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農業部了解到,為進一步挖掘增產潛力,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2013年農業部在總結高產創建成功實踐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糧食增產模式攻關,將各地萬畝示范片的成熟模式進行完善配套,對薄弱環節和技術瓶頸開展科技攻關,集成組裝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在更廣范圍、更大面積推廣普及,力爭實現示范區域產量超過現有大田產量的20%。
農業部種植業司司長葉貞琴說,目前我國農業正處在變革的關鍵期,農業生產由人工、畜力和小農具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轉變,農業經營由分散的小農戶為主向規模經營轉變。要適應這種變化,需要集成推廣以機械化為載體的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模式,推進糧食生產的規?;?、機械化、標準化,帶動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為此,農業部組織專家,統籌考慮不同區域作物種植布局、茬口安排、光溫水等資源稟賦,將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的成熟模式,進行集成組裝,完善配套,制定了涵蓋東北、黃淮海、長江中下游、西南西北四大區域、29個糧食生產優勢區域,涉及玉米、小麥、水稻、馬鈴薯、油菜五大作物,以不同主推技術為核心的58個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模式。
與糧食高產創建和整建制推進的思路不同,糧食增產模式攻關突破了行政區域的界限,在生態類型相近、種植制度相同的區域內,實行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跨縣、跨市、跨省聯合推進,協作攻關,突破制約區域內糧食產量提升的關鍵技術瓶頸,形成區域性、標準化的高產高效模式。
據介紹,制定糧食高產高效技術模式,主要遵循幾個原則:一是高產與高效相結合,確定不同技術模式的目標產量,既考慮挖掘增產潛力,也兼顧投入產出效益;二是實用與先導相結合,既有生產中已普遍應用的技術,也有正在重點示范推廣的技術;三是農藝與農機相結合,組裝配套綜合性的增產技術模式,特別是以機械化為平臺,對適合農機作業的品種和栽培技術進行定性描述,對作業機械和作業指標進行定量表達,形成從種到收套餐式的組合;四是示范與推廣相結合,確定技術模式的適宜經營規模。
據了解,今年秋冬,農業部將率先在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四省,開展7個小麥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增產技術模式示范,在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四川5省,開展7個油菜區域性、標準化高產高效增產技術模式示范。
(本刊編輯部根據中國農業新聞網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