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農民、工程師、教師、婦女隊長、大學生村官……惠民工程“農家書屋”建設伊始,有太多喜歡讀書的人自告奮勇擔任書屋管理員。在這些人中有這樣一群人,原本可以在大城市拿著退休金含飴弄孫、安享晚年,可他們卻甘愿放棄自己的舒適生活,來到農村做一名不拿工資的農家書屋管理員,用自己的余熱改變著他們熟悉并深愛的這片土地。
宋玉財原是光電公司工程師,退休后,是在已經熟悉的西安養老,還是回到老家陜西戶縣蒼游鎮許村,老宋很是為難了一段時間。
一次回鄉偶遇,幫老宋做了最終的選擇。
許村農家書屋建成后,因為沒有資金、沒有專門的管理人員,書屋大多時間都鎖門謝客,偶爾回家的老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這么多書眼睜睜看著落灰不成?作為農家出生的孩子,他深知知識的重要性,如果沒有書籍,他也許和大多兒時的伙伴一樣一輩子只能和土地打交道。“發揮余熱,讓書屋活起來?”這個念頭越來越強烈,終于他向村里申請擔任書屋管理員。
“農家書屋建設是黨和政府為群眾辦的一件好事、實事,如果管理不好,發揮不了書屋作用,把書屋當擺設,沒辦法給群眾交代。要管好書屋,必須選對人,可村子經濟基礎差,沒錢誰愿意干?”老宋的自動請纓,解決了村委會的難題。知道村里困難,老宋主動表態他有退休金,村里不用考慮報酬問題。“我要把農家書屋管好、辦好,讓大家都能看好書,都能學習科學知識,幫咱鄉親們致富,過上好日子。”老宋樸實的話語,讓村干部和村民都非常感動。
農家書屋雖小,但要管好卻是一門大學問,沒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是不行的。成為書屋管理員后,宋玉財把書屋當成自己的家,可是面對種類繁多的圖書,老宋卻又茫然,不知從何做起,于是他主動聯系縣圖書館。圖書館派專人對許村農家書屋從圖書分類、編目、上架、管理等方面給予幫建,并給老宋送來了圖書管理方面的書籍。老宋認真學習,很快便掌握了圖書管理方面的知識,并將這些知識用于書屋建設實踐中。他按需求擺放書刊,書目清晰,登記規范,借閱制度健全。縣圖書館檢查后認為,許村農家書屋基礎工作扎實,圖書管理科學,閱覽環境良好,宋玉財在全縣書屋管理工作中開了一個好頭。
書屋基礎工作完善后,宋玉財把重心放在服務上。他對自己約法三章:一是不要村子付報酬;二是沒有特殊事不離開書屋,隨叫隨到,群眾隨時都能看上書;三是讓上級放心,讓群眾滿意。去年7月,天氣炎熱,本村種植大戶霍躍子需要西瓜種植方面的知識。霍躍子住在西瓜地里,老宋抽出中午吃飯的時間,騎上自行車,跑了幾里路,把書送到霍躍子手中。看到老宋滿頭大汗,餓著肚子給自己送書,霍躍子感動地說:“咱村有你管圖書,真是大伙的福氣。”老宋說:“我退休了,別的事干不了,管圖書為鄉親出一點力,我愿意,心里高興。”
宋玉財當上圖書管理員后,不僅在書屋忙里忙外,每天還要送書送報,跑田間地頭,走家進戶。他在家的時間很少,顧不上家,孩子們勸他:“村子的事,又沒錢,你年齡大了,太辛苦,少干點,沒人說你。”老宋卻笑道:“村子的事就是咱家的事,只要老百姓看到書學到知識,咱吃點虧沒啥。”
幾年來,老宋將全部心血都用在書屋上,堅持天天開放,節假日更是忙活。三年來,村里沒給過他一分錢的報酬,他不僅沒有怨言,而且熱情不減,始終把書屋當成自己的家,使農家書屋真正成為群眾的“知識寶庫”,成為群眾的“致富黃金屋”。
在老宋的努力下,來書屋的群眾越來越多,書屋的人氣日益旺盛,如今已經成為村子里的文化娛樂中心。
對于出生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農村人來說,貧困、饑餓、運動、失敗、挫折、喜悅……這是必經的。李傳文經歷了這一切,從一個泥土地里的娃娃成長為人民教師,退休后,他想得最多的就是通過書籍影響并改變農村。
在四十多年的從教生涯中,李傳文積累了很多書籍,建設一個農民書屋是他多年的夙愿。得知村委要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他開始著手改造緊鄰村辦公樓因多年未住而失修垮塌的五間老屋,為此,他不僅取出了自己的退休金和存款,自留地里長了十幾年的樹也都被砍了做梁柱。經過四個多月的努力,投入10萬余元,購置桌椅板凳、新書籍,制作書柜,添置擴音設備、服裝道具,書屋終于2007年7月18日正式揭牌,免費為群眾開放。陜西省大規模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后,給他的書屋又送來大量圖書和設備,更讓這個小書屋越辦越紅火,這里成了老百姓平日最愛去的地方。
為充分發揮書屋作用,切實讓文化生產力在農村產生效益,他從培養、培育、擴大讀者群入手,制定了書屋總體活動方案及階段活動主題,明確了書屋開放閱覽時間表。
考慮到村民文化程度高低不均、讀書興趣各異,他從方便交流、帶動輔導入手,按照村民群居的特點,在村內成立了23個學習興趣組,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讀書競賽活動,既方便了書屋的管理,又激發了村民讀書的熱情。中午是學生放學查閱借閱圖書高峰期,為了滿足學生們的需求,李傳文經常忙得飯也顧不上吃,等孩子們上學之后,他才有時間泡碗方便面將就一下。他鼓勵孩子們借閱書籍并寫讀書心得,對心得寫得好的學生,還會給他們獎勵一個筆記本或者幾支鉛筆。書屋還不時開展“學習使人成長”、“讀書點亮人生”等閱讀討論活動,從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對農民讀者,他更多從實用性、實效性出發,結合農業生產中的難題和先進技術要領,向他們推薦農業新成果運用、實用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并注意做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他還經常聘請縣上的專業技術人員,為鄉親們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本村五組種植大戶胡孝平為30余畝的蓮藕雜草問題犯難,他去縣農業局請來專家為其進行實地指導,選用群鴨食治雜草生物防治法解決了這一難題,使老胡對擴大種植規模增強了信心,也對讀書學習有了更多的熱情。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李傳文送書上門,并常給他們更換新書刊,以此擴大讀者圈子。
偶有空閑時間,李傳文還走鄉串戶,組織民間藝人,開展文藝活動。村上初步形成了以農家書屋為依托月月開展活動、節慶有演出、次次有新亮點的良好文化生活局面。他還以書屋為載體和平臺,組織成立了電影放映隊、農民歌舞自樂隊、農民科技書屋協會、老年人(關心下一代)協會等村級社團組織。社團組織請專家充分利用閑暇時間給村民和讀者講解中共黨史、中國人民百年奮進史,開展科技培訓,放映愛國主題片,書屋成為聚集人氣、凝聚人心的重要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