農輕商,它們征服歐洲,農業才是強大的后盾。農家莊園,功莫大焉。
耕作:
親近土地的技藝
在意大利農場,坐在瓜棚綠蔭下的木椅上,翻看瓦羅與加圖著作的農書,在文字和圖畫中,享受古羅馬農莊美麗的盛宴。 瓦羅的《論農業》是他80歲時為其妻豐達尼婭寫的,當時她剛買了一個新農莊。瓦羅在書中說,農莊中,管理農業的人叫管家(villicus),這個詞是從農莊(villia)一詞演變過來的。他是農莊的經營和管理者,是為莊主服務的。農業是一門技藝,在當時是既必需又重要的技藝。健康的土地是豐收的保證,而瘟疫流行的土地,會顆粒無收。所以在不同的土地上種什么樣的莊稼,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怎么讓土地不斷地提供最高的產量,如何利用好水、土地、空氣、陽光四要素,管家要了如指掌,為此,他要研究土壤的性質極其成分、農具的使用和準備,耕作的時機和過程以及和農莊管理相關的知識。
瓦羅引述加圖著作的文字進行評說。加圖既是古羅馬的檢察官,也是農學家和文學家,他與瓦羅一樣身份都是大農莊主,對土地寄寓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他認為農民的利益來得最清廉、最穩妥,最不為人所疾視,他們絕不心懷惡念。
公元前160年加圖著作了2萬字的《農業志》一書。
瓦羅和加圖著書的目的,是希望家人與后人獲得有關農莊管理和經營的各種技藝和經驗。《論農業》和《農業志》這兩本書,是農業和農莊管理技藝的經驗談,論及播種、挖渠、開溝、采種、嫁接、修剪、壓條、施肥、釀造、腌臘、治蟲、獻祭、醫療、出售,勞工、分配、出售、承包等,四季農事和農家雜務也一一備列,尤為細致,可以說,它們是古羅馬農莊經管運作和技藝的“指南”和“圣經”。
管理:
讓農莊發揮最大效率
古羅馬大莊園主大多從自己農莊勞工中訓練技藝,而不采用雇工的方式,保證農閑的季節都有事做。除了管家、監工和監工所允許的人外,任何勞工不能離開農莊,否則要對監工處罰。瓦羅把奴隸當做農莊的設備、會說話的農具,與可供役使的牲畜相提并論。農忙如采摘時,可以雇傭一些自由民。奴隸是不需要給報酬的,但要保證他們吃飽喝足和身體健康。加圖說得很明確:給奴隸的口糧,做農活的,冬季每人小麥四斗,夏季四斗半;莊頭、管家、監工、牧羊人三斗。對優秀的奴隸和雇工,瓦羅建議不能用鞭子,而要激勵,犒賞 “胡蘿卜”,比如,安排最拿手的活兒,把女奴隸許配給他們,為他們生兒育女,允許雇工在農莊中放牧自己的牲畜,讓他們當監工,給他們一些特權,這樣他們就更留戀農莊了。 加圖就農莊人力物力資源的配置提出系統的方案,以二百四十猶格(即160英畝)土地規模的橄欖園為例,制定如下人員和工具配置表:莊頭一名,管家一名,工人五名,牧牛人三名,驢夫一名,牧豬人一名,牧羊人一名,牛三頭,套鞍轡運肥料的馱驢三頭,拉磨驢一頭,羊百頭,裝軛的橄欖榨油機五臺,等等。莊頭類似于總經理CEO,為莊主負責的,不要隱瞞事務,不要占卜,要照顧好耕牛,與牛倌搞好關系,不要讓牛耕干旱地,行使管理勞工的職責,要細分工作,落實到位。這樣每個人都有活做。 瓦羅引述加圖的上述配置表后說,它的制定應該考慮到,相鄰農莊的規模和性質,耕種每一個農莊的土地所需的人手,從農莊人員里應該增加或是減少的勞力數目,這些將會影響到農莊經營的好壞。最大效率和利益才是人員配置必需考量的要素。
農事:
農莊中的美麗勞動
瓦羅在《論農業》中,把一年分為八分季。播種,移植,插枝,嫁接,都要有合適的時間、地點和條件。第一分季苗床播種,架葡萄的小樹修剪好,施肥,除草,翻耕土地;第二分季種橄欖樹,并完成修剪;第三分季松土,澆水,掐苗,割草當牲畜的飼料;第四分季種豌豆羽扇豆等豆科植物;第五分季垛草;第六分季收獲修剪葡萄,第七分季種植百合和番紅花,開挖疏浚溝渠;第八分季排除積水、鋤地。春季播種時,全部連根除掉雜草,土地翻耕兩三次,經過日曬,吸收雨水,使得土塊松軟,便于播種;夏季收獲谷物,秋季收割葡萄,砍伐林木,冬季修剪枝條,以免受到風雪的侵襲。
瓦羅說,種植作物要因地制宜,科學統籌:田地肥美、膏腴、沒有樹木的地,應種麥;云霧籠罩的地方,應種油菜、蘿卜、玉黍和豆類植物;肥沃溫暖的地,要種植制果餞用的橄欖,其次種長橄欖,種當地最好的那種橄欖。橄欖要以二十五至三十足的株距進行種植,朝西和向陽的田地適于種橄欖,別的田地都不適宜;農莊種植苜蓿、野豌豆、蠶豆、巢菜,榆樹、楊樹、橡樹、無花果樹的樹葉,可作牛羊飼料;可以賣木柴,賣枝條,也可以做葡萄架,這也有點像我們所說的立體農業。
農莊的勞工將成熟的橄欖,制作成干果或果脯,榨取出橄欖油,采摘葡萄,制作葡萄酒,利用蜜蜂進行傳粉和釀制蜂蜜。古羅馬農莊多出產葡萄,需要葡萄架或交叉排列的樹墻。有些用竿子蘆葦柳條以繩子編制,有些以柳樹等矮樹、無花果樹或楓樹當架子。葡萄和無花果樹、橄欖樹都是需要嫁接的。瓦羅說,葡萄和橄欖種植用撲克牌“梅花五”那樣的布局最好,有合理的間隔,排列適當,能很好地吸收陽光和空氣,少有干擾,結出更多的葡萄和橄欖,成熟較早,利潤也更高。
市場:
維系農莊命運的終端
瓦羅說,把農產品拿到市場出售,是第六分季要做的事情,無論是橄欖油和葡萄酒,無論是谷物還是加工的麥粉等,都要從倉庫中運輸出來,進入市場,不要讓它們腐爛發霉。產品如果積壓,收獲越多,損失也越慘重。
加圖記述,古羅馬農莊出售產品,雙方都嚴格按照契約來進行。農莊主釀好葡萄酒后,可與買主約定,替買主儲存到第二年十月一日,買主逾期沒有運走,主人可以隨意處置。售葡萄酒時,農莊主把沒有發酸和發霉的酒先灌進酒桶,按照契約的要求,買賣雙方要在三天日內進行品嘗,買主不品嘗表明已經認可酒品。次年一月初一前,買主必須將葡萄酒運走,否則,農莊主人要量酒。主人量酒后,買主必須為之付款。橄欖油的出售方式也與之相同。
古羅馬農莊也有將項目或土地承包出去,比如橄欖和葡萄的采集,橄欖油的榨取和葡萄酒的制作,在承包整個橄欖園和葡萄園時,加圖要求橄欖園承包戶應在約定的總金額外追加百分之一,付與拍賣人等,如使用莊主的度量衡器具,要給莊主一部分首次榨出的橄欖油。采摘和榨油的費用,由承包戶支付。承包戶應按照莊主的要求立誓保證,以其帶來的物品抵押,當然也可以使用莊主的農具,到期必須完好無損地歸還,損壞者賠償。承包冬季農牧場時,雙方應明確承包期限和地界。承包期內農莊主擁有使用蔬菜、龍須菜、柴薪、水、道路和牲畜過路的權利。69fb61977bd8f495901bf8d7ca6884046845675c7c16b58e0d4dcd92e96b9bd0未付清款項的承包戶,均可以牲畜物件等當抵押,任何一方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按照裁斷進行賠償。
維持地力:
農莊持續發展的要務
要持續經營農莊,就得維持地力,施肥尤其重要。瓦羅說,糞肥以鳥糞最上。鴿子糞要撒,而牲畜糞要堆。在古羅馬,農莊依照土地的肥瘦、軟硬、干濕等現狀,采取不同的耕作方式。與加圖、瓦羅齊名的科魯美拉,在另一本關于農業的書中寫道:“最好的土地,是肥沃且土壤硬度較低的。”如一味地要求土地奉獻,而不去滋養,最后導致地力枯竭,農莊的發展無從說起。
古羅馬農莊多采用休耕或輪耕的方式。通常小麥在十月份播種,次年六月份收獲,休整后越冬,早熟作物實行春耕夏收。瓦羅將耕作比喻成養蜂,若取走所有蜂蜜,蜜蜂就會離開蜂巢,所以要在蜂巢中留下一些蜂蜜。土地休耕后,收獲的谷物則更多。“土地應該每隔一年休耕一次,或者少量播種,即讓土地稍事休息,不要過度使用。”土地是充滿人性的,總不能讓它勞累過度。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詠嘆道,在這里,是永恒的春天,夏季的時間非常長,羊可以繁殖兩季,樹木為我們提供兩季的果實。除了休耕外,還可以輪種豆類作物,包括野豌豆和羽扇豆。豆類植物的根瘤菌,有極大的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地的肥力。科魯美拉曾認為,大自然從宇宙造物主那里獲得無窮無盡的生產力量,所以有人認為土地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變得衰老,但事實證明這種想法是錯的。地力耗盡的結果,是生態的惡化、農業的枯竭,最后導致城市或國家的衰落。強大的西羅馬就是因為地力耗盡才導致衰亡的,前車之覆可為后車之鑒。
無論古今還是中外,農莊的經營管理,是最古樸悠閑的自然生活,無論耕種還是收獲,都是與自然與生命親密接近充滿詩意的勞作。在明麗的陽光下,在綠色的世界里的勤劬勞作,本身就是一首美麗而永恒的農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