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聯合國到國內、從政府到民間、從黨派到團體、從社會到家庭,一年到頭會議無數,重要的其實并不多。那我們今天就說說重要的會議以及出席這些會議的人,比如各級人代會和政協會。
我小的時候幾乎沒聽說過這兩個會,因為我的童年和少年期恰好與這兩個會的“休會期”吻合。那么,這期間靠什么來決定國家機器的運轉呢?是各級“革命委員會”,簡稱“革委會”。記憶中的這個機構權力大到沒邊,但高級領導倒是走馬燈似的更換,而更換的理由多與“路線問題”有關。總之,“革委會”的使命一是“專政”,二是“繼續革命”,直至1978年2月五屆人大一次會議以及五屆政協一次會議召開,國家權力才又重新回到人民手中。
35年來,各級人大政協在我國政治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可估量,一言以蔽之:掌握方向、立法保障、監督航程、修正偏差。重要的是,這35年的人大政協史,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的輝煌發展史,是全體中國人民乃至全球炎黃子孫的揚眉吐氣史。
隨著時間推移和社會進步,隨著人們對“政治”概念認識的加深,人們對“兩會”的期待越來越高。關于“兩會”是怎么開的、討論什么等話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尤其是出席會議的有誰、那些代表和委員是怎么產生的問題更是成為關注的焦點。
今年一月中下旬,各地相繼召開“兩會”,其間有兩個參會人員引起廣泛議論,一是某香港知名影星,作為南方某省政協委員因檔期問題不能按時參會,難得參會一小時卻對媒體說是來學習的;二是某香港“艷星”作為西北某省政協委員參會,媒體采訪產生程序,發言人說是因為她在此地有投資貢獻。
在為數眾多的省級人大政協代表委員中,以上情況肯定是個案,但是反映出的至少有以下兩個問題:一是各類明星代表委員有沒有以及要不要?二是因為投資貢獻而產生的代表委員有沒有以及要不要?由此還衍生出的問題是,沒有或很少參政議政能力的代表委員有沒有以及要不要?
很明顯,明星是業內佼佼者,他們因為在某個方面具有天賦造詣或艱苦打拼成名,從而成為人們仰慕或學習的對象。對他們的褒獎,一是來自政府或業界的無上榮譽,二是取自市場的豐厚回報。如果不是意見領袖或是其他原因需要他們出現,我看就不要在如此重要的“兩會”場合再風光一把了。作為明星,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肯定要比作為代表委員對社會的貢獻大得多,何不騰出位置讓給更合適的人?
至于因投資貢獻而被推進“兩會”的人,我看就更不必過多討論。看看幾十年來外資投入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拉動,看看多少華人華僑一如既往對祖國的深情,把有此類貢獻的朋友都請進“兩會”豈不貽笑大方?如果她真有議政能力必須參加,換個理由先?!換個方式先?!
眾所周知,我們的人大代表是逐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的,而政協委員則是推舉協商產生的。唯其如此,體現代表性很重要,體現民主性和考察與會者的參政議政能力更加重要。通過認真學習法律法規和回顧走過的路,我們知道,其實這些年來我們一刻也沒有停止“讓最合適的人參加兩會”這樣的追求腳步,那為什么總還是有不滿意甚至幾近笑談出現呢?原因很多,但關鍵是兩條:一是指定過多,二是考察太少。那些具有“影響力”或“號召力”的明星也許自己都不看重專業以外的光環,因此參會即是學習就不是謙虛的意思,何苦難為人家?
期待的是,那些公認的最能參政議政的人可以通過選舉出來;那些自認為也能參政議政的人,可以讓其“折騰”,大家不選,也就慢慢偃旗息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