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今年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指出,中國農民工普遍感覺到社會不公平,受到社會不公平對待時主要是采取消極逃避的行為?!渡鐣膽B藍皮書》對北京、廣東、江蘇、浙江和四川5個省市農民工的調查發現,64%的調查對象認為社會不公平,47%的調查對象表示自己外出打工期間受到的不公平對待“比較多”,而他們所感知到的不公平,并不完全取決于其自身經歷,還受自己的所見所聞影響。
在受到不公平對待時,大部分農民工(約63%)表示氣憤,大多數人(約60%)會采取“不干了或忍氣吞聲”等消極逃避的方法來應對不公平的待遇,部分人(約14%)會選擇求助國家機關等正規維權途徑,還有部分人(約15%)選擇恐嚇事主等非正規途徑,極少數人(約9%)會采取破壞性的泄憤方式。
藍皮書分析認為,個人的基本信念、心理預期、社會比較和歸因傾向等因素會影響農民工的公平感知。
在基本信念上,農民工對社會地位公平性的認知和他們對命運觀念的看法會影響其對公平的知覺,調查對象越是相信世界公平、社會地位和成功由個人品質和努力工作決定,越覺得社會公平;越是覺得自己可在一定范圍內影響命運或是個人能戰勝命運,越覺得社會公平。
心理預期上,農民工對于打工好處的預期越積極,不公平的感知越強。社會比較上,如果農民工傾向于和比自己有成就的人進行比較,或是和未來進行比較,他們感受到的不公平就越強。
歸因傾向上,如果農民工認為自己的生活現狀是由于運氣、社會、國家政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那么他們會因自身無法控制這些因素,而感知到更多的不公平。
藍皮書還從社會層面上分析了農民工不公平感知形成的原因,如我國1949年以來社會歷史變革進程中,農民工社會福利與保障政策的變化對其不公平感知的影響,以及社會歧視遭遇對于不公平感知的負面影響。
農民工強烈的不公感顯然也會影響他們對于幸福的理解。1月10日發布的2012年中國家庭幸福感熱點問題調查便證明了這一點,專家呼吁全社會應給予更多關注。
此項調查由中國人口宣傳教育中心、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瞭望周刊社于2012年5月至12月聯合開展,旨在深入了解中國城鄉居民家庭幸福感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據中國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張漢湘介紹,在歷時7個月的調查中,調查組按照不同地區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狀況,抽取北京、浙江、安徽、甘肅、河南、四川、遼寧7個省的21個縣級單位作為全國概率抽樣樣本點,采用調查員直接入戶方式進行現場調查,實地調查總樣本量為6000份,其中18周歲及以上成年人有效問卷5604份,占總樣本量的93.40%,同時還在多家門戶網站同步開展非有獎網絡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83.2%的被調查居民對家庭幸福感標準化評分超過6分,41.9%的家庭超過7分,全國平均水平為6.90分,大多數家庭感覺幸福。城鎮居民感覺幸福的家庭比例為82.4%,這一比例在農村為83.8%,略高于城鎮。
家庭幸福感較高的人群特征明顯,主要為“老年、女性、初婚、受教育程度較高、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家庭和鄰里關系良好”,事業單位和外企人員的家庭幸福感最高,農民工、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空巢家庭等群體家庭幸福感普遍偏低,農民工家庭幸福感最低,僅為6.49分,低于農業勞動者的6.92分,甚至低于城鎮中的失業和無業家庭的6.72分,其在打工地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日常開支高和父母不在身邊。
調查表明,健康、和睦、小康是城鄉居民的共同追求,婚姻讓人更幸福,而影響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家人健康、夫妻和諧、有自己的住房、子女成才和心態好,這些因素在城鄉之間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
針對本次調查所反映的需求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研究者建議:要逐步提高城鄉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居住條件,讓每個家庭真正能夠“安居樂業”;著力提高家庭服務能力,改善和緩解城鄉家庭“看病難”、“養老難”等問題;加強流動人口聚集區多元文化交流,促進流動人口盡早融入當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