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20世紀70年代曾經有一個電視節目:節目中,參與者將在3扇門之間選擇其中一扇。這3扇門中有且僅有一扇門的后面裝著獎品,另外兩扇門沒有獎品。當節目參與者選定一扇門之后,主持人就會打開另外兩扇門中沒有獎品的一扇。然后在剩下的兩扇關閉的門中,主持人會問參與者要不要改變最初的選擇。那么參與者應當堅持最初的選擇呢,還是改變主意選擇另外一扇門?
大多數人憑直覺認為,剩下的兩扇門中,每扇門后有獎品或沒有獎品的概率各占50%。因此,改變主意選擇另外一扇門和堅持最初的選擇不改變,預期的贏利是一樣的。但是概率學家卻認為這么做并不明智。在最初的選擇中,參與者選擇正確的概率是1/3,后面兩扇門選擇正確的概率是2/3。當其中一扇門被主持人打開確定沒有獎品后,這2/3的概率都集中到另一扇沒有被參與者選中的門上,而不會與參與者選擇的門再進行二次概率分配——參與者的盲區就在這里!
對于有些讀者,可能仍難以明白上述道理,概率學家建議把可選擇的門增加到幾十扇,比如50扇。當你選擇其中一扇門后,你得獎的概率是1/50,而這時主持人打開其他沒有獎品的48扇門,只留下你選中的門和另一扇門,這時你還會堅持自己原先的選擇而不改變嗎?那你成功的概率仍然僅有1/50。而改變選擇,那么恭喜了,你成功的概率高達49/50,你幾乎必定得獎了!
不過,事實上,對于很多人,即使被告知改變主意可以成倍提高獲獎概率,仍然會堅持最初的選擇。他們這樣認為:如果我最初選對了,因為改主意導致失敗就會后悔,而一開始選擇錯了,后來又沒有改主意,我就只會認為運氣不好,沒什么可后悔的。從沒得到的東西,也就不會有失去它的痛苦,而已得到的失去了,就會深感創傷。
這已經不是純粹的概率計算了,但也是有道理的。人們的行為不僅受制于各種精心的算計,也往往受制于某些心理因素。現在有這樣一門行為經濟學,將心理學與經濟分析相結合,可以更有力地解釋眾多貌似非理性的選擇行為為什么會發生。讀者不妨關注,或可從中找到自我的鏡像和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