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農民,聽說某地培育出一種新的玉米種子,其產量是一般種子的幾倍,為了獲得好收成,他托朋求友、不惜花高價買來一些。誰知種子運回來當天,就被鄰居知道了,人們一傳十、十傳百,村民紛紛來找他。有的求他轉讓一些種子,他自然不干;有的詢問種子的有關情況、出售種子的地方,他也拒絕回答。村民們見到這位農民拒絕回答,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憤憤離去,繼續種他們原來的種子。
面對此情此景,這個農民卻喜不自禁,他想道:絕對不能告訴種子是從哪里買的,一旦別人也有了這種高產的種子,自己就失去了競爭的優勢,那到秋時怎么還能比別人多打糧呢?隨著春耕夏鋤、時間的推移,這個農民玉米的長勢的確比其他一般種子的看好。該農民更是喜上眉梢,覺得自己不向別人“泄秘”,搞現在的“獨家經營”太高明了。
然而,正當他豐收大夢還沒有清醒時,秋收到了。玉米脫粒后一入倉,他的收成也并不比鄰居家強多少。而且這種玉米還皮子厚、臍子大,吃起來也沒有原來的玉米可口。
為了尋找原因,農民去請教一位農業專家,經專家分析,很快查出了玉米不高產的原因:僅僅他一家小面積的播種,優種玉米不得不接受鄰近地劣等玉米的花粉。
種地如此,人生亦然,自私狹隘不會換來幸福,該農民失去的也不只是高產而已。《管子》云:“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懂得給予就是取得,這是經營管理以及從政的法寶。當代經濟學家張維迎說,通過使別人幸福,自己才能幸福,這叫做“市場的邏輯”。給予總是相互的,通過給予而獲取,是最高明的企業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