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明確要求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的必然要求。要深刻認識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挑戰,更加注重完善制度、創新制度,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有力地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一、正確認識發展現代農業面臨的挑戰
(一)農業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守住18億畝耕地的難度越來越大,農業用水緊缺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目前全國農田灌溉用水缺口達300多億立方米,近5年來年均因災損失糧食700多億斤。我國是全球消耗化肥、農藥最多的國家。化肥、農藥、農膜、化學添加劑等過量、低效使用,不僅造成面源污染,也從源頭上影響食品安全。耕地利用強度過高,地力持續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問題突出,草原退化嚴重。少量耕地重金屬污染嚴重。畜禽養殖和農村生活垃圾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凸顯,近海漁業資源過度利用,漁業水域生態惡化。
(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我國耕地中約三分之二是中低產田,大型灌區骨干工程完好率僅60%左右,中小灌區干支渠完好率僅50%左右。農業基礎設施老化陳舊,部分河壩、支渠排灌渠道不暢、蓄水保水能力差的問題依然突出。部分農業基礎設施缺乏有效的管護。畜禽養殖設施條件落后,動物疫病防控設施滯后。漁業生產設施條件落后,82.4%的漁船為木制漁船,老舊魚塘超過50%,達到防臺防浪標準的漁港僅占14%。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依然不高,“靠天吃飯”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
(三)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業生產成本偏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低下,農產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尤其是近年來農業生產成本快速上升,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攀升,土地租金不斷上漲,生產經營所需物化投入、設施投入、社會化服務明顯增多,原來忽略不計的人工成本也因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而快速提高。據統計,近5年來農資價格年均上漲10%、土地租金年均上漲21%、人工成本年均上漲14%。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偏小。截至2012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不足承包耕地總面積四分之一。
(四)農業青壯年勞動力相對緊缺。目前留鄉務農人員以婦女和中老年為主,45歲以上的中老年、婦女、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均超過50%,占農民工總量60%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回鄉務農意愿相當低。據調查,約84.5%的新生代農民工沒有從事過農業,30%多在農村沒有承包地,40%多沒有宅基地,92.3%不愿再回農村。今后“誰來種地”、“誰來養豬”等問題將越來越突出。
(五)農業發展科技含量偏低。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54.5%,低于發達國家20至30個百分點。尤其是缺少重大原創性品種和栽培技術等科技成果,推廣服務隊伍建設亟待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支撐能力不強。農機化發展不平衡,玉米收獲、水稻種植環節機械化水平分別為40%和30%,甘蔗、棉花收獲機械化剛剛起步。
(六)農業風險防控壓力大。自然災害呈多發頻發重發態勢,農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防控形勢日趨復雜。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時有發生,質量安全形勢相當嚴峻。國際市場供需變化、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影響日益加大。
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政策建議
(一)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是推進發展現代農業政策的核心,也是提升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要統籌建設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科技支撐體系、生態環境保護體系、相匹配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多層次、復合型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滿足對農產品的多樣化需求,發揮農業的多功能作用。穩定發展糧食和棉油糖生產,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流通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支持建設、合理布局一批國家級產地市場、區域性產地市場和農村田頭市場。
(二)健全農業生產支持保護體系。完善財政“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生態補償、糧食產業發展保護等機制,增加中央財政對糧食大縣的獎勵資金。完善農業補貼政策,拓展補貼范圍,優化補貼結構和方式。抓緊出臺具體政策措施,確保新增補貼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向主產區和優勢產區集中。健全農產品價格支持保護政策,穩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逐步形成合理的農產品定價機制。建立農業信貸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鼓勵引入多元化資金,規范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金融組織。完善涉農貸款抵押擔保、農業保險等機制,抓緊研究完善農業保險保額計算辦法,提高保額,保護、引導農民和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參保積極性,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生產對重大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
(三)強化農業生產物質技術裝備基礎。整合資金渠道,落實《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及《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全國土地整治規劃》等專項規劃,集中力量建成一批“土地平整肥沃、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暢通、林網建設適宜、技術先進適用”的高標準農田。建立農業科技投入增長的長效機制,支持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和公益性重大農業科技研究,鼓勵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支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技術推廣,支持良種引育、生產繁制和加工銷售,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優化農機裝備結構,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盡快突破棉花、油菜、甘蔗收獲機械化瓶頸。
(四)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培育壯大股份合作社、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引導和規范龍頭企業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加強對土地流轉的指導和服務,支持和鼓勵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在糧食主產區,要更加注重引導農戶將土地向糧食生產合作組織和種糧大戶有序流轉,促進糧食生產的規模化。近年來,一些地方探索將支農項目交給符合條件的合作組織來實施,把項目資產移交合作組織、推動建立健全資產管護機制等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值得進一步推廣,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
(五)加快構建新型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強化農業公益性服務,不斷提升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的服務能力。大力培育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涉農企業為農業生產經營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加快發展農業信息化,提高農業信息服務水平。
(六)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前提下,加快農業“走出去”步伐,拓展我國農業發展空間。適當擴大農產品國際貿易規模,把握好農產品進口品種、數量和時機,找準既有利于農產品品種的調劑,又能夠保護農民利益的平衡點。完善政策,創新方式,積極支持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到國外進行農業開發,提高國際農產品供給能力,更好地保障國內糧食安全。
蘇明:黃主任講的聚焦了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現代農業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關系非常緊密。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對農民收入的提高、對中國未來重大的發展戰略的實施都是一個基本問題。黃主任非常好地概括了中國未來農業發展面臨的六大挑戰。在這個基礎上,黃主任有六個方面的政策建議,聚焦在中國現代農業發展,我感覺講得很清晰。