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來自湖北的夏中秀等人在全國農家書屋工程建設總結大會上獲得“全國優秀農家書屋管理員”榮譽。如果說,農家書屋工程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一個大目標,那么,優秀的書屋管理員正好是一把激活農家書屋的鑰匙,他們引領越來越多的村民走進書屋并享受閱讀,讓書屋迸發出了真正的魅力,也讓農家書屋工程折射出更強大的意義。
夏中秀:八旬老人自建書屋
正值初冬,在湖北省孝感市漢川市沉湖鎮老塔村,78歲的夏中秀戴好了皮帽,端端正正坐在自家院落改建的“農家書屋”里,看著當天的報紙,等待訪客。沒多久,12歲的小夏進了書屋,熟門熟路拿了一本《分類作文》,說:“爺爺,我借一本作文書。”
“我的‘生意’來了。” 夏中秀隨口開起了玩笑,接著戴起老花鏡,翻開借書記錄本,剛要提筆寫,一看記錄首先問道:“你昨天才拿了一本,今天又借一本呢?這本是《分類作文》,回家好好讀,不要弄壞啊!”如此說完,他才提筆在借書人一欄寫下了“夏詩航”,接著備注了書名、書價。夏詩航是小夏的父親,夏中秀笑著解釋說:“我記不住孩子的名字,就記他父親或爺爺的名字,弄丟了好找家長賠。”
和全國各地村落中常見的農家書屋不同,老塔村的這個農家書屋是夏中秀自費建成的。1996年,在沉湖鎮機關工作了40年的夏中秀退休了。回鄉后,“煙無癮、酒無量,只愛讀書看報寫文章”的夏中秀在老屋二樓設了私人書房,美其名曰“頤養齋”。為了讓更多村民便于讀書,夏中秀干脆在家門前把菜園子改建成書屋,還將“頤養齋”中珍藏的《三國演義》《迎春花》等兩三百冊藏書挪到了其中。
“勿以善小而不為。我覺得人的一生至少得完成一件事,我選擇了農家書屋。”8歲時夏中秀就沒了父親,到12歲便輟學了,識字不多的夏中秀偏又喜歡閱讀,第一次讀起小說《西漢演義》發現有很多字不認得,他問遍了村中的“老學究”,“鄉親們都是我的老師。”
“輟學不忘再讀書”,夏中秀下定決心,半夜挑燈讀《三國演義》。當時正值夏季,晚上蚊蟲多,夏中秀就著煤油燈、鉆進蚊帳讀書。他不僅閱讀,還背誦了其中的重點章節,至今記憶猶新。就這樣,通過問人、查字典,夏中秀讀完了《三國演義》。等他轉頭再讀《林海雪原》時,他明顯感到輕松多了。可以說,閱讀改變了夏中秀的命運。夏中秀自謙說:“身為文盲中的一個小小知識分子,我進了生產隊的農會,之后又走出鄉村,得以在機關單位工作。”
再回鄉村,夏中秀得空出版了回憶錄《耄耋回眸》,共32萬字。管理書屋,夏中秀從不覺辛苦,反而體味到了一份愉悅感。“有村民遇到‘玶’、‘羹’等字不認識,就到書屋問問我,還有人問我‘耄耋’是什么意思,我就給他們說一說,自己也覺得很開心,有些我答不出的,就找《辭海》幫忙。”
退休前,夏中秀的老上司勸他學點兒“手藝(即打牌)”以打發日子。夏中秀卻覺得過日子得講究質量、活得有人生價值,這是他熱衷于辦書屋的原因之一。2010年初,老塔村村支書找上門來跟夏中秀商量,將村里的農家書屋搬到夏家。老人欣然應允。當年3月,夏老的書屋掛牌成為老塔村農家書屋,加上村民捐的1890冊書,累計有藏書2000多冊。
在書屋借還書一覽表上,夏中秀登記著借書人的詳細信息,從2012年3月20日村民夏德彬第一個借出《科學種菜》一書起,迄今共借、還書1497人次。每年,夏中秀還自掏腰包,花費數百元訂購報刊雜志。
有人問夏老:“你兩個兒子工作在城市,唯獨你居住在鄉村舊房,成了空巢老人了,這是何苦?”夏中秀說:“為了報答鄉人的恩情。”在《耄耋回眸》中,夏中秀寫了一首詩給家鄉:“水泥曲徑丈二寬,左右擺滿買賣攤。一街萬傘相擠讓,千姿百態成景觀。魚肉果蔬布奇陣,粉面酒餅老少歡。問君何苦旅游遠,熱鬧鄉市看不完。”
汪新民:既富腦袋又富口袋
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洗馬鎮羊角橋村70多歲的退休教師汪新民,有句口頭禪:“富不丟豬,窮莫丟書。”1998年,年滿60歲的退休教師汪新民回到家鄉羊角橋村。回家后,常有家長領著孩子到家中請他進行輔導學習,更有少數村民登門造訪,尋求科學技術方面的書籍,解決在農業產業轉型難題。很快,汪新民萌生了一個念頭——辦一家免費讀書的書屋。
辦書屋的決心一定,汪新民便開始行動了。他首先從100多種報刊上剪輯下600余萬文字資料,裝訂成120冊,分成“勵志青春”、“科技知識”等幾大類剪報;然后寫信給昔日的學生和朋友,希望能“討”點書;此外,他還拿出部分退休金為村民買書。
有一回,汪新民聽說有老師把書賣了,便急忙趕去買書。當時,天正下雨,他脫下衣服把書包好再背回家。老伴見狀既心疼又慪氣,問他要書還是要命。汪新民笑著說:“都要,淋感冒了可以治,書毀掉了就麻煩了。”就這樣到處尋書,到2003年,汪新民在自家低矮破舊的磚瓦房里建起了黃岡市第一家農村書屋——“知識小屋”,免費為村民提供借閱服務。
一開始,來看書的人不多,汪新民主動送書上門,還把村里孩子叫過來,給孩子們講故事,慢慢地“知識小屋”的人氣越來越旺了,一到周末或節假日,孩子們就來書屋學習,就連鄰村村民也紛紛來看書、借書。2008年,羊角橋村成為浠水縣第一批申報 “農家書屋”建設的村,村里把配送的1200冊圖書、影碟、報刊和一臺電腦放在“知識小屋”。自此, “知識小屋”正式改名為浠水縣洗馬鎮羊角橋村農家書屋。
為了籌書,汪新民走訪了武漢、浠水、英山、蘄春等地的書店,他還給縣委書記寫信,順利為農民“討”到了200冊圖書。之后,浠水縣文化局、縣科技局、縣圖書館、縣新華書店等單位都成為他“討書”的單位,僅一年就“討”回了1000多冊圖書。得知汪的事跡后,湖北省圖書館捐了600多本書,并決定在羊角橋村農家書屋建一個館外圖書流通點,定期換書。此外,湖北省新聞出版局也向羊角橋村農家書屋捐贈了2000冊新書、一臺32吋液晶電視機和一部影碟機,并花了6800元訂購了17個“農家書屋”鐵皮專用柜,替換破舊書柜。
10年來,汪新民所在的農家書屋共收集了11類近10萬余冊圖書,創造了上萬人次免費借閱的紀錄。汪新民還編寫了《古典應用文集》、《名人對聯故事》等書籍,自費印刷出版并向社會贈送。2011年,汪新民發起了“我為孩子討點書”公益活動,收到了7000多冊圖書。隨后,他將這些書送給了洗馬鎮12個中小學。
在汪新民的影響下,老伴顧桂娥成了書屋的義務接待員,常為前來學習的孩子和看書的村民燒茶倒水,提供方便。汪新民女兒的嫁妝也是成擔的圖書,不僅如此,女兒還在婆家關口鎮梅河村辦起了免費的農家書屋。前不久,汪新民又開始謀劃發展“農家書屋文化中心戶”,選擇一些熱心于書屋工作的農戶,每家配送100冊以上圖書,每月更換兩三次,使文化中心戶成為書屋開設的“分店”。如今,汪新民已發展了21家文化中心戶,就連鄰村村民都能就近看書了。
向宏健:讀書“發羊財”
在湖北省新聞出版局工作人員何立新的電腦中,至今存儲著幾張湖北省恩施州配送搬運農家書屋出版物的照片:水面上停著一葉小舟,三四個人背著一包包書下船走上山路運書……何立新說:“在偏遠的鄉村,農家書屋顯得尤其重要。”
湖北省恩施州鶴峰縣燕子鄉新行村村民向宏健善于從書中尋找致富途徑。他曾貸款9000錢買了58只種羊,沒想到,當年損失10多只羊。向宏健并未氣餒,他分析原因,找來《怎樣種好牧草》一書看了半個多月,發現書中所講的黑麥適合在當地種植。于是,他在燕子鄉溪坪村二組租了6000多畝荒地,利用薄膜覆蓋技術種植,成功解決了山羊吃草問題。就這樣,向宏健養的50多只山羊慢慢地發展到1000多只,從此走上“發羊財”之路。
向宏健深深體會到,讀書讓自己通向了致富路。為了引領鄉親們一起在書海里淘金,向宏建買了500多冊科技書,并騰出自家一間房,辦起簡易書屋,村民們知道后都跑來看書。鶴峰縣新聞出版局得知此事后,借著首批農家書屋和農民讀書活動的試點工作,安排縣圖書館、縣新華書店在向宏健的書屋中新添5000多冊圖書、100多張光盤。
向宏健管理的農家書屋還充分利用優勢,舉辦煙葉生產,魔芋栽培防病,山羊、生豬養殖,茶葉加工,蔬菜種植等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通過普及農業科技,新行村乃至燕子鄉的經濟生產發生了大變化,煙葉村、魔芋村、茶葉村、蔬菜村等不斷涌現。新行村二組農民向卓堂夫妻通過書屋學習,掌握了科學養豬的技術,如今每年出售60多頭豬,年純收入達十萬元;新行村五組向才安、向國清等4戶農民種植幾十畝魔芋,同時開辦魔芋粗粉加工廠,每年純收入已逾六萬元,帶動周邊農村勞力300多人就業……
此外,向宏健還在村里成立了“科技讀書協會”,為入會村民制作了會員證,會員們憑著證件看書借書,十分方便。如今,該協會會員已達316人,已開展新科技培訓250次,培訓人數達18328人次,接待上門科技咨詢人員達52500人次,輻射到周邊5個鄉鎮26個行政村。僅燕子鄉,農民家庭年純收入增加到4萬元以上的農戶就有221戶,給燕子鄉帶來直接經濟效益9000萬元。向宏建農家書屋,被中宣部、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廣播電影電視總局評為全國基層圖書(農家書屋)發行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