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EA(宜家),這一名稱是由創始人Ingvar Kamprad(英格瓦·坎普拉德)、創始人長大的地方Elmtaryd(艾爾姆塔里德),及幾公里之外的教會村莊也是他母親小時候生活的地方Agunnaryd(阿根納瑞德)的首字母結合而成。
在《宜家創業史》一書中,德國知名媒體人呂迪格·容布盧特總結出宜家的成功秘訣。其一,不遺余力地維持低價。坎普拉德曾說:“與我們的對手保持明顯的價格差異是絕對有必要的,在所有領域,我們都要一直成為價格最公道的。”
如果說低價位是宜家成功的主要原因,那么設計則是它的第二大原因。宜家的家具雖然便宜,但它精良的設計是毫無爭議的,它掀起了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家居風格的全世界風潮。這種風格自然而明快、樸素而實用,擯棄了優雅和浮夸。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是牢固和理性的代名詞,它代表著一種自信、自主的生活感悟。
其三,體驗式營銷。宜家自我認定為非服務性商家。家具購買過程中80%的工作都是顧客自己完成的。他們邊看邊挑選,從貨架上取出中意的商品,來到收銀臺前,用私家車運回家。到家后,他們再把各個零部件組裝成一件完整的家具。雖然宜家沒有發明便攜式家具,但它卻是唯一把這種家具的設計和銷售置于業務中心地位的貿易公司。
其四,簡單的公司文化。“簡單是一種美德”,坎普拉德在《一個家具商的遺囑》中寫道。沒有規矩的企業不可能生存下去,但這一切都必須簡單。規矩越復雜,就越難遵守。坎普拉德相信,“過于強調規劃是企業死亡最常見的原因。”
宜家成功的奧秘,部分地緣于其創始人的生活觀和金錢觀。“請你們比較一下自己宰一公斤豬肉和在商店里買同樣重量豬肉的價格吧。”坎普拉德定位低價策略時打出的這句廣告語,既靈活地結合了農民們的日常經驗,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坎普拉德自身生活的寫照。坎普拉德在一生中幾乎抵擋住了對于一個億萬富翁來說所有物質上的誘惑。除了在20世紀70年代開的一輛保時捷,他一生中添置的最值錢的物品就是在法國購買了一個葡萄園。
事實上,像坎普拉德這樣白手創業起家的富人,通常會先選擇投資會增值的商品,再考慮奢侈性的消費品,甚至在日常生活對每一分錢的花費,都絕不浪費。與其說他們是吝嗇,毋寧是出于對金錢的一種“尊重”,且大多是“錢要花在刀口上”的實踐者。
有個英國人和一個猶太人走在路上,他們同時看到一枚硬幣躺在地上,英國青年看也不看地走了過去,猶太青年卻激動地將它撿起。英國青年帶著鄙視的眼神說:“一枚硬幣也撿,真沒出息!”
猶太青年則心生感慨:“讓錢白白地從身邊溜走,真沒出息!”
兩年之后,兩人在街上相遇,猶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國青年還在尋找工作。英國青年不解地問:“你怎么能這么快就發財了?”
猶太青年說:“因為我沒有像你一樣紳士般地從硬幣上跨過去,我會珍惜每一分錢。你連一枚硬幣都不要,怎會發財?”
有錢人與常人的差別就在于,當大家都還不是有錢人時,他們默默認真持續地做了“對的事情”——珍惜獲得的每一分錢,妥善應用每一分錢,持盈保泰,結果,他們成為了有錢人,而常人仍然是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