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云南因漢武帝見彩云現于南中而得名,獨特的自然風貌,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變化多端的氣候特征,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冰川伴熱海,彩云追藍天,江河淌碧玉,群巒競翠微。無數個古老幽靜的村寨,與天地、山水融為一體,在日月交替中,散發出古樸的氣息,積淀出動人的故事,還有那藏在心底久久不能忘懷的彩云之戀!
推薦地:黎明村
關鍵詞:丹霞地貌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省麗江市玉龍縣境內老君山腹地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向西北方向行駛,全程約520公里。
推薦理由:這里有中國面積最大、發育最完整、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群。險峻的丹霞地貌構成奇巖石筍,如刀削斧劈,無數山澗溪谷精巧分布,溪水環繞石筍潺潺流過,灌溉出谷內茂密的樹木與草叢。太陽怯怯地從陡立插天的奇石中穿行,時而縮到巖峰背后,時而轉到巖柱前,造就了一日之間太陽三起三落的奇特景觀。
評語:變與不變,完美詮釋景觀內涵!
推薦地:大海鄉
關鍵詞:草山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大海鄉東南部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向東北方向行駛,全程約240公里。
理由:“大?!笔且驼Z“達七擺”的諧音,意為“臺階最高的地方”,這里海拔在3570-4017米之間,其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屬烏蒙山系主峰段。草山地勢平緩,綿延不絕。春季草長鶯飛、山花爛漫,猶如花團錦簇的綠色地毯;夏季綠草茵茵、牛羊成群,好似碧空點綴著點點繁星;秋季天高云淡,冬季銀裝素裹,云、峰、雪、花、草、水在四季之間變幻出千姿百態。
評語:綠色地毯翻山越嶺鋪向遠方!
推薦地:勐養鎮
關鍵詞:熱帶雨林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省景洪市中北部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全向西南方向行駛,全程約510公里。
理由:勐養鎮境內森林覆蓋率達70%,與勐海、攸諾、勐侖、勐臘、尚勇共同構成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六大片區。因降水量大、濕度強,所以這里空氣清新、純凈,不參雜絲毫污染,儼然一個天然氧吧。大象在林中漫步,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穿過郁郁蔥蔥的樹林,一個個傣族竹樓如一個個亭亭玉立的姑娘近在咫尺,別有一番風韻。
評語:只要相信,就能看到“幸福綠光”!
推薦地:里格村
關鍵詞:湖島合一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省麗江市寧蒗縣瀘沽湖北側里格島
路線:從昆明市向西北方向行駛,全程約630公里。
理由:在瀘沽湖北緣海灣內美麗的“里格仙境”里,人仿佛脫離凡塵,進入仙界。這里東西南三面環水,行成了以里格島為核心的“里格灣”,左右青山環抱,湖岸逶迤伸展,阡陌縱橫,田園萬頃。遠處若隱若現的木屋炊煙裊裊,身著紅衣白裙的摩梭姑娘劃著船在草海里穿梭,悠揚的“啊哈吧啦”民歌在耳畔久久回蕩,估計神仙到此也會流連忘返!
評語:人間仙境原來在此!
推薦地: 哈尼村
關鍵詞:梯田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境內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向南行駛,全程約290公里。
理由:在溝壑縱橫、層巒疊嶂的深谷中,世世代代的哈尼人辛勤勞作,建造出了聞名世界的“大地雕塑”——哈尼梯田。層層迭迭的梯田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頂,仿佛巨大的舞裙,田里的水閃著柔柔的波光,好似亮麗飄逸的裙擺在崇山峻嶺中隨風舞動。1995年,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見到元陽梯田稱贊道:“哈尼族的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哈尼族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
評語:慢工出細活,歲月打造的作品!
推薦地:雨崩村
關鍵詞:與自然為友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迪慶州德欽縣云嶺鄉境內,梅里雪山五子峰下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向西北方向行駛,全程約790公里。
理由:徒步或騎馬走過唯一一條一米左右寬18公里長的驛道,再翻越3700米埡口才能進入雨崩村。這里不通汽車也無手機信號,村民們長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完全遵循自然規律,不亂砍伐森林,不亂狩獵,也不允許外來人員破壞他們的規矩。雨崩村的村民從不分家,不分土地,不分牲畜,人口始終保持低增長,在雨崩的一草一木都較好地保持了原生態,與雪山、草甸、森林、冰川、瀑布、湖泊為伴,與牛、羊、馬、豬、雞為伍,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評語:現實版“世外桃源”!
推薦地:束河鎮
關鍵詞:“皮匠村”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麗江古城北部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向西北方向行駛,全程約530公里。
理由:束河,納西語稱“紹塢”,意為“高峰之下的村寨”,又稱“皮匠村”。明朝木氏土司延聘一批江南工匠,定居束河,此后,這里成為滇、川、藏交界地域內重要皮毛集散地。束河人還在供奉神泉的北泉寺旁建了一個“三圣宮”樓閣,供奉皮匠祖師孫臏。時至今日,束河鎮上依舊開設有許多皮制商鋪,里面擺放著琳瑯滿目的皮制品,結合著現代審美的復古設計、融合刺繡繪圖的精美皮具叫人目不暇接,許多束河人仍然坐在家中或店鋪里,踩著縫紉機制作即將面世的皮制品,堅守著手工制皮的傳統工藝。
評語:現代機器永遠無法代替的傳統絕活!
推薦地:南美村
關鍵詞:干欄式木掌樓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臨滄市臨翔區南美鄉境內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向西南方向行駛,全程約560公里。
理由:綠樹蔥蘢的山間,一個個拉祜族干欄式木掌錯落有致地散布其中,這是拉祜族在入住臨滄世居適應農耕勞作生產方式的杰作之一。他們用粗實的木料搭建框架,再用木板或圓木柵圍四周,屋頂用草遮蓋,一般分上下兩層,下層用以拴牲口或堆放生產用具,上層供人居住。上層一般分里外兩間,外間用作“食”,木碓、杵臼、干磨、簸箕、水缸、籮筐、糧食等物都放在外間,里間主要用作“宿”,中間一個常年不熄的火塘,火塘周圍是很光滑的竹篾毯巴,全家老小的墊蓋就疊放在竹篾毯上。木掌樓取材容易,建造方便,適宜低熱山區居民游動居住生活。
評語:形影不離的木質避風港!
推薦地:才村
關鍵詞:白族民居裝飾藝術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省大理市大理鎮的大理古城東邊,位于洱海西岸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向西北方向行駛,全程約340公里。
理由:大理石頭多,白族人以石頭為主要建筑材料,建成“三坊一照壁”,即由三幢三開間房屋和一個照壁加圍墻組成的院落,其建筑墻壁常用天然鵝卵石砌筑,墻面石灰粉刷,白墻青瓦,耀人眼目,山墻屋角常用水墨圖案裝飾,花鳥蟲魚栩栩如生,飛龍、蝙蝠、玉兔、卷草各種動植物圖案造型千變萬化;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走廊欄桿無不彰顯木雕風采,山水人物活靈活現,墻腳、門頭、窗頭、飛檐等部位刻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居住其中,頗有幾分活在藝術世界的錯覺!
評語:天生的藝術家!
推薦地:和順古鎮
關鍵詞:僑鄉
推薦地地理位置:云南省騰沖縣城西南三公里處
路線:從昆明市出發向西方向行駛,全程約650公里。
理由:和順古名“陽溫暾”,因境內有一條小河繞村而過,更名“河順”,后取“士和民順”之意,改為“和順”,位于古代川、滇、緬、印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騰沖之側。數百年來,和順人“走夷方”,近到緬甸、印度,遠到美國、加拿大,此地被人們稱為大馬幫馱來的“翡翠之鄉”、西南絲綢古道上的最大僑鄉,這里僑居國外的人口為國內人口的100.2%,他們衣錦還鄉之后在和順修建宅院、宗祠,其建筑中西合璧,南亞的、東南亞的、西歐的……風格各異。走在和順古樸別致的巷道中,仿佛翻開數百年來一批一批和順人勇闖世界的輝煌篇章!
評語: 小鏡頭看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